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独特美妙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古迹名胜,绚丽多姿的蒙古歌舞,精彩纷呈的蒙古式摔跤,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城内有大小庙宇50多座,东南部有华贵雍容的五塔寺、金碧辉煌的席力图召、气势轩昂的“银佛寺”大召、规模宏伟的北门外清真大寺、珍品云集的新华街东口博物馆、博大精深的“广化寺”喇嘛洞召……此外,在市郊还有昭君墓、乌素图召、万部华严经塔(白塔)等雄伟庄严的庙宇。

  在呼市的市中心拥有者一座与拉萨大昭寺同音不同字的格鲁派(黄教)藏传寺庙,它就是大召寺。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区别与拉萨的“昭”。当然由于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

  找到了大召寺,我走进一看,只见门牌上写着“无量寺”三个大字。呵呵,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金庸笔下的无量山、无量剑派,莫非这真的和那些武林宗派有些关联?

  然后等进入寺庙后,看见很多地方都有“大召无量寺”字样,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这“无量寺”,就是呼和浩特大名鼎鼎的“大召寺”。蒙语称其为“伊克召”,意为“大庙”。

微信图片_20190924092652.jpg

  大召寺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的。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

  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

  话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天,康熙再一次出塞西征,对漠南蒙古各部进行视察。在他逗留呼和浩特期间,听说大召是此地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召庙,所以他决定要到大召敬香。

  康熙在大召前买了哈达和香火等供品,便向大召走去。一位十几岁的小喇嘛见有香客进来,便上前施礼。随后,把香客引进天王殿,一边走一边介绍。

  康熙敬完佛,小喇嘛便引他到东厢房里用茶。康熙走进厢房,只见一白发白须的老喇嘛盘坐屋内,二目微闭,手捻念珠,口中念念有词。

  小喇嘛上前施礼,说:“师父,有香客来了!”老喇嘛睁眼观看,只见香客年过四旬,一表人才,五官端正,双目有神,神韵十足,举止大方,更显得庄重威严,便对客人说:“老衲自幼学得少许本领:能够前算五百祖,后测三代亲。打卦算命不偏点滴,测字兆祥没差分厘,不信,客官你可写上一字让我一测。

  康熙一听也来了兴趣,心想:“我倒要看看这老喇嘛有多大的本事。”于是手指蘸着茶水,在小桌上写了一个“卜”字。老喇嘛一本正经地说道:“这个卜字不寻常,听我细细说端详:竖笔上边粗来下边长,像把令箭有力量;这一点儿,很吉祥,一颗金印镇四方——莫非你是安北将军来禅房?” 康熙微微一笑,摆手否认。

  老喇嘛又说:“请客官再写一字,让我猜猜。”康熙随手在小桌上又写了一个大大的“一”字。不料,老喇嘛立马就地跪倒,连声请罪说:“老衲一时眼拙,没有认出圣上驾到,请我主恕罪!”康熙不禁一愣,急忙问道:“老佛爷,你怎么知道我是皇上呢?”老喇嘛说道:“此一字,真宏大:人有它大,天没它大;竖起来顶天立地,横过来一统天下。万众归一心,一字千斤价。起笔收笔含神韵,不是天子是陛下。”

  康熙哈哈大笑,称老活佛是得道的高僧!遂解下身上的一块银质腰牌作为赏赐。 从此,大召里有了康熙皇帝的腰牌——皇帝“万岁龙牌”供奉于大殿之上。于是,大召便一跃成为“帝庙”。

 微信图片_201909240926531.jpg 大召建成于1580年,比呼和浩特还要早一年,建成后明皇帝赐名“弘慈寺”,大召一直是内蒙古地区召庙之首。到了清代,皇太极追击蒙古部的末代皇帝林丹汗路过大召,他知道大召寺对于蒙古民众有很高的号召力,为了扩大影响,皇太极就住到了大召寺,同时赐名“无量寺”。

  进入大召寺这座神圣的佛教圣地。步入山门后,左右是钟楼鼓楼,正中是大殿。大殿门前的香炉香烟缭绕,呈现出旺盛的香火。一批一批虔诚的游客纷纷敬献香烛,点燃插入香炉内。致使寺庙烟雾缭绕弥漫,让人感觉大有步入虚幻境界中一般,欲神欲仙。

  大殿中供奉佛像,慈祥仁爱的大佛端坐莲花上,手执法器,广施佛法,普度群生,超度亡灵于极乐世界。佛像前的铜碗,铜盅里的香油灯长明不息,烘托佛法无边,展示着佛法的神圣。佛像下的蒲团上跪伏着朝拜的信徒,双手合一,默默地祈求神灵佛家保佑……

  参观佛家圣洁之地,目的是朝谒佛家,祈求神灵保佑赐福,一心向善,以慈爱的胸怀投入社会,关爱他人;再者就是了解佛教的发源与历史作用,了解佛教的教义与设施等。

  大召寺拥有几百年的历史,有着深邃的神韵,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曾经起过辉煌作用,推动藏教在内蒙的发展。一些知名的高僧活佛曾在大召寺落脚,讲经颂法,为大召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提升了大召寺的知名度。

  南北朝时古诗说“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里的“阴山下”指的就是呼和浩特。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呼和浩特,还有就是“塞外边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

  今天,我就是在对南北朝这首名诗的想象和解析中,到达了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从来之前做的功课中,我了解到呼和浩特是蒙古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青色的城市。公元16世纪,当地的王府与民宅常用青砖造房子,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故有“青城”之名。

微信图片_201909240926532.jpg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的首府,还是保持了许多蒙古特色。比如,呼和浩特的每一个商店的招牌或指示牌都是蒙汉对照的,上面是蒙古文(蒙古文很有趣,字的形状有点像羊肉串,它这个独特的形状正好可以让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把它与其它文字区分开来),中间是中文,有的下面还有英文;再比如呼和浩特公交车报站名,总是先用蒙语报站,再用汉语报出。

  在呼市现代化的大厦中,总是不时会冒出一个有着圆圆蒙古包屋顶,顶上竖着标志性的成吉思汗军旗,墙上装饰着鹰或马的花纹的老式建筑;再比如,有些现代化的大厦也仍然选择青色的屋顶或青色的外墙装饰……

  据说现在在内蒙古,汉人已经占到80%,蒙古人只占12%,还有一些其它民族的人。于是,走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猜测哪个是蒙古人,哪个是汉人,竟成了初来呼市者旅行中的一大乐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