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是个大种类,东南西北都有瓜,别说黄瓜、丝瓜,以及现在时髦的苦瓜,佛手瓜等等,千百种不止。但最早的还是甜瓜。

  《周礼·地官》提到“委人”的官职,是专门征收瓜、瓠、芋、葵等作物的,其中的“瓜”据说就是甜瓜。《汉书·地理志》云:“敦煌,古瓜州也,有美瓜。”此美瓜就是甜瓜。还说甘肃所产甜瓜“大如枕,其肉与瓤甜胜蜜”、“味甜于他瓜”,所以称为“甜瓜”。

  不仅是有史料为证,还有实物佐证,这就是“铁证如山”。这个铁证就是马王堆汉墓那位“名震江湖”的资深“睡美人”,其腹内就含着不少甜瓜子,据说就是因为吃甜瓜太多,病亡的。汉离先秦不远,推想更早也是有甜瓜的吧。

  《诗经·大雅·绵》记述的是周的先祖“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事迹,那时就有瓜了。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节录)

  大意是,瓜秧连绵瓜不断,我们周祖的先民,从豳地迁往岐山。我们的领袖古公亶父,带领我们打山洞以避风寒,那时候没做把房子盖。古公亶父大早就把马儿赶,顺着豳城西岸的河边走。来到岐山之下,和他的妻子姜氏一起,找地方重新安家。

  古公亶父的子孙就像瓜秧一样连绵不绝,他一定期望他的子孙有朝一日也像瓜儿一样过上甜美幸福的生活。

  再说成语里的瓜吧,让我没想到的是关于“瓜”的成语居然是植物里最多的之一,居然有十个,抱蔓摘瓜、沉李浮瓜、豆分瓜剖、破瓜之年、瓜李之嫌、滚瓜烂熟、及瓜而代 老王卖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其中沉李浮瓜、豆分瓜剖、瓜李之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分别在相关文章中叙及,故不赘述。

  抱蔓摘瓜,意思是顺藤摸瓜,引申为扩大案情,牵连无罪的人。出自唐·李贤《乐府诗集·杂歌谣辞·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了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这是所有瓜的特性,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伤一牵二,不止。此诗说的好不凄凉,历史上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不是一句株连九族可以了断,不提也罢,再提就珠泪滚滚了。

  破瓜之年,这是个有歧义的成语,一说是女子“破身”,二是说女子十六岁。我愿意相信清·袁枚《随园诗话》的解释:“古乐府:‘碧玉破瓜时。‘或解以为月事初来,如瓜破则见红潮者,非也。盖将瓜纵横破之,成二‘八’字,作十六岁解也。段成式有诗云:‘犹怜最小分瓜日。’李群玉诗:‘碧玉初分瓜字年。’此其证矣。”意思是把“瓜”子分两半,就是两个“八”子,二八十六也。

  古人对“破瓜之年”的女子很感兴趣,引用的不少,叙及一二吧。

  唐·范虑《云溪友议·韦皋》:“独东川卢八座送一歌姬,未当破瓜之年亦以玉箫为好。”

  宋·陆游《无题》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滚瓜烂熟,这句成语出现的很晚,到了清代,就是几乎不出成语的时代。意思是像成熟的瓜一样,一滚就烂了。引申为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这是我们中国学生最熟悉的场景,从小就开始背书,一直背到成人。哪个人儿时没有几句背的“滚瓜烂熟”的文章呢?你背不会老师也不让你回家呀。出处在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

  及瓜而代,这句成语出现的早,春秋时期。说的是古人以瓜计时,如果外派公干是产瓜时节,也会约定来年产瓜时期派人换班,即所谓:“瓜时而往,及瓜而代。”语出《左传·庄公八年》:“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齐侯没有信守“及瓜而代”的诺言,瓜熟了,齐侯人头也落了地。

  老王卖瓜,就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省略形式。更像是俗语,谚语。没有文绉绉的出处,有说是杨啸《大字报》的:“这是我出的大字报呵!那不成了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了吗?”有说是王火《战争和人》(二)卷一:“童霜威如坐针毡,对这番老王卖瓜的吹嘘只好不置可否勉强微笑。”

  有意思的是山东梆子还有一个剧目就是《老王卖瓜》,说的是60年代某农业合作社社员老王给队里卖瓜时,企图投机取巧,私自抬高瓜价,把多卖的钱装入自己腰包,后来老王通过别人的帮助认识了错误。

  瓜熟蒂落,意思是说,瓜熟了,和它相连的瓜蒂自然就脱落了。就是取“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意思。反之违反自然规律“强扭的瓜不甜”,反而是“拔苗助长”的结果。最早的出处在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六:“瓜熟蒂落,啐啄同时。”

  说了这么多瓜,没一样是具指,但都是瓜的特性。

  之所以以“瓜熟蒂落”结尾,就是喜欢自然物候的演变,愿意生生世世都是“瓜熟蒂落”的循环往复,不要违背自然。

  违背自然是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