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何守豪,男,1953年出生,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街道何宅村人。1973年1月入伍,在总后工建209团二营8连炊事班当战士,一排4班副班长,班长、三排副排长。在部队受到连、营、团嘉奖多次,1979年退伍。1984年选为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4月因患食道癌辞去党支部书记职务。


  1973年,何守豪满怀激情地参军来到了太行山下——总后工建209团驻河南省辉县的一支施工部队。在无边无际的山沟沟里,他怎么也想不通,这就是部队首长来时亲口和他说的“特种兵”吗?这就是他梦想中不是开汽车,就是开坦克的“特种兵”部队吗?难道成天和石头打交道,把石头从洞内搬到洞外的施工部队,也能称“特种兵”?

  更无奈的是,何守豪还被分到了炊事班,当了一名“伙头军”,他的心顿时从头凉到了脚,不知给家中写信时说些什么。

  连首长好象看穿了他的心思,下连第二天,指导员就给全体新兵讲开了连史。通过指导员讲的一个个故事,何守豪了解到209团8连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钢铁部队,他的前身是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过辉煌战功。更令人敬佩的是,有名炊事班的战士,冒着生命危险,穿越火线,送饭到前线,却不幸倒在了敌机的轰炸中。后来,战友们从击落的敌机中,特意截取了一段导油管,送到炊事班当擀面杖。

  从此,擀面杖就成了何守豪手中的钢枪,让他明白了作为8连炊事班战士的荣誉和责任,从而深深地爱上本职工作。他一有空就苦炼烹饪技术,掌握了一手做面的本领,被指战员们亲切地誉为“面条大王”。除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充分发挥在家务农时学的种菜本领,在连队四周的角角落落里种上冬瓜、黄瓜、西红柿等,连续二年收获超过千斤,又被指战员们誉为“种菜大王”,连里连续给他记了二次连嘉奖。

  

  1975年,何守豪从炊事班调到清渣班当了一名普通战士,工作要比以前艰苦很多。但他不怕苦,不怕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二年就入了党,提为副班长,二年后,又被提为三排副排长。

  由于各方面出色的表现,1978年,连里将他作为提干对象报到上级,然而在审查时,却由于年龄超了几个月,被退了下来。当领导找他谈心,告诉他超龄被退时,他淡淡地一笑:“请领导放心,只要部队需要,我保证在一天就干好一天。”

  1979年11月,在部队干了7年的何守豪,终于被批准退伍。回乡后,镇领导经过研究,特意照顾他当了一名小学代课老师。

  然而,在部队拿惯了风枪的他,怎么也适应不了“孩儿王”的工作。2个月后,他恳切地对镇长说:“感谢组织对我的照顾,但我实在不适合这份工作,让更合适的人来做吧。”

  就这样,干了7年工程兵,做了2个月的代课老师,何守豪又重新回到了田间地头,重新操起了农活。

  1980年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悄悄地在义乌大地上刮起,离何守豪家二里地的廿三里镇的一条小弄堂里,开始出现了一些贩卖针头线脑、头扣胸花、鸡毛换糖的地摊。而平时视此为“投机倒把”加以严厉打击的市管会人员,此时也有意无意地玩起了失踪。

  何守豪敏锐地感觉到:农村的政策要变了。他毅然拿出了全部家当——500元退伍费当资本,到绍兴进了一批铁哨,到廿三里的地摊上出售。一个月下来,除去成本,竞赚到了三四百元。而那时在队里干农活,一个壮小伙,一天下来仅有2角钱的分红。

  但是,针对何守豪的举动,村里人却份份议论开了。有的说,何守豪放着可以转正的老师不当,却去当一名投机倒把分子,白当了7、8年兵,就等着被抓吧;也有的说,何守豪不愧当过兵,敢作敢为。如果他出事,说明这个行业不能干,如果不出事,我们只要跟着他干就行了。

  结果,一个月过去了,何守豪没有出事,半年过去了,何守豪还是没有出事。于是,一些在旁观望的人再也忍不住了,他们纷纷筹集资金,洗脚上田,摆起了地摊,当起了小商小贩。就这样,村带村,邻带邻,朋友带朋友,那条摆满地摊的小弄堂里,一时客流云集,人山人海,影响力幅射到了金华、东阳、浦江、诸暨等附近几个县市,成为举世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

  1981年,已经经商一年的何守豪胆子更加大了,他联合了几个人,来回于武汉汉正街与廿三里之间,做起了头扣生意,生意也越做越大。

  而此时,社会上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议也越来越激烈,对具体出现在廿三里的地摊市场,是“管”还是“放”,是取缔还是放开,不但在县里争、地区争、省里争,还争到了中央有关部门。面对此景,一些好心人为何守豪担起了心:“你是一个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政治上响当当,不要去做那些投机倒把,有政治风险的事,还是早点收手吧。”

  但是,何守豪听后却答道:“咱们村4000多人,就巴掌大那么点田地,累了一天仅2毛钱,一年干到头连辆自行车都买不起。我们现在这样干,一部份钱交给队里,增加了集体积累,把另一部份钱留给自已,提高了生活水平,集体和个人两头得利,有什么不好呢?”

  1982年,经过一年多的争议,在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大力支持下,义乌县委顶住重重压力,公开表示对有巨大争议的义乌自由市场的支持,并专门辟出场地,在县城湖清门创办了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何守豪闻讯后,马上和他的同伴们直奔县城,抢占先机,光明正大地当起了一名个体户。

  1984年,由于何守豪有经营头脑,为人正派,且能带领大伙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就自然而然地被大伙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职。

  何守豪走马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抓计划生育。这时,恰逢何守豪的爱人也身怀二胎,何守豪就动员爱人去打掉二胎,不料,爱人却死活不肯,并逃到了娘家。第二天,何守豪二话不说,就带着区委书记和村干部等人,到岳母家去带人。

  但何守豪带的那一帮人刚进村,就有人马上向他爱人去报信。他爱人见状不妙,就跑到邻居家躲了起来,这才没被何守豪等人带走。

  当晚,累了一天的何守豪刚回家,岳母就托人带来了口信:世上哪有老公带人抓老婆结扎的,如果再这样做,两人就离婚,女儿不回何家了。

  然而,第二天,何守豪照样带着区镇干部,到爱人的有关亲戚朋友家找人,爱人闻讯后大哭了一场,气得离开了义乌,漂泊他乡。

  在何守豪的带领下,村里计划生育工作慢慢地摆脱了困境,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58e078cc0e4b219b113fad67e0f436c.jpg  (造桥功德碑)

  1986年,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炮打响,全国各地每天来义乌的外来人口达100多万。然而,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发源地之一的何宅村,虽然地处东阳和义乌的交界处,但由于隔了一条100多米的东阳江,两岸百姓隔江相望,来往仅靠一只小木船摆渡,严重阻碍了沿江十几个村数万群众经济的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群众要求造桥的呼声十分强烈。何守豪为此多次向镇、区及县领导反映。但那时的义乌,一个农业县,穷得叮当响。一年的财政收入仅不到十亿。那会儿百废待举,医疗、卫生、教育处处是危房、城市要扩张,体育争创全国先进县,各部门处处要钱,全县60多万人,还有100多万的外来人口,哪里顾得上十几个村庄区区几万人的要求?

  无奈,何守豪跑一次上级,就多一次失望。

  “县里不给钱,我们就不干了?”何守豪和党支部成员一商量,决定有钱要上,没有钱也要上。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建桥委员会,发动群众募集资金,下决心要把连结东阳义乌两岸的东义大桥建起来,以完成几百年来数万群众的心愿。

  “何宅村要建东义大桥了!”消息传出,廿三里一带的四乡八邻顿时沸腾起来。何守豪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作用,村两委干部带头捐款,同时,分工负责,层层发动群众。对经商户、个体户、办厂能人等,重点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动员他们“修桥铺路,造福乡邻”,为东义大桥贡献力量。同时,利用乡村一些德高望重的民间老人,组织募捐小组,讲明东义大桥的重要性,宣传“捐一庙不如造一桥”,把民间捐资引导到造桥铺路上来,打通廿三里镇通往东阳县的东大门。

744caa55af501e7fbca29035b59c36b.jpg (.何守豪在东义大桥上。)

  何宅村募资造桥的消息,也传到城里,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有关部门克服资金困难,伸出了援助之手:廿三里镇政府主动送来了1.5万元,义乌市水电局送来了2万元,区公所送来了5000元,义乌县交通局送来了3万元,连金华市交通局也送来了1.5万元……….

  而乡亲们多的捐几百元,几千元,少的几十元,几元,捐款人数达到了近万人。在何守豪及建桥委员会的组织带领下,不到半年时间,捐款数额就达到了20多万元。

  1987年7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东义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了。那天,建桥委员会特意在矗立在桥头,刻有5000多名捐款者姓名的大桥纪念碑上刻上了这么一段话:蒙党政领导关注,乐善人士慷慨解囊,历时一年,建成长170多米,宽6.5米,载重15吨,造价28万的大桥。一桥飞架南北,渡水如履平地,自此结束了两岸木桥渡船过,隔江不联姻之往史,沟通两县,发展经济,利国利民。兹特立碑置于桥头,以铭百世。

  1992年,正当40岁的何守豪在事业上干得风生水起之际,突然,有一天喉咙感觉不适,说话不响。妻子认为平时工作太累了,劝他去看医生。但何守豪并不听劝,依然村办公室、市场两头跑。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再也看不下去的妻子忍不住了,把他按到摩托车上,强行送到一桥之隔的东阳市人民医院。结果,医生经过一番检查,诊断他得了食道癌,嘱家人火速送到杭州治疗。

  在浙江省第二人民医院,医生为何守豪动了第一次手术,切除了部分食道和一半声带,激光放疗2个月。第二年,又取下一块腿部的肌肉封闭敞开的气管。在那期间,何守豪用近乎半哑的声音,领导村党支部一班人顺利解决了村里的大田改造、违章建房难题。

  1994年,医生发现何守豪病情有转移,就在咽喉部位动了第二刀,把声带全部切除了。手术做了8个多小时,130多斤的汉子只剩下80多斤的身架。但是,无论是病床上还是出院后,由于群众对他的信任,何守豪还是坚强地屹立在工作岗位上,在手势和妻子的帮助翻译下,对村里的重大问题发挥着关键作用,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无声书记。”

  1995年4月,由于失声后给工作带来许多不便,何守豪向组织提出了辞去党支部书记的请求,为了他的健康考虑,上级领导批准了他的要求。由于患病,何守豪也不能象以前那样在市场上叱咤风云,退出了生意场,和妻子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然而,何守豪虽然不担任书记了,但村里有了疑难事情,村民们还愿找他,请他说句公道话。20多年来,村里的书记换了好几茬,但不管谁当书记,一有重大事情,都爱向这位“老书记”汇报一番,共商村事。

  采访那天,记者提出到当年他们曾竭尽全力建造的东义大桥上看看,他欣然把我带到了桥头。记者看到,大桥上汽车络绎不绝,桥下静静地流淌着一江秋水,桥头上的功德碑,默默地伫立在一旁。

  此时,人们也许早就忘了何守豪他们一代人的义举,但是,历史不一定要发声,无声,也许更会记住一个老兵的奉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