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咱们中国人几乎家家都住楼房了,而且,家家也都有阳台了。

  不但是正式的阳台。而且,有些家还不止一个阳台。

  我家现在的房子就是双阳台。

  闲暇时,我常去阳台,去南阳台去赏花逗鸟,去北阳台主要是休闲健身。

  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望着周边那许多楼房的许多阳台,我时不时地回想我们家以前的“阳台”。

  从光复时起,咱们大连市的老住户,住得几乎都是老式中国房,当时那老式的中国房,没有上下水,没有煤气,只不过是一可以栖身的住处而已。这情景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期间。那时,我们家住在不老街一带,长长的一条街,几乎都是差不多的老式中国楼房,一般都是二三层,有一个公用的院落,每家每户都是普通的、面积不大的老中国式屋子,普通的门、普通的窗。阳台,在那时,只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

  当时的年代,物品、尤其是食品比较匮乏;上秋时,还需需贮存冬菜,冬日里,还要把一些“紧俏”的食品存留着,待节日期间“享用”。

  这些东西,需要有一处地方放置。于是,我仿效周边的几处邻家,在好友的帮忙之下,用螺栓、铁条等,硬生生地在我家的窗外悬吊起一处“阳台”。

  那个年代,这样的“阳台”不少。

  80年代,福利分房,单位给了一处孙家沟的楼房,说是有阳台了,其实这阳台,只是窗台向外探出一部份,是一个加宽了一些的大窗台而已,尽管如此,很宽大的窗台可以安置些家用物件,还可以放置鱼缸、花盆之类,可以适当的浪漫一下了。

  90年代期间,老百姓可以自由的选购住房了。我购房在石道街一带,90年代的房子,开始有正式的阳台了。但,那时房屋的实用面积有限,为了使家里的可利用面积大一些,与大多数住户一样,将阳台改作厨房,而将厨房改作饭厅。阳台虽然成了“厨房”,可在这“厨房”上做饭,一边做饭,一边观景,倒还是很惬意的。

  努力地改善生活环境,是老百姓的向往,更是我们政府的追求。2000年,我们家搬到了软件园,无须细说,房屋较原先的大多了,而且,有了正式的卧室、正式的客厅、正式的厨房,还有正式的阳台;全套都是正式的,阳台我们就正式做阳台用了。

  有人说:人,生活的环境宽敞了,那么,这个人的思想意识也会“敞亮”些。这句话,有无道理,我不敢确认;但回想起原先在老房屋居住时,为了放置酸菜缸、咸菜坛子、冬煤之类,还有换季时,每家保留的一些日后备用的物件,在公用院落的过道、楼梯拐角处等,各家各户都竞相利用那些极有限的空间,邻里之间口角确实真不少。

  现今,每家的生活空间较之原先,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许多。同时,各类商品的丰富,已经使人们无须去贮存生活物品了。

  现今的房屋建设者们,也给消费者们设计了各种类型的阳台;而我们的百姓,也将阳台不是作为生活上的实用来打理了;而是为提升个人文化品位与艺术情调来装饰了。

  我常常去我的好友家,去好友家,我刻意的欣赏他们的阳台;好友有的将阳台整理成一间小花房;有的将其打理为一处小茶室。。。。。。与自家客厅相配,构成一和谐的靓点。

  建国数十年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有了极大的提升;提升的展现在各个方面都有,我想,最显著的一处就是:我们的百姓开始从追求物质生活而转为追求文化生活了。

  人是受环境影响的,好的环境可以使人的素养得到提高,高素养的人更会把环境修缮的更好。

  勤奋朴实的中国人民更是如此。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