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绿花红的暮春时节,我来到了位于山东半岛最东边的小城威海,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乘游船向我心仪已久的刘公岛驶去。

  远望这座海上岛屿,郁郁葱葱,拱然而立,就像一座巨大的战舰耸立海上。经过10多分钟的航行后,游船接近了小岛,岛上的建筑已清晰可辨。除了“定海神针”、“望海楼”、“海军公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陈列馆”等建筑之外,最突出的是建在山上的一座高高的白色纪念碑,据导游介绍,那就是著名的“北洋水师英魂碑”,它仿佛一把利剑,剑锋朝上,直指苍穹。

  其实,刘公岛令我魂牵梦萦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岛上的神话传说和优美迷人的风景,而恰恰就是那些北洋水师当年的遗迹。记得多年前看《甲午风云》电影时,曾被北洋水师官兵们不怕牺牲、奋勇抗击日寇的精神所震撼,对邓世昌等英雄人物无比敬仰,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结局深感痛心。由此让我产生了找机会到当年北洋水师的诞生地和覆灭地游览参观,寻历史之遗踪,发思古之幽情的强烈愿望。

  当我参观完各个馆所之后,又乘缆车直达刘公岛的最高峰—海拔153米的旗顶山,观赏旗顶山炮台上的炮阵地。这里共有4门24厘米口径的德国造克虏伯大炮,虽历经 1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然油漆闪亮,保存完好如新。

1566026640229359.jpg

  站在旗顶山上,远望海边邓世昌举着望远镜的石雕像和山坡上高高耸立的“北洋水师英魂碑”,近看炮台上高高扬起炮口的大炮,不由得引起我关于我国海军历史与未来的遐思。

  据有关资料记载,隋唐时期,中国就已经拥有了一支庞大的海军,在公元663年的白江口海战中曾大败日军,赢得辉煌的胜利;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海军已经达到了顶峰;虽然因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海军建设的落伍,但是从1875年清政府决定创办北洋海军,李鸿章开办水师学堂,先后购买英、德战舰数艘,并与1888年宣告北洋水师正式成立时起,中国已经拥有了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然而,就在日本等国感到压力拼命扩大海军实力的时候,清政府却放慢以至停止了对海军建设的投入,使北洋水师的武器装备、战舰航速均大大落后于日本,以至于在甲午海战中一败再败,最终全军覆没。

  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到2014年又一个甲子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了120年。甲子重逢,江山依旧,世界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不让人在感慨之余,深刻反思历史。总结当年中国海军失败的教训,当然可以从内政外交诸方面找到很多失败的因素,但是在战场上比拼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装备,这一点是大家都会公认的。

1566026719237965.jpg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海军的发展历程:从用木船解放海南岛到用舰艇编队在亚丁湾为我国的商船护航;从钓鱼岛宣示主权到黄岩岛与外舰对峙;从瓦良格航母的试航到中俄的海上联合军演,处处体现了我国海军的强大实力,使国人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振奋。

  在中国甲午战争陈列馆的最后展厅有一座警世钟,上面刻着这样4句话:“铭记历史,警钟长鸣,强我海防,兴我海权”。在旁边的墙壁上是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对于建立强大海军的题词。其中胡锦涛的题词尤为具体,有针对性地强调了要“建设一支与国家地位相称,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

  我非常欣赏毛主席的词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按照我此时此刻的理解,这是对我们建立强大国防力量的殷切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导,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出发,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自己的点滴力量为建设我国强大的海军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