在我的印象里,围脖就是一种御寒饰物,对它的起源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了解它的全部内涵,对它感兴趣是缘于一个人。原因很简单,就是想送他一件礼物,而在物质匮乏的八十年代,挖空心思也想不出来送什么礼物既能表心意,还能不让人家太难为情,于是想到买个围脖给他。当然,礼物是买了,但最终没有送出去,从那个时候开始,对于戴围脖的男生总会多看两眼,而关于围脖的一切都会留意,慢慢才知道,围脖从它的起源到发展,到后来的淡出,有它的发生与发展,也有历史前进的不可逆转的原因。

  围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的骑士文化,那时候不叫围脖,叫围巾。是一种装饰。与我们对于骑士的种种浪漫遐想不同,早期的骑士是封建制度下的重装骑兵,而围巾是骑士铠甲上的装配。11世纪,它曾经围裹出法兰克骑士、十字军骑士的高傲与杀伐之气。到了18至19世纪,在美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诞生了一群热情无畏的西部开拓者,他们被称作西部牛仔。西部牛仔虽然历史短暂,但牛仔帽,牛仔巾,牛仔靴,这些盛极一时的牛仔行头是美国式英雄主义、自由精神的典型代表。颈间一块色彩鲜明的印花大方巾,足蹬一双饰有刺马钉的高筒皮靴,随着风驰电擎的快马驰骋,形象威猛洒脱,浪荡迷人。

  而我国最早的围巾雏形形成于与黄帝发生夺权战争的君主蚩尤年代,那时的围巾是一种没有加工的兽皮,但它被作为一种奖品发放给有贡献的人,它不仅仅是一种保暖的物品,更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和一种荣耀,权力的象征。历史上有孟尝君送给秦王后的白狐裘就是用一种兽皮领子作为披肩,象征身份与地位的高贵。到了唐朝,围巾才真正登上历史的舞台。清朝时期,外国服饰文化进入中国,羊毛围巾、羊绒围巾成为上层阶级互相欣赏的奢侈品。

  其实,围脖与围巾原本是一家,北方人们更习惯把围巾也叫围脖,都是为了保暖。记忆中的围脖实用,保暖效果显著,而围巾的美观比起围脖来更胜一筹。在北方围脖是整个冬天御寒的不可或缺的物品,而围巾渐渐成为人们衣著的装饰品。

  真正流行围脖是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的围脖简洁大方,色调单一,人们喜欢它,只是因为它的随意舒适,保暖效果好。当时品种也不多,有圆筒形(又叫脖套),有戴帽檐的,都是从头套进去,保护脖子与头部。后来又流行手工织围脖,由开始的圆筒形到后来的长款,城市乡村到处是围脖秀。而大学校园里更是刮起一股围脖热。相信,每个女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围脖梦,想送一条围脖给心爱的人,把他的心暖热,拴住,而男孩子织围脖,在九十年代并不新奇,他们织棒针,平针,元宝针,他们选拉毛,晴纶,羊绒。我就看过一个男孩子,当众织围脖给女生,那份专注与专业,让许多女生刮目相看。

  如今,围脖的款式越来越丰富,几乎作为冬天人们出门的必备品。一条款式新颖暖和的围脖会让你更加靓丽,它也是情侣之间示爱的一种手段。送给他(她)一条围脖,给人以温暖,表示你关心她(他),特别是在冬天,更能体现你的贴心。

  围脖的围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绕两圈,然后搭配职业装束或休闲装,都是轻松愉快的街头亮点。尤其是黑色毛衣搭配黄色休闲裤形成一比一的比例,再加上一点印花元素的围巾,使得整个造型变得更有品味。

  围脖的样子多了去了,有长的短的,有厚的薄的,有丝织有蜡染,有纯棉有印花。在足球场上,它又成为球迷们手中的工具,人山人海的运动场上,那艳丽的围脖成为球迷热爱足球事业的标志信物。围脖向来不是女人的专利品,它赋予女性柔和的气质,同时也赋予男性阳刚的魅力。我一直把围脖称为下里巴人,把围巾叫做阳春白雪。围脖颜色单调,而围巾丰富的图案与柔软细腻的温暖触感,更受人们的喜爱,一条围脖可以让女人的气质瞬间高雅,也可以让男士飘逸潇洒起来。

  去年,女儿给我买了一条紫色披肩,在寒冷的冬日坐在电脑前,披上它,暖暖的,连文字也长了翅膀,在键盘的敲击声中度过一个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