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9930064340811.jpg幸得西藏山南军分区宋科长陪同,我借考察军运保障部队实况之机,终于走近了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脚下的娘姆江。这条陌生的河流西南岸的远处,就是藏南谷地著名的麦克马洪线。

 

  那天离开错那往南,我们的目标是直奔勒布。宋科长说,勒布是西藏大地上的一处别样境地,头顶上雪山荒野寸草不生,脚下深涧里却别有洞天,高差温差都极大。那里有个勒门巴民族乡,有茂密的森林,丰盈的河水,特别是有充足的氧气,属于亚寒带湿润气候。

 

  果然,大约半小时后,高山路段戛然而止,接下来是一段由巅峰跌入深涧的行程,全是坡度极陡的S形积雪山路。车辆一路“扭着秧歌”下行,感觉是身心紧绷的高度紧张与折磨。从海拔 4400米下到了2000米,仿佛掉进了一口井里,错那是井台,勒布是井底。仅仅5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行车竟然用了整整3个小时。

 

  停车休息,仰望来路,毛泽东脍炙人口的那句诗词从口中跃然而出:“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0713_18.jpeg

    

  勒布沟如同嵌在喜马拉雅山深深皱折里的一条细细的折缝,而鲜有人知的娘姆江则像是折缝中时隐时现的一条银线。勒布乡的标志牌挺立在路边,像一个巨大的绿色仓库的门框,郁郁葱葱的灌木、杜鹃、云杉、青冈栎等在它身后竟显茁壮。脚下的鸟语花香与头顶上苍凉的错那雪山相比,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呵呵,又是一番无与伦比的高原生态的垂直分布,山巅深涧、缺氧醉氧、地狱天堂,转眼间都发生在藏南这片不大的区域间,发生在麦克马洪线这头的娘姆江边。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带给我的那份惊喜无以言表。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这条折缝中涌流,从喜马拉雅山顶流下来的娘姆江带着几分清冷、几分激情,绝对纯净的江水在绿荫衬托下泛着乳白色的波光,感觉仿佛是矿泉水里加入了些许牛奶。请教宋科长得知,它在这里栖息片刻便会跋涉流向不丹,再汇入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最后流进印度洋。

0713_14.jpeg

  水和绿色是生命的源泉。伫立江边,新鲜富氧的空气如同山泉涌来,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感觉肺叶里面好爽好爽。作为早上刚刚离开高海拔雪山的生命躯体,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了天堂,不,准确地说是进了氧气瓶。我感慨自然的恩赐,感慨做了一回“井底之蛙”的幸福。

 

  沿江蜿蜒南行,穿过贡日、麻玛、勒布等村寨,我们到达了最前沿的边防连驻地DM。整齐的营房坐落在万绿丛中,飘渺的云雾缭绕其间,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然而这里是我军与印军对峙的重点地区,江的对岸就是边境,远处那个被称作“麦克马洪线”的地方就有敌情。

    

  在值日副连长引领下,顺着曲里拐弯的坑道躬身走到最佳观察点,隐约可见山坳那边林间高坡上有一些白色的房子,我知道了,那是对方的哨所营房。用相机镜头将白房子拉到眼前,印军哨兵蠕动的身影清晰可见。

     

  人越接近边界,就越感到脚下土地的神圣,祖国的形象在心中就越清晰越具体地凸现出来。军人的使命感、边防的神圣感和八一军旗的辉煌感,皆在此时此刻一泄而出。

   0713_16.jpg

   “麦克马洪线”源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是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出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处,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延伸至云南的尖高山,东西狭长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据说这条所谓“界线”的出笼非常随意: 事发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借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之机,荒唐而又正式地于酒后大笔一挥,一条红线出现在地图上,从此,这条线被构想为印藏分界,并且开始以他的名字传称。麦克马洪于中国人民而言,成了地地道道“罪恶”的代名词。

 

  一百零三年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曾一度短暂地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因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所以又长期被称为“未标定界”。直至1947年印度独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边境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始作俑者麦克马洪,这个随心所欲仗势欺人的“蓝眼人妖”,酒后一笔胜万刃,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长长的伤痕。

    0713_12.jpg

  西藏的和平解放以及后来的民主改革,引起了印度政府的不安与恐慌。因为靠南一些的中印边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他们认为很危险,所以从1954年开始,便以各种借口向中国提出包括“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领土的要求,并陆续越过“麦线”,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频繁挑起武装冲突。在和平无望、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开国领袖毛泽东一声令下奋起反击,我军于1962年10月20日采取了后发制人的惩罚行动,一路向南打去,印军几近败退,稀松不堪,直至丢下通往印度首都的最后一个可以防守的高地落荒而逃。中国首战告捷,打出了国威军威,达到了预期目的。为了大局和对话解决问题,我军于11月22日全线主动停火,后撤至“麦线”以北20公里处,并把缴获的大批印度军备和俘虏交还印度。此次一战决胜,只为了一个简单的意图: 那就是“大哥让小弟长一长记性”。那场战争,对印度是个极大的教训和羞辱。战争结局应验了毛泽东的预言:“赢得半个世纪的和平”。

 

  发生在我耳边的这段对话,道出了战后55年麦克马洪线前沿的基本概况。

 

  副连长指着前方说: “两国实际控制线与标定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名义上相互默认‘维持现状’,但是印军一直贼心不死,小的摩擦经常发生。”

 

  神情严峻的宋科长操着一口四川方言插话补充: “没错,因为55年前的那场军事惨败,给印度人造成的心理阴影太巨大了,他们是不甘心,又无奈。”

 

  副连长接着说: “对方阵营中有一些好战分子,一直怀恨在心,甚至扬言要打过来一雪耻辱。特别是近些年来,他们不仅把中国当成主要对手一直在进行研究,而且频频上演无聊甚至无赖的挑衅性闹剧。”

 

  宋科长说: “面对他们无耻的干扰挑衅,我军始终保持了克制。我们的原则是以威克武,针锋相对,有理有节。以边境维和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副连长接道: “从一线观察来看,印度方面一直在做着战争准备,3个山地师虎视眈眈厉兵秣马,是早就想打又不敢真打,而我军则是依靠地理,韬光养晦,积极备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宋科长感慨: “是啊,我们之所以能够心如止水,在于我们手里握有对付阿三的很多王牌。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我们手中,但严峻的形势不容忽视。”

 

  副连长最后誓言般发声:“人在阵地在,我们绝不让战火在我们的领土上燃起,也绝不让祖国丢掉一寸土地……”

     0713_20.jpeg

  回到连队营房,拿出相机给战士们拍了几张照片,他们全都要求以大山为背景,理由是:山上有我们的哨所,还有我们的边境线,那是国家的主权所在,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闻听此话,我一向平静内敛的心脏怦然激动,一时间盈满了热血和力量。

 

  战士们大都来自湖北、浙江和贵州。这里与外界通信往返要一个多月,《解放军报》送到这里通常已是“半月刊”,冬春季节就连“季刊”也难保证了。大雪封山以后什么都进不了勒布沟,早已告别了刀耕火种的门巴族人民数量不多,与我们的士兵相依为命。他们种植的玉米、蔬菜和采集的药材成为战士们的重要补给,军用罐头和压缩饼干也成为门巴人餐桌上的佳肴。

 

  步行40分钟到营部,杨团长正笔挺地站在院落里等候我们。他是带着工作组来边防蹲点的,一个月多了,一直没有离开勒布。见面后我们交流的很酣畅。饭前一起合影,背景是一栋三层的营部小办公楼,楼面镶嵌着“献身使命,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标语口号,侧面另一堵围墙上写着8个大字:“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0713_19.jpg

  进屋落座后杨团长对我说,什么是国界?国界是国家主权的底线,也是遏制人类贪欲的界线。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本身就是一个带有鲜明殖民主义色彩的产物。我们保留争议做出让步是有限的,不惹事但也不会怕事,不开第一枪,但绝对会还击第二枪。过于退让,就意味着放弃,主权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接着,他又风趣地叙述了曾经发生在身边的一个故事: 对面的印军号称“王牌山地师”,但其中不乏雇佣兵,年纪大有拖累的老兵不在少数。“麦线”东段两军对峙期间,有位“胡子兵”跑过来跟我们的翻译提出一个“君子协定”,他说:“如果真打起来,我一定朝天放枪不打你们,希望你们也别打我”。翻译问:“为什么”?他两手作揖闭着眼睛回答:“我不想死,家里老婆孩子需要我保护呢。”一位刚刚入伍的小战士与胡子兵击掌说了声“行”!过后连长问小战士:“你果真怕死吗?”小战士说:“别小瞧咱,这张脸看着好像还有点儿嫩,果真战火燃起,咱也不是孬种,生死别无选择!”

 

  听着杨团长绘声绘色的讲述,我不禁内心感慨: 是啊,我们爱好和平,但有时候事情的发展并不以我们良好的意愿为转移。不是吗?最近印军公然在我西藏与锡金、不丹两地区接壤的洞朗“咽喉地带”越线犯境,气焰歇斯底里,局势剑拔弩张,战火点燃在即。勒布这里虽然不是洞朗,却也是麦克马洪线一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无视战争危机,我们将会犯极大的错误。望着营部会议室正面墙上悬挂着的八一军徽,我的脑海泛起阵阵涟漪,眼前出现峥嵘岁月里我军所向披靡的画面。在想,不开打不表示我们怂,毕竟战争才是下下策。但畏战是不会避免战争的,越想避战,战争就越可能发生。面对印度的严重挑衅,我们必须丢掉幻想,立马做好战争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战争,创造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    

1499999514469347.jpg  

  为了天黑前顺利赶回错那,离开勒布沟时有点依依不舍,回眸营部院落上空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它真的太美了。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战火硝烟和爆炸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整个世界都不平静。但眼前边陲的山水是宁静的,浓浓的绿色裹着一条自在的娘姆江,欢笑着向前流淌。没名气,却是一条国际河流;像丝带,联系着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和平真美,和平真好。

 

  走到勒布沟的东尽头,又该攀爬“井台”了。遥望喜马拉雅远山,杨团长的话又在耳边响起:这里暂时局部的宁静,是与“麦线”东段持续的武装对峙相伴存在的,我们时刻准备着,国家利益才是最高准则……

 

  我有理由相信,曾经共同缔造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和气度处理好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问题。祈愿两国以和为贵,永远友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