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闻名遐迩的胶东半岛丁字湾畔---莱阳市穴坊镇东蒲、贤友、吕家滩三个自然村里,大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沐浴”两个字,有独特的四阐述:一是比喻洗澡;二是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三是比喻水库;四是比喻绰号。


  “沐浴”的悲剧

  “沐浴”名字由来已久。“沐浴”和移民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移民这个话题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么在时代的变化下,移民有着怎样的变化趋势呢?随着光阴的打磨,东蒲、贤友、吕家滩这三个村里的“沐浴”尘封往事,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沐浴水库,风景秀丽,三面环山,坐落在莱阳旌旗山东麓,距市区9公里,1958年开始施工,1960年建成,因水库近沐浴村得名。

  沐浴水库,有人物,有移民,有故事。

  1960年沐浴水库建成后,周边地区的水位得到提高,同时安全因素困扰着当地“三农”问题。特别每到了夏天雨季,水库周边的村庄随着水位提高,有的地方被库水淹了,有的村民家里进水,有的庄稼和家畜被水淹死。水患极大困扰当地农村、农民、农业,甚至对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但悲剧终于发生了:1971年秋天,地处沐浴水库北岸的榆科顶公社霞留村生产队社员到水库南岸干活,傍晚收工回家时,不小心船在水库里翻了,重大的事故,导致24个鲜活生命瞬间消失,20多个家庭支离破碎!

  翻船事故一时间,在沐浴水库一带传的沸沸扬扬,惨痛的事故闹的人心惶惶,谈“库”色变,从此人们不敢再坐船耕种,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从而荒芜。

  人命关天。惨痛的教训深深刺痛时任县委领导的心。这次事故促使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解决水库两岸农民跨水种地问题。

  经过考察论证后决定移民,地址就选在美丽富饶的南部地区穴坊人民公社区域。


  “沐浴”的由来

  穴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自古就是胶东文化重镇,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文人墨客。

  区域内的东蒲、贤友、吕家滩属于丁字湾畔,有广袤无垠的滩涂。这里民风淳朴,治安良好,尤其东蒲村,是全县著名的“农业学大寨”样板村、富裕村。

  这时,有着无产阶级觉悟的三个村争先恐后抛出了第一个“橄榄枝”。

  据记载:榆科顶公社将霞留村15户、西相格庄村31户安置在吕家滩村;将河南院村19户安置在穴坊东蒲村;将河北院村10户安置在穴坊西贤友村。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定,村民迁出村到安置村帮助移民新建住房,共建新房365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迁移的那天,19户董姓移民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告别了世代沿袭村庄,推着小车,拉着牲口,把值钱家具放在马车上,从莱阳最北处往最南方迁徙,经过二十多个小时日夜兼程,傍黑终于到达东蒲村。

  “人民社员欢迎您”、“这里就是您的家”……

  刚到目的地,恭候多时的大队干部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打着标语,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迎接他们到这里安家落户。

  大队向他们逐家逐户发放了慰问品,让这些兄弟、姐妹备感温暖。 

  大队还为移民盖了新房。由于盖房时间短、任务重,房屋虽然建好,但是室内没有收拾,19户村民在大队统一安排下,临时住在村里房子多余的19户家庭里。

  我家共有八间老房子,三间正房,两间厢房,三间倒房。大队领导找到我母亲商量,能否借用三间倒房,安顿移民。我母亲积极响应。董桂花一家六口就临时住在我家的倒房里。

  那时候我还小,有时候听到移民一家叽里呱啦讲北乡话,听后感到非常陌生又新鲜,处于好奇,我也学着圈缩着舌头,模仿他们的口音。

  对这些移民,我们统称为“沐浴”,你叫我叫,大家都叫,久而久之绰号就这样传播开来。

  深秋时节,大队开始分房,会计出面根据家口人数,利用抓阄形式,公平、公正、公开把新居分给移民,大家都搬进了新家。之后,又开始分队,19户移民分别分配到1-7个自然生产队里。

  我们第三生产队属于当时的经济“强队”,工分8.2厘,也就是说一个劳力一天能挣10分的话,就挣八毛二分,这在当时经济匮乏的农村,收入非常客观,比一般的生产队要高5.6厘。

  哪家移民能进三队,也是很幸运的,相当于如今高中生考大学过“一本分数线”,最后有三户移民进了三队,高兴的心情不言而喻。

  有趣的是,每当早晨社员在出工时,大家相互问候“吃了么”,沐浴人却说“歹了吗”。令人啼笑皆非。

  一些淘气的孩子,还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沐浴羔子“。一时间,沐浴学生在学校里像“天外来客”,受到歧视与排斥。


  “沐浴”的勤劳

  实际上这些“沐浴”人,除了方言不同外,同样勤劳朴实,吃苦耐劳,聪明能干。

  我身边有位同学,他的爷爷就是村里可圈可点的人物,也是数一数二的果树“专家”。

  当时大队刚开始引进“小国光”苹果种植,会修剪嫁接的人凤毛麟角,老人就是其中一个。他不仅修剪嫁接果树,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好多徒弟。

  老人叫什么,我记不清了,但他总结出嫁接的谚语,至今记忆犹新。

  什么“一年枝两年花 ,三年能把果子挂;幼树徒长不结果,旺树条多难结果……”

  村第一个“工农兵”女大学生也是“沐浴”。

  记得她叫董玉兰,是贫下中农子女,由于她表现优秀,经过大队干部批准,最后她上了“工农兵”大学。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徜徉在丁字湾畔。2010年8月,东蒲作为莱阳丁字湾滨海新区“桥头堡”,成功获批“烟台莱阳丁字湾滨海省级旅游度假区”;2011年,丁字湾区域被列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集中集约用海项目区之一,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奠定了新区高质量开发、高水平建设的坚实基础。

  如今的东蒲,今非昔比,一跃成为省级开放区域,建成丁字湾生态旅游板块,培育滨海生态湿地旅游区、水上乐园、游艇码头、室内滑雪场,建设国际化海洋休闲度假基地。


  “沐浴”新时代

  啊!魅力东蒲,你把我的心留在这里,一花一木那是我的呼吸;

  啊!魅力东蒲,你是我创业的根基,你为我搭建成功的阶梯;

  啊!魅力东蒲,你把我的梦留在这里,一山一水那是我的美好记忆……” 

  如今的东蒲人,经过“沐浴”和“土著”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携手共建美好家园;不忘初心,扬帆再启航,合唱起了赞美家乡的颂歌。

  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

  如今的“沐”二代,“沐”三代,经过岁月沉淀,和大浪淘沙洗礼,先后涌现出很多能工巧匠,纷纷在烟台、青岛等地经商发展,很多都当起老板,成为改革创新生力军。

  往事如一首老歌,有心的人总能从平凡的旋律中悟出某种生命的真谛。

  其实,“沐浴”就是一首歌,每一次聆听都有不同的领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