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卫国公


  安史之乱


  要写一个人——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最根本的是要找到他在人类有限历史记载中的位置。找这个位置的窍门,是尽可能地找一些在历史中曾经闪过耀眼光环的人物和事件。

  找李德裕的坐标,不妨先找到有明显的标志的人物和事件。这就是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和安史之乱。

  公元787年,李德裕出生。这时候,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已经去世82年;开创“开元盛世”的武则天之孙,大名鼎鼎的李隆基,也去世25年了。此时在位的德宗李适,是李隆基的重孙。

  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24年了,唐玄宗没有能见到这一天,他在前一年已驾鹤西游。

  一个大病之人,最惧怕的是忽远忽近的死神,影影绰绰在前面不远的地方闪展腾挪,伺机靠近。大伤元气的李唐天下,几乎是在苟延残喘。

  多娇的江山,何以忽然间千疮百孔?看上去华丽坚固的大厦,又怎在一夜之间颓然倾覆?循着岁月之流,我们能听到历史遥远的回声,捡拾点点滴滴,不敢说能窥破其中奥秘,也能知其大略,伴以唏嘘之声,惋惜之论。时人不暇自哀,后人空哀无益。

  武则天和她的孙子李隆基都是很有政治才能、强有力的人。

  武则天打破了女人不能称帝的禁锢,建立大周,君临天下,却打不破思想的禁锢,她经过多难的青春,动荡的中年和长期的执政、不长不短的老年皇帝生涯后,身心俱疲。一张弓总紧紧绷着,弹力会渐渐失去,一个人,再强大的心脏,也经不住数十年强烈的捶打。不管有些人把武则天写得怎样不堪,她仍是很有作为的,但她回天无力的时候,皇权复归于还未完全衰落的李家。

  李隆基的皇权也是自己争来的。正如没有一寸领土是谈判桌上得来的,有着无限诱惑的皇帝宝座,也从没有在和平谦让的氛围中过渡——那些美丽的禅让,只是神话,那些看上去最优美的交接,无不是在经过无数你死我活的较量之后,最终予以表演的一个焊点。

  李隆基的雄才伟略,自不待说。但自从他把极大的精力和宠爱放到曾经是他儿媳的杨玉环身上的时候,他对于国家的治理便松懈下来,把权力交给他信任的权臣李林甫、宦官高力士和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

  无论当初多么英勇地和一切反对势力作斗争,当年的李隆基初生牛犊的斗志,已经杳如黄鹤,一去不返。多么英明的人,潘鬓消磨的除了时光,还有血气。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在欢乐场上时间多了,在其他地方的时间就少。而且,歌舞升平会给人一种错觉,天下太平,乐在当下。那些权臣也会乘机对皇上表忠心:些许小事,交给老奴处理,何劳大家(对皇帝的称呼之一种)劳神费力呢?尽管满脑子充满欲望,但表面上还是云淡风轻,谦卑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是体贴。所谓知己、知音,也不过如此。

  这三个人之所以受到李隆基的充分信任,是有充足理由的。

  李林甫有皇族血统,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他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是一个口有蜜而腹有剑的阴险之徒。不过,这是经过时间的打磨之后,人们给他的普遍结论,但深陷其中的人,恐怕难以辨清一个人的嘴脸。

  我们看电视、电影、戏剧、小说的时候,看到善良的人和一个处处想着谋害、坑害他的人整天在一起,毫无防备,常常会为剧中人着急,不止抓耳挠腮,甚至捶胸顿足。岂知这都是编剧玩弄的花招,你作为旁观者,看上去是清楚的,只因为你看到了多个人、多侧面的人生,可是生活完全不是这样,没有人给你指点、分析、判断,没有人会把暗室中的勾当展示给你,你看到的并不都是真的,你听到的也许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巧言令色,这种“知见障”害起人来,更加厉害。看这些东西,你会感觉到自己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这也没错,因为你看到了底牌,可是人生如牌局,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底牌亮给你。亮给你的也未必是所依仗的必杀技。

  李林甫身居相位长达19年,他曾对朝中大臣说过这样一句话:“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大意是讲,做臣下的,不要那么多嘴多舌,没见那些仪仗马吗?一言不发却享受三品的马料,而叫一声就被废斥不用,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大臣们听了李林甫的“马料论”后,果然都变得乖了,史称“由是谏诤路绝”。

  唐朝由盛转衰,爆发安史之乱,此人“功不可没”。

  再说高力士,他似乎天生是为就是为伺候玄宗李隆基的。他是岭南人蛮族首长冯盎的曾孙。据说,冯盎有三十多个儿子,其曾孙之多,不足为奇。公元698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以两名阉割少年呈献中央。其中一个被命名为金刚,另一个被命名为力士。他们都是眉清目秀、头脑聪明而且身心强健。至于这位官三代如何落得如此下场,并不清晰,在以“无后为大”的中原地区,并不常见。

  献上来的金刚不知所踪,也不知所终。力士便是高力士。他们二人当初都伺候喜欢美少年的武则天,但力士因为连坐某一起事件曾被逐出宫廷,后来又攀附宦官高延福,再度入宫,开始姓高。

  高力士年长玄宗一岁。青年高力士为成为皇子的李隆基看中。

  发动讨伐韦氏的政变时,身在幕后的高力士片刻不离李隆基,连梳洗、沐浴也不敢到宫外,以粉身碎骨的态度为主子奉献一切。李隆基不能别人说的话,全会找高力士商量。因为尽心尽责,高力士数次挫败阴谋暗杀李隆基的阴谋。

  唐玄宗无限信任他,还需要理由吗?

  他应该负的责任,是为唐玄宗物色了杨玉环。

  杨国忠或许算不上杨贵妃的血缘亲族。因为史书的记载杨玉环,“幼而孤,养于叔父之家。”有史家认为她的叔父,或者说养父,并没有血缘关系。即便如此,也给杨国忠提供了可以发达的机会。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天生的赌徒杨国忠,抓住了。据传,他确实是个赌博天才。

  杨玉环越得宠,杨国忠在政治上也越活跃,最多的时候这位红人宰相身兼40多个职位,可是他最重要的职责没有做好,执政并不成功,在755年爆发了使唐朝由强盛转向衰弱的“安史之乱”,他算是一个重要推手。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总之就是这几个人放上去的。“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是由他们点燃的。

  叛乱的是唐朝一个权力很大的地方官员安禄山,他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大兵镇节度使,可是他已经不满足于做“三个节度使”了,他的目标是皇帝,也有说他还想得到他喜欢的美貌的杨贵妃。杨贵妃比安禄山大十八岁,安禄山却甘心做她的养儿。名不正,言不顺,这样的母子相处的时候也很荒唐。

  安禄山起兵两年之后,和唐朝战争的优势很明显,他的皇帝梦很快实现了,攻下洛阳后,他自称大燕皇帝。要命的是他的大儿子安庆绪在做着太子梦和皇帝梦,看到安禄山喜欢小儿子,所以在一次别人为安禄山更衣的时候,安庆绪协同早已经商量好的安禄山的宦官将刀子插进他父亲的腹部。安禄山死在儿子的手上。

  皇亲,国戚,富豪,权贵,似乎都是令人羡慕的,但除了难以预料的灾难会突然降临之外——灾难似乎十分青睐他们——相互之间的争斗、杀戮,往往比贫贱之家更为普遍,也更令人胆战心惊,父子兄弟杀害起来,没有一点怜悯和温情,倒是看到、读到者心怀不忍。这样争来的东西,会长久吗?这样的人,会心安吗?

  答案就在历史的褶皱里。翻开华丽的袍子,看到的是满目疮痍。

  安庆绪的皇帝梦在他谋杀父亲后实现了,他做了皇帝。但是不是有了权力就有了实力,坐到宝座上,就收获忠诚?显然不是。安庆绪的重臣史思明不是忠臣,安庆绪命他守范阳,派出别的部队继续和唐朝的军队作战。可是同样的兵,曾经在安禄山的指挥下,对唐朝的军队势如破竹,在安庆绪的指挥下成了软柿子,不久他就从洛阳灰溜溜逃出来,其他的残兵败将逃到了史思明那里。安庆绪打仗不行,智商却没问题,他看到史思明力量越来越强大,就想除掉史思明。可惜的是,他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把刀刺向史思明的肚子。

  史思明见势不妙,投降了唐朝,唐朝利用史思明,却对他不放心。史思明在唐朝和安庆绪之间摇摆不定,后来终于有了主意,抓住机会杀了安庆绪,索性自己做皇帝。安庆绪杀死他的父亲后两年,死在了父亲的同乡和挚友史思明手中。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还是安禄山使用过的那四个字。

  史思明的皇帝也只做了两年,他死在自己的儿子手中。

  史思明的脾气不大好,他率领的部下也都很残暴,每次取得胜利都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史思明的杀身之祸来的时候,很出他的预料。那是在他打仗受阻的时候,他需要筑城来储备军粮,他给领这个重要任务的儿子史朝义一个月时间。史朝义不敢怠慢,辛辛苦苦,总算赶了个差不多。城筑好后,还没有用泥抹外墙,史思明就来巡查。看到这种情况,史思明脾气马上来了,他把史朝义叫过来,想杀掉他和另外的将领来立军威。史朝义太清楚他的父亲了,他知道凶残的史思明完全没有父子之情,哀求说:“兵士太乏累,歇一歇马上就上泥。”史思明怒斥一番,走了。临走,他警告史朝义:老子打了胜仗,一定杀了你!

  没有人知道史思明打了胜仗会不会杀掉自己的儿子了,因为他被儿子先下手杀了。史朝义并不是自己动手的,史思明死于亲信大将的绳子之下,但得好处最大的是史朝义,他做了皇帝。

  史朝义的皇帝也只当了两年,763年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他自己结束了性命。安史之乱随着史朝义之死,结束了,可是唐朝也已经千疮百孔。

  从安禄山反唐开始,他们的集团8年的时间内出现了4位皇帝,每个人的帝位只有两年。两个儿子杀死了两个父亲,两拨部将杀死了自己的领袖,还有一位自尽了。皇位太诱人了,所以要“皇帝轮流做”。

  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多年之后,李德裕出生了。

  唐朝的大厦,根基已经不稳,但是置身其中,李德裕还是把自己的才华献给了他祖辈为之努力的国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