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是个大类,小米、大米、高粱米等等,很多。小米起源于黄河流域,很长一个时期是古人的主食,现在成了“杂粮”,大米种植更早,以南方为主,现在成了主食。

        小米——谷子的栽培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开始栽培,西安半坡遗址挖掘出藏在罐子中的小米就是铁证。自开始有祭祀,小米就是天子在躬耕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五谷之一。特别是小米去壳前有很多种颜色,红、黄、黑、紫、白等等,聚合在一起,自有五谷丰登的天然感受。

        大米——水稻的种植历史更长,最早记载的是《史记·夏本纪》:“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就是说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发稻种,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给大家发难以获得的食物。食物少的地方,就让有多余的地方送给那些少的地方。

        关于米的成语比起米的作用实在是“沧海一粟”,有:等米下锅、无米之炊、米珠薪桂、舐糠及米、黄粱一梦、不为五斗米折腰。其中“米珠薪桂”在《桂树——蟾宫折桂》中叙及,故不赘述,其它的一一道来。

        等米下锅,一看便知是生活窘迫了。这句成语出现的很晚,到了清代。其实自米,不论大米、小米成为人类的粮食解决了不计其数人的生存问题,但是几千年来“等米下锅”的境况就没有断绝过。很久以前我们的先人并没有这么形象的提炼过“生活窘迫”的状态。还是看看其出处吧。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岂但不肯多出钱,照时值估价,还要少几两,分明知道我等米下锅,要杀我的巧。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我在这衙门内已经三代了,外头也有些体面,家里还过得,就规规矩矩伺候本官升了还能够,不象那些等米下锅的。”

        无米之炊,没米怎么做饭?所以少了必要条件就办不成事。最早的源起是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意思是晏景初请高僧住持僧院,高僧以条件太简陋为由拒绝。晏景初说对于你这样的大才来说易如反掌。高僧回答:“巧妇能做出没米面的饼吗?”

        后来清·钱谦益在《钱牧斋尺牍·与福先》中提炼出“无米之炊”:“虽以尊阃贤能,能为无米之炊,而剜肉疮,将火炙穴。”

        舐糠及米,这句成语很偏,想来现在知道的人少。意思是舔掉糠皮,就到了米粒了,引申为从外及里,步步紧逼。出自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里语有之,‘舐糠及米’”

        说的是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各诸侯国不听中央号令,各自为政。晁错建议汉景帝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把权力收归中央。吴王刘濞势力最大,鼓动其他诸侯王说削减领地就像“舐糠及米”一样,一定会进一步逼迫的,号召诸侯王叛乱。结果是汉景帝反被“舐糠及米”迫于无奈杀了晁错,当然最终“七国之乱”也被平判了。

        黄粱一梦,黄粱也是小米,此成语知道的人就多了。说的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者就是梦想破灭。出处自唐·沈既济《枕中记》就有记载,历代都有根据此编写的故事,称为“黄粱梦”或“邯郸梦”,唐代有《南柯记》,宋代有《南柯太守》,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改编《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大意是,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有所悟。

        其实黄粱就是道具,不重要,白梁也可以,重要的是梦,明知荣华富贵如梦一场,短促而虚幻,但千年来依旧是看不破,所以到今天,黄粱还是那个黄粱,人还是那个人,看不破。

        毛主席也曾用了这个典故。《清平乐·蒋桂战争》词:“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特意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作为最后介绍关于米的成语,就是有感于其展现的气节,多会都不能少。

        出处《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意味着《桃花源记》,意味着《归去来辞》,意味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味着“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家世显赫,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自己做的是个小官,不满现实,依然辞官。于是过的是贫寒但“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心里期盼的理想世界是“桃花源”式的生活,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他不愿苟且,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样的米是有骨气的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