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枝柯少,枯来复几春。

       露根堪系马,空腹定藏人。

       蠹节莓苔老,烧痕霹雳新。

       若当江浦上,行客祭为神。

       唐代诗人张籍(苏州人)这首描写古树的句子情景意趣真实,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其实,我也喜欢古树,每次到苏州旅游,都要去有古树的地方浏览。仁者乐园,智者乐树,很多人都是冲着苏州园林去的,我是奔着古树而来。苏州的古树不仅承担着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在记录着姑苏城的往事。

       苏州作为2500多年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数量庞大的古树名木,这些古老的绿色静静看着苏州城,历久弥新。

       苏州共有古树名木2500棵左右,大多都散散落落的分布在天平山、穹窿山、网师园、留园和众多古刹古庙古寺里。哪里有古树,哪里几颗,有什么品种,我都差不多记得清楚。

       苏州古树品种有近120种,且多为本地树种。其中,树龄达到千年以上的,有40多棵,其中一半为银杏。在岁月的打磨下,这些树木“老寿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我去过东山,那里有颗“东山银杏王”树龄2000年。位于东山镇北望岭下村。这棵银杏王,同时也是苏州最年长的一棵树。它出生的时候,还是西汉时期呢!当地老百姓说,这棵银杏王被雷电劈过三次。甚至有一次还燃烧起了熊熊大火,每劈一次要相隔两三百年。最后一次还是50年前。银杏王的枝干只剩三分之一,但却长得生机勃勃。

     网师园里有棵930多年的古柏,这也是姑苏区记录在册的年数最大的古树之一。相传,它是网师园第一代园主亲手栽种。景点导游介绍“史正志这个人是南宋淳熙年间的吏部侍郎。他的身份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上司。”当年史正志在园中手植两株古柏,相伴相生八百多年,1958年西侧一株枯死,而东侧一株存活至今。网师园一共十六代主人,这棵古柏就像一个老者,一直陪着园子至今。

       我对天平山情有独钟,每年秋天都要去赏枫叶。天平山古树最多,是范仲淹的后裔从福建引进的。范仲淹是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但很少知道他是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病逝后葬在苏州天平山。 天平山东南麓之古枫林,为明代万历年间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植于这祖莹之地。现存158棵,两三个人搂抱不过来,深秋时节,满山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观,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3024977_133814953000_2.jpg

       位于光福玄墓东南大雄宝殿前有巨柏三棵,树龄一千八百余年,最粗一棵腰围5.2米,挺拔劲秀是活化石。康熙帝所题《松风水月》碑,乾隆赋并书写的一块诗碑《再邓尉香雪海歌旧韵》。中央电视台还去拍过录像。

       去年春暖花开,在苏州工作的弟弟开车拉着我们去东山紫金庵看一颗玉兰树,这株白紫相间的双色玉兰,是东山的一处奇景。原本是棵粗壮的玉兰树遭受过雷击,后来当地人为了救活这颗古树,就在原来的树桩上,嫁接了一棵白玉兰。没想到嫁接之后,白玉兰活了,连带紫玉兰也枯木逢春,长出了新枝,成了紫金庵的一宝。细细端详,千枝万蕊的玉兰花莹洁清丽,朵朵向上,如削玉万片,晶莹夺目,散发着阵阵清新、淡雅的幽香,令人心旷神怡。

       根据记载,这颗树的树龄达到了800多年,成为名符其实的“玉兰后”。

       看完淑女“老玉兰”,再去东山老街拜访“老帅哥”——千年紫藤,位于东山镇区的一株“师哥”树龄达到1000年以上。它是千年古镇的见证。紫藤树在敦裕堂外沿街,据传古紫藤在南宋年间还缚过牛皋。不过这只是民间的传说。

       苏州西山有一颗古樟王,树龄1500年,在西山岛爱国村,树龄达1500年以上。西山岛明月湾古村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参天大树古香樟树,据农林专家考证也有1200年。令人赏心悦目的还有位于西山植里古村五株古樟形成的古樟群。这些樟树,虽然不是很高,挤满全身的翠叶,把枝桠都遮掩了,倒象结实的一把把大伞,能给人遮雨,也能挡阳光。

    提起苏州碧螺春茗茶,大家都不陌生,就在生长在东山碧螺峰下的灵源寺中的这颗罗汉松树龄已达1500岁。灵源古寺虽几经摧毁,但与古寺同龄的罗汉松,虽历经千秋风雨仍依然苍翠茂盛,李根源先生曾在《吴郡西山访古记》载:“入灵源寺,罗汉松一本,大可数抱。臃肿轮囷,蟠崛扶疏,殿庭荫满”。如今,依旧要四五人才能合抱。天平山有三四百年的树上百客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苏州园林部门,采取有效科学方法,对古树加以保护,为她们建立档案,制作身份证号码,每一树都有一个标签,表明树名、年龄、特点等,每一颗树都有一个故事。

      如今这2000多颗古树,经过千百年的岁月峥嵘,依旧傲然挺立,焕发生机,争先恐后地积极发挥“余热”,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制造氧气,造福人类。

      这还不够,她还是活的文物,历史的见证,有很高的科学、历史、观赏、生态价值,是一笔宝贵的国家财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