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县金田乡的前溪别称全南,是一个千年古村。包括沿沛、塘头、广坵、砂洲四个自然村。这里田垅肥沃坦荡,东西两面群山拥翠,终年清澈见底的柘水河如玉带由北向南拂村而过。山青水秀,物产丰饶;人文鼎盛,瓜瓞绵绵。  

  自公元965年前后建村之年起,先人们在沿沛村首的柘水河上搭起了一座四尺来宽的木桥。村里赴州进京赶考的学子、骑马外出上任的官员,以及村人种田、垦山,此桥是必经之路。被称之为“前溪官桥”。明代先后任云、贵巡抚,四川按察使的二十六世佐公曾在此临江赋诗而咏:“一派江流似带环,古松盘石小溪湾。闲来独立江之浒,笑指鱼龙落石潭”。

  前溪于宋、元、明、清各朝出过多位进士、举人及州县以上的官员。乡人始于清乾隆辛亥(1791)年将木桥改建为石桥,当时是六连拱砖石结构,总长四十余米。在桥东头下河的第二阶梯上建了一个字纸亭(炉),识字的村人将写过字的废纸,收集起来置于其中焚化,不让神圣的文字受到沾污。大约在石桥建成后的当年或次年,离桥东三十米之处,建有一座巍峨庄重的砖石坊门,以纪念二十六世公刘佐。内外匾额各书“政掌一省”、“甘棠遗爱”以及四副对联,彰显出佐公之赫赫功德。石坊与石桥相互辉映,成为千年古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清咸丰甲寅(1854)年对石桥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维修,并在桥西头添加了一拱,以增大泄洪量。七拱桥总长五十米左右。桥面宽约1.5米,江底至桥面高约7米。桥墩由石块与石灰砂浆砌筑而成,桥拱全由一尺来长厚实的青砖砌就,桥面铺设着防滑的鹅卵石。造型古朴浑厚,如数虹卧波,倒影水中,又似串串项链系于小河如玉的脖颈。桥西第一拱下,砌了个水井,井水终年清冽甘甜。

  与前溪峡陂垅隔江相望有个西溪村(现在改称双溪村),该村民众历来也是架设木桥过河,清同治甲子年(1864),前溪之沿沛村民出于“泛爱众”之心,为方便邻村民众出行和本村人前往上城等地,在距老桥之上约二华里处,又兴建了一座石桥,取名为“新桥”。

  柘水河上现存的四座石桥中,就数这座桥历史最悠久。两百多年来,古桥是东岸村庄连接西岸田垅和山林的重要通道。每天,它迎来第一缕阳光,送走最后一抹晚霞。承受风雨,笑对冰霜。它见证了古村的兴衰荣辱和人们的喜怒哀乐。土地革命时期,这桥上曾走过一队队的红军将士。村里不少农家子弟为了穷苦百姓的翻身解放,参加红军,从这里踏上征途,奔赴战场。多少年来,古桥象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默默地倾听着人们踩过它身上的脚步声,承受着车辆对它的碾压。它象一个伟岸的丈夫,用坚强的身躯抵御着无数次洪水对它的冲击。它又象一位忠实的听众,不厌其烦地倾听着河水单调而又欢乐的歌唱。春天,人们挑着稻种经过它去田野播种;夏秋,收获了金黄稻谷的人们在它的身上洒下了喜悦的汗水。田里劳作的人们,在桥下的井台边饮水、憩息。它像慈祥的老者看着孩子们在桥下的水潭里欢快地戏水,也曾无数次聆听过妇女们在河边起起落落的捣衣声和欢声笑语。打渔的人在它的上下游撒网捕鱼。正月十五的龙灯在桥上来来回回尽情地欢腾。迎亲婚嫁的锣鼓唢呐给它带来了喜庆的欢乐,乡亲为逝者送葬时声嘶力竭的哭泣声也曾让它黯然失神。人力车轮在它的身上碾过了印记,小轿车的身影也给它涂上了新时代的亮丽光彩。

  我的老家就在坊门内侧,离石桥只有四十多米。这桥是我心中永久的思念。它伴随我度过整个少年时代。初春,牵着牛过桥放牧。洪水季节,在岸边看江水奔腾咆哮。夏夜,与小伙伴在桥头捕捉萤火虫。凉风习习,或席地于桥上纳凉闲聊。秋暮,在桥上看残阳铺水,半江瑟瑟半江红。入夜,玉兔东升,看江水波光鳞鳞,如梦似幻,浮想联翩。冬天,在桥头看雪花飞舞,或到河下的小水洼里砸冰取乐。

  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过几年。正是“文革”初期,国家乱象丛生,个人求学无望。心意彷徨时,傍晚伫立桥头,“驿外断桥边,寂寞无开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的《咏梅》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明月之夜,皎洁的月光洒在桥上,不由得想起了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的诗句,陡生空灵之感。夏收将临,心有欣喜,桥上纳凉时轻哦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过而立之年,心态成熟,伫立桥头,看流水南去,悟万物演替,“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毛主席的诗篇让人思潮起伏。古桥啊!你曾让我的思绪插上了翅膀,穿越古今,海天驰骋。

  去年,国家正在西岸河沿修筑一条新公路,并决定古桥对古桥维修加固,同时其下方另建一座钢混结构的新桥供机动车辆通行。新桥已于今年1月12日破土动工。至时,新老二桥比肩而邻,古朴与新颖相映,相得益彰。

  正是:

  古桥卧波二百年,

  春秋惯看有新天。

  喜见霓虹两辉映,

  农家兴会更无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