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红瓦绿树下的青岛秋天,独具特色,有着十分成熟的风韵和迷人的妩媚多姿。

2019年9月11日上午,秋意正浓,我慕名来到位于文化街黄县路的老舍故居参观。

老舍故居,也称骆驼祥子博物馆。 走进老舍故居,院子里有尊青铜像,老舍深情严肃地望着对面的祥子书店。1934年至1937年,老舍先生在青岛生活、工作了3年,这是老舍生活和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老舍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中篇小说《文博士》等一批优秀作品。住在二楼的还有作家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三兄妹。

院内的两面墙上,一边是小说骆驼祥子的各类插图画作,一边是老舍作品的图书封面。图书、图片、影像、作品种类繁多详尽,历史脉络清晰,子女、朋友的史料也非常的丰富多样,足以说明青岛人对于老舍的尊重和热爱。

博物馆有两层,二层之上还有无窗的阁楼,勉强说三层也未尝不可,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老舍当时只租用了一楼。

一楼作为骆驼祥子博物馆的主展览场馆,展示珍贵的资料图片,先生在青岛短暂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景得以再现,处处都体现了先生简朴而光辉的一生。

博物馆还展示了老舍子女捐赠的先生生前衣物、眼镜、印谱、钢笔、小古玩、花盆等。当年老舍先生在青岛创作时所使用的书桌也被原地原样摆放。

据介绍,老舍的夫人胡挈青在重游青岛老舍故居时曾这样感慨:“终生难忘黄县路6号。”据她回忆,在青岛的时候,老舍极少有时间游览青岛风光,每天就是忙着看书、查资料、备课 、编写讲义和接待来访的同学。

在这栋小楼里,老舍先后写出了散文《西红柿》、《丁》、《避暑》和小说《月牙儿》,并收入到《蛤藻集》和《樱海集》中。老舍之所以把书取名为《樱海集》,是因为他爱樱花和大海,而樱花和海又是青岛的两个象征。

从他的散文中,不难看出老舍对青岛的樱花以及独特气候的偏爱。读他在青岛期间创作的散文,你似乎可以穿过长长的岁月,闻到满岛的花香。

就是在这里,老舍他精心创作了《骆驼祥子》这部经典之作。作品讲述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过上好日子。他尝试过多种活路,最后选中拉洋车。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像拥有土地那样有一辆自己的车。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走了。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仍然不断奋斗着。车行老板把嫁不出的女儿虎妞下嫁给他,后来虎妞因难产致死,他心灰意懒,自暴自弃。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世道造就成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最终死在满是积雪的街头。

这部大作,书写着一个时代的良知与罪愆,形成了对人性、命运与世道的深刻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由此取得了一个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对城市贫民的博大同情与真正关注。

经过几个月的素材积累和深入思考,一部描写洋车夫生活的长篇小说便在老舍的脑子里酝酿成熟了。这使他非常兴奋,强烈的创作欲迫使他急不可耐地要把这部小说写出来。他每日趴在书桌上握笔疾书,似乎忘了身外的一切事情,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之中。这部小说就是老舍称之为“做职业写家的第一炮”、后被译为12种文字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它描述了洋车夫祥子一生及其周围人物的悲惨生活,有力地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表达了他对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四”以后描写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可谓写实主义作品的里程碑。

更有趣的是,老舍能文能武,这位文学大师不仅能动笔动墨,还能动刀动枪,不愧是八旗子弟。上世纪30年代,他从济南搬到青岛住,写作累了,就练拳脚。诗人臧克家来老舍家探望他,一进门吓了一跳,墙上挂满了刀、枪、棍、棒、戟。臧克家问,这怎么搞的?老舍说:“我在锻炼身体。” 1964年,老舍率中国作家团去日本访问。有一日本青年听说老舍是习武之人,向他请教武艺。65岁的老舍婉拒不得,只能接招。没几个回合,小伙子被撂倒在地,众人皆惊。没想到拄着拐杖的文人老舍竟然还有这般力量。  

据了解,“骆驼祥子纪念馆”是老舍先生儿子舒乙的创意。在舒乙先生给青岛的信中提到,在俄罗斯有个以歌曲取名的“喀秋莎纪念馆”就很好,非常有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