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额尔齐斯大峡谷的绿色丛林中,在接近喀纳斯的高山草原上,散布着白色的毡房,星星点点,隐隐约约,好似雨后蘑菇、秘境雪莲。那是哈萨克人居住的房间,移动的家庭。当内地正在乐享现代科技成果的时候,他们依然是马背上的民族,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很想走近一点看看,最好能进入毡房与房主人唠唠嗑。一直期盼着,但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直到那拉提草原才实现了这个愿望。

  离开霍尔果斯那天是8月11日,正好赶上新疆的古尔邦节。就像内地的过年一样,全新疆放假4天,高速免费。听到这个消息,可把我们乐坏了,既能与新疆人一起过节,又意外获得高速免费的福利。G30连霍高速的西终点就是霍尔果斯,在哈密与G7京新高速相连。这真是来得好,不如赶得巧。我们计划走伊犁河谷,去往380公里以外的那拉提小镇,就在独库公路(独山子至库车)附近。

  伊犁河谷是新疆最美丽、最富饶的地方。尤其那拉提草原,草丰水美,天然牧场,是哈萨克人最集中的居住之地。一路上,河流纵横,树高插天,草香扑鼻,瓜甜如蜜,与之前的酷热沙漠、荒凉戈壁形成鲜明对照。

  这一过节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宾馆、饭店都关门、歇业,老板们宁肯躺在阳台上晒太阳,举着手机打游戏,也不肯接待游客。好不容易找个栖身之处,条件和价钱就讲究不得了。真后悔还不如在白毡房里住一宿,当然这是后话。

  原以为那拉提草原肯定是块平原,抬脚就能走进去。可景区的游览车把我们拉上了盘山公路,一圈又一圈,犹如上庐山那样,没有400旋,也有上百旋。但见群山翠绿,草木茂盛,峡谷幽深,满眼都是原生态的景色。巩乃斯河从山上奔流而下,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乌孙古迹,一闪而过。几十分钟的车程,明明都是丛山峻岭,并没有牛羊满坡的草原啊?车上的人都露出疑惑的目光。

1570796563135649.jpeg  忽然,车停了下来,说是到了天界台。一个只有数十米高的平台,顺着台阶登上去,放眼一看,一面是高山森林,一面是广阔草原。截然不同的地貌,分水岭式的位置,被当地人称为人间之边,天堂之界。那就是说,你已经站在人间的边上,天堂的入口。距离人间确实是够远的,但天堂在哪里并不得其门,姑妄听之。

  到过几处所谓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除了香格里拉有点感觉,还真没有比草原仙境、人间天堂那拉提草原更让人信服和惊喜的。

  那拉提草原原来是块山间盆地,四面群山托举着中间的草场,因海拔2000多米被赞为空中草原。这就难怪当年蒙古大军西征时,经过戈壁沙漠的艰难跋涉,又翻越丛山峻岭之后,突然看见这片在金色阳光照耀下的草原,官兵们兴奋地大叫起来:“那拉提!那拉提!”那拉提在蒙语中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不能怪他们无知,因为他们只识弯弓射大雕。

  齐腰深的草,只能在内蒙的呼伦贝尔草原才能看到,而那拉提草原一点也不逊色。牛羊遍地,骏马奔驰,白毡房多得数不过来。心中暗喜,这下可逮着好机会了,一定要想办法走进白毡房做一次客。

  在草原上的游客中心下车,走过一个小木桥,心心念念的白毡房就矗立在眼前了。白毡房与蒙古包在外观上几乎难以分辨,都是圆形尖顶,其实有所不同,带有哈萨人的思维方式、艺术气质、宗教情怀和行为特点。毡房的下部为圆柱形,上部是圆锥形,外包白毡,饰以红色的图案。房内的布置和装饰非常讲究,地上有花毡,帐幔必刺绣,富丽堂皇,极为漂亮。蒙古人称蒙古包为穹庐,哈萨克人则叫白毡房为白宫。

  事先得知,哈萨克人有30种禁忌。譬如,不许坐在食箱上,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啃得掰着吃,坐着时不能把两腿伸直,喝酒必须一饮而尽,妇女不能从长辈面前走过,不能用手或棍查点人数(相当于查点牲畜),等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必须尊重的,但也给我们走进白毡房增加了一定难度。人家欢迎不欢迎?触犯了禁忌怎么办?

1570796218247863.jpg       看到白毡房外有个衣服架,上面挂满哈萨克的各式服装,出租照像一次只收20元。我们灵机一动,利用给孙女照像的机会,先接近一下哈萨克人。那是位哈萨克的老奶奶,身穿民族服装,笑容可掬,一听要照像,立即热情地上前帮助孙女穿戴。先是白色套裙,再加紫色坎肩,最后戴上有白色绒球的尖顶帽子,孙女立刻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哈萨克小姑娘。老奶奶的小孙子看到有人来,高兴得不停地在地毯上翻跟头。孙女想跟他打个招呼,可他不会说普通话,只是双手拄着胖脸憨憨地笑。此景此情,让人遐想和陶醉。

  想跟老奶奶唠几句嗑,可她忙得很,没功夫应酬。信步来到白毡房门口,年轻的女主人招呼我们进去,一位收费25元。迎门横放的长条桌上,摆满了各种食品和水果。女主人说,随便吃,还有酒。就这一句话,我们立马止步不前。想起有的地方骑马,说要30元,等你下马时就变成了100元。有的庙宇烧香,说是不要钱,烧过之后不给钱那是不行的。有此旅游经验,我们轻易不上这种当。就眼下来说,25元恐怕是进门费,吃了人家的东西就得翻倍了。

  然而,已经到了白毡房跟前,不进去看看岂不遗憾。又来到一座白毡房门前,发现门的左上角挂着一个红色的小牌子,上面写着3行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员户;中共新源县委员会组织部”。我们相视一笑,放心地走了进去。还是位老奶奶,比前一个瘦一些,但普通话没有前一个说得好。她说:“25元一位,巴郎子(小孩)不收钱。”尽管说得有些生硬,但都听懂了。脱鞋上床,盘腿落坐,四下观看,赞口不绝。

  毡房内布置得既漂亮又豪华。地上铺着彩色地毯,床上是补花毡,四壁挂有白色的缎幔。毡和布的制品上都有绣花,就连黑色靠垫上都绣着红牡丹。这分明上是个百花盛开的园子,是个艺术的殿堂。最让大家佩服的是,所有的补花、绣花都出自老奶奶的手工。这是多巧的手,多大的功夫啊!

1570796277791354.jpg  老奶奶拿出各式民族服装给我们5个人穿上,张罗着照像。按照外面的价格来说,一人20元,5个人就是100元。老奶奶看出我们的迟疑,忙说不收钱的,还把乐器冬不拉递给孙女拿上。待大家穿好衣服后,她还主动站到边上一起合影。

  时近中午,都有点饿了。试吃桌上的油炸食物,挺香的,尤其酸奶味特正。这时,男主人提着一个白铁桶走了进来,把像水一样的液体倒进一个罐子中。他看着客人笑了笑,没有说话,大概是不会讲普通话。他胸前佩戴着红色的共产党员徽章,我们向他举起大姆指。他会意地点点头,与我们在心灵上有了神圣的沟通。老奶奶从那个罐子里打出一碗来,张罗大家品尝刚刚酿出来的马奶酒。多么稀奇的马奶酒呀,而且是哈萨克家酿的。两个司机也想尝一尝,但只能舌头轻轻地舔一舔,不敢喝下去。

  一阵热闹之后,该唠唠嗑了。老奶奶其实并不老,也就50多岁。她说,她有3个巴郎子,大的在乌鲁木齐工作,小的在北京读大学,女儿出嫁了。他们都经常回来看望他们,天天与她视频。说着,她拿出了装有微信的手机,还说可以加微信。那是许多内地老人还整不明白的智能手机,挺跟时代形势的。她和老头过惯了游牧生活,养着牛羊,旅游季节还有可观的收入。这是连说带比划了半天,才弄明白的谈话内容。我们为她骄傲,为她高兴,并祝福她幸福。

  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有游客想进来,我们只好告别了。老奶奶与我们依依不舍,把她自己食用的羊肉端出来给我们吃,不吃不行。尝了一口,虽然不咸不淡的,但带着老奶奶的深情厚意,连声称赞,个个道谢。

  别了,白毡房;别了,哈萨克族朋友!你们从远古走来,从中亚游牧而来,你们自愿加入中华民族。反抗白俄压迫有你们的勇敢身影,辛亥革命有你们的战马奔驰,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有你们的积极贡献。你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