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字、456幅图片、25首诗词、38幅建筑图纸、数十人参与编撰及采访……初秋清风,一本精致而厚重的《诗意栖居——扬州百家新园林》,成了扬州城市书房、学校图书馆,以及园林城建专家、庭院爱好者案头的最亮风景。而在这背后,是一位七旬老人的奔忙身影。

  徐鹏志代表扬州市庭院艺术研究会向学校图书馆赠书


  十年营造木香园


  早在二十年多前,每逢春暖时节,扬州老城渡江路木香巷的一座院落里,便会花枝纷披,芳香袭人。“那是徐家的花儿开了。”街坊们如是赞叹。1569658382111667.jpg

  徐家,木香巷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一百多年前,清廷广西巡抚张联桂在这里度过了少年和晚年时代。张联桂去世后,这处房屋被其后人继承。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十多岁的徐鹏志、徐鹏光兄弟俩从母亲手中接过了其中两个院落共计400平方米的房产。

  当时,这处房子和扬州老城的大多数房子一样,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为什么不能让它重现庭院之美呢?”从小热爱园林文化的徐鹏志决定翻修老宅、营造家庭园林。

  说时容易做时难。徐鹏志和弟弟都是普通的工薪一族,收入结余十分有限。两人只得零打碎敲,今年修主屋,明年造亭子,后年筑假山……1569659094116181.jpg为了节省费用,所有图纸都由徐鹏志自己设计,购买材料、现场安装等也尽量自己动手。比如院子西北角的小亭,就是徐鹏志将扬州所有亭子看了个遍,取其所长构思而成的。此亭顶上作空花脊,檐下接木雕挂落,亭栏设美人靠,精巧而不失端庄。

  造园是一项繁复的工程,需要极大的精力与体力,但徐鹏志丝毫不觉得累,他把造园视作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并把所有的情感都融入了园中。他从已去世的父母名中各取一字,给亭取名“熙秋”,以纪念双亲的养育之恩;他在园中凿地为池,池中养红鱼睡莲,池上架“吟月”石桥;他手植木香、蔷薇、爬山虎、牡丹、芍药等花木四十余种,院内四季吐艳,常年飘香。

  滴水之功,终成图景。2002年,徐鹏志与弟弟共同营造的木香园全面竣工,成为改革开放后扬州较早出现的私家园林之一。一时间,这座园林要素齐备、构思建造兼善的庭院引得众多街邻友人前来观赏。

上图:徐鹏志和弟弟精心营造的木香园


  散落珍珠有了家


  在造园和接待朋友赏园的过程中,徐鹏志了解到,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扬州城不少人家都有改造居所、营建园林的打算。为了让大家的园子越造越好,他热忱分享自己的经验,并组织大家相互观摩交流。1569658137101684.jpg

  在他的影响下,一批爱园人的私家庭院相继开工和落成,并且各具特色,美不胜收。比如位于湾子街的真赏园,在55平方米的范围内,角亭、曲池、小桥、飞檐阁、花窗等合理布局,相映生姿,颇具人文趣味。位于丁家湾的逸庐,运用先抑后扬的传统造园手法,以一条幽深小巷引出豁然开朗的园林。尤其是园中的湖石假山,取意于元代画家王蒙的《东山草堂图》,峰峦竞秀,溪谷叠嶂。

  对于这些分布在扬州各个角落的私家园林,徐鹏志一一登门走访,并登记造册、拍照留存。至2014年底,他所掌握的扬州私家园林数量就达到了100余座。

  “散落的珍珠,光彩必定是微弱的。只有连成线、串成团,它才会焕发出炫目之光。”2015年7月,在徐鹏志的倡议下,经市民政局和市文联批准,扬州市庭院艺术研究会正式成立,100余名私家庭院业主、园林学者、造园艺师等成为会员。


  庭院艺术会编印的会刊


 1569658595223205.jpg “我们终于有了家。”在其后的四年多里,研究会定期活动,除赏园交流之外,还编印会报、组织研讨。“有活力,有特色,有影响”,2017年,研究会被表彰为“全市文联系统先进集体”。


  为人居扬州树了样本

  “家在园中,居在扬州。”对扬州庭院之美深爱于心的徐鹏志,并不满足于这份美仅被园主、同好所欣赏,他利用自己是扬州报业集团、扬州广电集团特约记者等身份,不遗余力地向媒体进行推介。

  于是,扬州城谁家造了新园子、园子有哪些看点、主人的造园经等,成了扬州媒体时常报道、市民关注热议的话题。由此引起的涟漪效应,又让省级、中央级及至海外媒体纷至沓来,扬子晚报、新华日报、文汇报、中央电视台、澎湃新闻、台湾东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日本东京电视台等,先后百余次报道私家园林对于扬州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


  媒体采访祥庐1569640276758908.jpg

  在徐鹏志的倾力操持下,扬州庭院艺术研究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北京青普公司和多家旅行社都将扬州古巷庭院游列为特色精品项目。

  扬州私家庭院与古城风貌的和谐共生,还引起了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的关注。他多次来扬实地考察后感慨评价:“扬州人用传统手法建造的家庭小园林,弥补了城市建设中缺少文化魂的遗憾,展现了扬州人崇文尚雅的精神。”2015年11月10日,《文汇报》以他的观点为主体,整版发表题为《留住乡愁——扬州老城民居改造新意探究》的报道,介绍扬州私家庭园为延续古城历史文化所作的贡献。1569640537212964.jpg

左图:徐鹏志陪同阮仪三考察扬州私家庭院


  阮仪三盛赞扬州私家庭院的贡献


  传承造园文化

  “庭院艺术是扬州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让它永续传承,并发扬光大。”这是徐鹏志的内心情结,也是他的热切期盼。

  2015年,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汇集为《扬州古巷民居小庭园》一书,收录50家庭院图文。其后,他又配套制作了明信片、视频专题片等。这些展示扬州庭院风姿的文化产品,一经面世即大受欢迎,不少打算造园子的人干脆拿它们当作了“教科书”。


  徐鹏志编著的《扬州古巷民居小庭园》一书


  徐鹏志制作的专题片和明信片

  忙完这些,很多人都认为年逾七旬、身体又经常闹“故障”的徐鹏志该歇歇了。徐鹏志的老伴更是清楚:“他的心脏搭过桥,几次因中风前兆而住1569657911779305.jpg院,我整天为他提心吊胆。”可他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2017年,他在扬州园林专家许少飞的提议下,决定把自己近年来新积累的私家庭院资料整理出来,配上咏园诗词、书画,以及庭院分布地图,再为每座园子刻治印章一枚,汇编一部兼具欣赏和史料价值的《扬州百家新园林》。

  “你不要命了?!”家人竭力劝阻。徐鹏志却说:“趁现在我还没躺在床上,赶紧把书弄出来,这样我才心安。”他邀请熟悉庭院艺术的作家、摄影家、书画家、诗词家等,组成编辑班子,分头采访创作。为了赶进度,他有时甚至亲自上阵抢拍图片。在拍摄祥庐的一块清代匾额时,站在梯子上的他突发眩晕,幸亏旁边围墙挡着,他才没有摔落在地。几分钟后,眩晕过去,他才慢慢地爬下梯子。

  当大家采写创作的资料基本到位后,徐鹏志又自己操作电脑,逐一拣选整理。然后坐在排版人员旁边,一页一页地指导设计。同时,还要与出版社、印刷厂反复沟通。此时正值盛夏,他骑着电动车奔波在烈日里的身影感动了很多人。扬州著名篆刻家吕政澄、画家焦谛、书法家郭剑峰等都表示,为这本书提供的作品不取任何酬劳。阮仪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原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王鸿等十余名专家学者欣然为书题词。

  如今,两年的辛劳终于浇灌出了一部三斤多重的煌然巨书。“做一名园丁,为人居扬州添一份绿,我乐在其中。”金秋的阳光下,徐鹏志笑容绽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