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

  怀了极大地阅读兴趣,在非常的阅读快感中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通过当年一起下乡的知青,习近平插队的梁家河的村民、以及和习近平有着同样人生背景和阅历的各界人士的采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在陕北插队那七年的真实生活情状,他的思想变化,他的所作所为,他的品格境界。在那些人或朴实生动,或幽默风趣、或高屋建瓴的叙述中,既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当年在农村插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他能够成为党的总书记,成为国家领导人,并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一种必然,因为他的骨子里具备那样伟大的品格,也具有那样非凡的能力。

  古人讲慎独,意思就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一个人在独处时的选择,一个人在人生最艰难时刻的选择,可以看出其本质和品格。

  习近平作为知青在陕北插队时,背负着“黑帮子弟”的政治负担,当时留在北京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他到了陕北最贫穷的梁家河。当时只有十五岁,未来如何,谁都不知道,他当然更不清楚,当别人的行李都是吃的、穿的的时候,他选择带了两大箱书到了插队的地方。由此可见,喜欢读书,是他发自内心的,尽管那个时候,他也并不知道读书对他后来到底会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如何选择,决定了他最终的人生高度,在人生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他选择了读书。在陕北,面临艰苦的生活,面临艰难的生存条件,他也有过短暂的迷茫,但是很快就选择了面对和适应。熟悉了解了当地的生活情况后,他没有选择顺其自然,随波逐流。尽管千百年来,当地的老百姓就是那样生老病死,可他一个外来的青年,却想改变。他带领群众修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打大口井,发展沼气,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当地百姓的生存状态,而实际也确实让百姓受惠。面对困难,面对艰难的生活,他选择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而不是逃避。

  当其他的知情都先后离开农村,或招工,或当兵,或上学的时候,甚至在最后,一起来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依然不急不躁。依然该干活就干活,该看书就看书,该干啥就干啥,有着超凡的心理定力。那个时候,他不过是二十一二岁的样子,正是最容易受环境影响,也是情绪最容易躁动的年龄,然而他却能做到不急不躁。

  当他被推荐上大学,而且是最后一个离开农村的时候,若是一般人,那个时候只盼着早点离开。只要能离开,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然而他的选择是所有志愿只填报清华大学,其他一个没有报。这样的志愿当然有着非常大的风险,但也可见他当时的宏大目标和高远志向;在上学问题上,他虽然可以选择一个更容易的,但却选择了一个难度更大的。

  清华毕业,他在中央军委给耿飚当秘书,这当然是一个显耀的职位,就算是将来在军队上任职也顺理成章,可能也更容易。但是,他却选择了去河北正定当副书记,而后福建,而后浙江,而后上海,而后中央……他从最基层一步步干起,直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由此可见,一个志存高远的人,他的理想,他的选择会不同与常人,而结果也大为不同。

  从最基层做起,了解中国国情,了解百姓所想,心中有着浓烈的百姓情怀,将人民始终挂在心头。于是,习总刚上任就慷慨说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中国梦”。短短五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各个领域全面崛起,飞速发展,各方面全面深层次的改革让古老中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中国方略正在被世界所认识,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喜欢并羡慕中国,中国也一步步走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话语权越来越有力量,许多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愿意听听中国怎么说。什么是强国,大国?就是你说话有人听,你的话大家都认可,大家愿意跟你做朋友,不仅仅是因为你的强大,而是因为你说的有道理,你做事公道。

  每个人都会从个人的角度感受到这些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聚合在一起就是中华崛起,就是中国振兴,就是中国梦。而这些变化,有赖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高屋建瓴的谋划。应该说,这是党之幸、国之幸,民之幸。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