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归来显赤诚,新春雅聚陋室厅。

       笑顾扶贫甘苦甚,谦谈偏乡风土情。

       少小御林宏图展,老来草舍紫气腾。

       喜看太行添毓秀,老骥奋蹄踏新程。

        己亥新春,70岁的马金平一脸风尘从太行山深处的井陉县彪村回城过年来看我。马金平是新中国同龄人,出身于太行山老区烈士家庭,少小从戎在首都8341部队,退役后在地方工作屡有成绩,十多年来下乡扶贫,扎根在太行山的行唐、灵寿、井陉山村,被农民日报誉为“扶贫典范”“活着的沈浩”。在石家庄熟知的人们更愿意叫他“好人马金平”。

 

台上.jpg

       他回到扶贫村,村民像欢迎老八路

       一开始是组织派去扶贫,后来退休了是自己主动请缨,带着退休工资和老伴扎进深山义务帮扶,没有指标,没有任务,自然也没有领导过问和视察,从城里人一个华利转身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里人。

       八年前元宵节前,曾在行唐县中王庄村扶贫的马金平再次来到这里,看望梦里都挂念的乡亲们。下村扶贫时,他是石家庄房管局房屋资产权属登记监理中心一名普通干部。

      上午10时马金平一到,在村文化广场上锻炼、跳舞的乡亲们就围了过来,67岁的于登玉老大娘拉着马金平的手不肯放,脸上乐开了花:“又回来啦,俺们都挺挂念你。要不是你,俺们哪能喝上清水、用上这么宽敞的文化广场!村里的路面也硬化了,出门再也不怕摔跤了!”

       刚退休不久的小学教师李文翠说:“老马,告诉你个好消息,现在咱村考上重点中学的娃娃越来越多了。多亏你帮助整修了教室,娃娃们冬天上学再也不受冻了。”

       村民们为啥欢迎马金平?他来扶贫前,村民们一直喝“浑泥汤”度日,是他带头自掏5000元修井,村民们才喝上甘甜的清水。

       记者在村里一个路口的石碑上看到,“晴天人难行,下雨水不通。垃圾满街是,矛盾更重重。硬化此大街,全凭马金平。”在马金平的带领下,村里800米长的路面得到硬化,“晴天穿雨鞋”、“老人不出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村民们把这条街命名为“金平街”。

       82岁的张清菊大爷现在每天都拄着马金平送给他的拐杖在街上踱步。他说:“以前俺可不敢出门,一脚泥一脚粪,也怕摔跤。现在路修好了,排水沟建起来了,村民们再也不为“西家雨水灌了东家屋,东家挡土堵了西家路”吵架了。矛盾点消除了,村民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马金平关切地问大家元宵节怎么过。“家里还有十来斤肉没吃完呢”、“招呼上姐妹们来文化广场敲大鼓、扭秧歌”、“等儿女们回家后,商量着今年再多养10头牛”……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说。

       在对面小土坡上闲聊的养牛户、56岁的刘瑞芹看见了马金平,不顾坡高路陡,“抄近道”深一脚浅一脚跑到马金平身边,说什么也要拉着他到家里坐坐。笔者跟过去一看,水泥砖铺就的小院,160多平方米的新房,电脑、空调、采暖炉、新型沼气池厕所一样都不缺。

会议.jpg

       自从马金平带领村民建设了标准化奶牛小区后,刘瑞芹和丈夫张金明瞅准机会在小区养了24头牛,光去年一年就挣了10多万元。她高兴地说:“原来牛养在院子里又脏又臭,产的奶还没人收。现在牛都集中在奶牛小区养了,家里干净多了。”

       承包奶牛小区的张二用看着小区里一头头健硕的奶牛,计划今年再把奶牛数量翻一番,达到860头。在马金平帮助下建立起的标准化奶牛小区和挤奶大厅,已成为全村致富的主要来源。除了养牛,马金平还给村民规划了一条又一条“致富路”,养鸡、养蜂、养羊、外出务工……中王庄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这次回来,感觉村里的新房越盖越多了。”马金平关注着村里的变化,谁家住在哪条街,大门冲哪边开,他都一清二楚。春节前,他和所在单位石家庄房屋资产权属登记监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为村民们带来价值一万多元的书刊、文具等。“老马,村民们手里有钱了,咱村85%的人都翻盖了房子,还有10来户连汽车都买上了。”村委会主任张胜军说。

       这次马金平来村里,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帮着村委会谋划村里未来三年发展规划。村党支部书记张六群兴致勃勃地跟马金平讨论着村里的发展蓝图:第一年,给村里的街道全部装上路灯,再装几部监控器;第二年,修一座水塔,把村北通到奶牛小区和养鸡场的道路全部硬化;第三年,争取把村容村貌规划建设得更好。

       “我提个建议,咱们在富起来的时候不要忘了抓思想建设,多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要更加重视娃娃们的教育。”马金平说。“监控器的事包在我身上,回去后我帮着咱村联系联系。”与马金平同行的石家庄房屋资产权属登记监理中心党总支书记张继宏说。

      “老马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来这穷乡僻壤,一住就是三年,还自掏腰包帮村里打井、修路。现在的好日子俺们以前想都不敢想。”张胜军感动地说。

     

       马金平退休后主动请缨扶贫,一干10年 

       2005年上级给市直机关下达扶贫任务,马金平在单位不顾疾病,主动要求到行唐县城寨乡最穷最乱的村扶贫,一干就是三年。他排除万难带领大家打井、修路、建排水沟、建奶牛小区,解决了村民饮水难、行路难,带领大家走上了靠养牛增收致富的道路,将这里建设成了整洁、富足、祥和的美丽家园。

       “扶贫这几年,我曾经无数次掉眼泪,遇到的困难比九九八十一难还要多。但是没完成组织交给的扶贫任务我绝不退缩。为了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我坚持了下来,单位也为我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现在我已向市扶贫办递交了报告,要求继续扶贫,用我的经验帮助更多的村民过上好日子。”马金平动情地说。

4e24d90fhb86c1ff0e53f&690.jpg

       “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扶贫工作中,马金平都是一个乐于助人、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人。在中王庄村扶贫,他一个猛子扎下去,直到全村人真正走上致富路,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单位领导张继宏这样评价,“不过,马金平不是一个人在扶贫,我们单位早已和中王庄村结成帮扶对子,永远做他扶贫工作的坚强后盾。”

       省城优秀扶贫干部马金平,是我的一位老朋友。早在2005年,马金平曾到行唐县中王庄村扶贫成绩显著,被农民日报誉为“活着的沈浩”。

       2011年,已退休在家的马金平不愿在家颐养天年,再度请缨经省扶贫办安排来到灵寿县后山村。2013年春节刚过,马金平带着退休金、粮食炊具和被褥进了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村子离灵寿县城有60多公里,毗邻行唐、平山和阜平县,可谓“鸡鸣听四县”,交通极为不便。

       他跟着村干部在村里转了一个多月,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沟沟,把村里的情况摸透了,而最严重的是,村民们常年吃救济,习惯了等靠要,不懂得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经济。马金平扎根后,把老伴也叫来了并肩义务扶贫。他对症确定四条脱贫路。他号召家家养羊养鸡,改“输血”为“造血”。他带领村民大搞环境卫生。经过4个月的整治,村容、村貌彻底变样。他帮助村“两委”招商引资,扩大扶贫规模。

  从马金平的身上我们看到,因为善良和爱心,他走在扶贫帮困的路上。他们默默地奉献着个人的时间、精力、钱财,以关爱贫困山区,促进脱贫致富为宗旨,在不为任何回报的情况下,用善心和义举改变着贫困村的面貌,让阳光撒满小山村的每个角落!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常年坚守。马金平多年来舍小家,顾大家,一门心思扎根深山,弘扬雷锋精神,默默传递浓浓真情,在革命老区太行深山蕴育出一朵民间扶贫的新葩。

  “感恩老马,让我结识了这些奉献爱心的朋友;感谢后山,让我看到了贫困山区脱贫路上那道绚丽的曙光。”这是一位记者的采访感言。

  在后山的扶贫志愿者中还留下了许多爱心人士的脚印:一对企业家夫妇在这里先后投资10万元修筑了3.5公里通往深山的公路,又在村中心地带劈山平地,筹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老画家张树芳把自己出版的新书义卖善款6000元全部捐献给后山;几十位网友你一百我二百地捐款;一对老年博友捐出了1000元养老金和衣物;草根摄影家给老农拍照洗印……马金平事迹在石家庄日报和燕赵老年报刊出后,好人效应立刻引来更多志愿者的牵挂,更多的援手伸向后山。

  如今帮扶后山的民间行动在持续发酵。人们为扶贫志愿者点赞,为这些民间人士自发地涌入这个扶贫帮困的“春雨行动”喝彩,愿扶贫春雨来得更猛烈些,让我们用默默的爱心播洒春雨,传递快乐!

 

       老马扶贫记,满是真诚和实干

       村民说 “马金平不仅帮我们修好了路,还帮我们修好了水井,让我们喝上了甜水!”村主任张胜军感慨地说。

       那时,马金平刚到村里,中王庄村当时有3口井,其中的2口已干涸,唯一的一口120多米深的井,也塌了一半。村里的200多亩耕地都没有水可浇。大热的天,全村560多号人干渴得都冒烟了,男女老少齐出动,不是到张庄、侯庄,就是到城寨乡,车拉肩挑往回买水,连远在外地打工的青壮劳力也被家人紧急召回弄水救命。

       看着没水喝的村民,马金平的心都碎了。“无论如何,也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马金平下定决心,连续13天大小会议走家串户,光在坍塌机井那儿就开了3次全村村民大会,最终都是因为钱没有着落不欢而散。

       马金平坐上长途车赶回石家庄的家,狼吞虎咽地吃了碗西红柿鸡蛋面,揣上全家给凑的5000块钱就走,连身衣服都没换,就又回到了中王庄村。在马金平的带动下,全村的村民自发涌到村委会,筹集资金。钱凑齐了,马金平又带领全村的村民开始修井。要先把堵在井腔坍塌的水泥砸开杵碎,再用桶挖捞起来。清一段井腔就马上下一段大钢管,以防坍塌。

       到第11天,井腔彻底掏空,清清亮亮的井水终于冒上来了,人们欢呼跳跃,一片沸腾……水塔上水了,自来水流到了家家户户。“我们终于喝上清水了!”村民们都说,“要没有马金平,还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喝上这清凉凉的水!”

       从这天起,马金平成了大忙人,大家都抢着请马金平去家中吃饭!马金平盛情难却,但在走进村民家中的时候,他都一一进行了记账。后来,他都拉出了清单,去谁家了,每顿饭都给人家3块钱。他怕村民们不要,便在自己离开中王村后,又把钱寄回来。

58ef66f0tx6CYKfOsxU46&690.jpg

     

       马金平梦圆,就是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原来,中王庄人们思想保守,都是土里刨食吃,农闲时无所事事,不时还斗斗嘴;小孩没人管,学校破烂不堪。

       化解矛盾的最好办法是提高农民收入。马金平又琢磨着如何帮村民脱贫致富。奶牛养殖、荒地种树、外出务工……三年间,他念出了一串致富经,中王庄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人均年收入已名列全乡前茅,现在出门也敢昂首挺胸喽!”张胜军说,都是老马的功劳。如今,张胜军的房子也“鸟枪换炮”,从30多平方米的小破房搬到200平方米的大房中,他个人和村里的外债也还清了。

       2005年7月,马金平5次租车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其他地方的挤奶厅和养牛小区,多次请县畜牧局科技人员进村传授养殖知识,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最终建成了标准的挤奶大厅和奶牛小区。集中科学养殖,不仅使牛奶质量有保证,还统一收购,让养牛户都富裕起来了。“以前散养时,草料没处放,顶多养上一两头牛,而且卖奶没保证,价格更难说。现在只要管好牛就行,挤出奶后奶牛小区收,价格又公道。”

       那年,张百货养了12头牛,每年纯收入近10万元。张二用是奶牛小区承包人,他说,马金平扶贫期满离开时,小区奶牛数已增长到500多头。“建集中养殖奶牛小区、鼓励各户承包闲散地种树,帮助村民外出务工。”张胜军说,目前60%以上的村民家里都有牛,奶牛养殖已成为村里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牵牛要牵牛鼻子,浇树要浇树根子。熟悉马金平的一位教授说,马金平在中王庄村,务实有效、不走过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以一个党员应有的素质,凭良心做人、靠党性做事,真真正正为民办实事。

       三年间,在马金平带领下,村里建起了文化中心、修缮了小学教室、种了1万多棵树,中王庄走上了一条和谐发展的致富路。

       马金平退休前在石家庄房屋资产权属登记中心工作。八年前,已退休在家的马金平,一心想的还是扶贫。他找到河北省扶贫办,申请到全省最贫穷的村子去扶贫。扶贫办督察处调研员李占英给老马提供了三四个村子备选,马金平选择了革命老区石家庄灵寿县后山村。   

       2013年春节刚过,马金平带着被褥等物品,来到灵寿县后山村。他先在村主任王学成家吃住一个星期,然后在一户村民废弃的房屋里住下了。他跟着王学成在村里转了一个多月,转遍了后山村的山山沟沟,把村里的情况摸透了:全村有290多人,主要靠种植玉米为生,村民们平时连鸡蛋都吃不上;村里的卫生状况极差;而最严重的是,村民们常年吃救济,习惯了等靠要,不懂得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经济。

       随后,马金平、村干部及村里30多名党员坐下来,开始商讨全村发展的“大事”,最后作出几项重大决定:第一,家家养羊。后山村是林区,原本草就多,村里玉米秸秆也多,这些都是养羊的好饲料。家家养羊就是改“输血”为“造血”。马金平和村里商定,一家给两只羊的补助,每只补助200元。很快,家家都养起了羊,村民养羊已突破千只。

       第二,户户养鸡。以前后山村只有村支书家养着一只鸡,现在每户都养着二三十只鸡,多的养了六七十只,村民们天天都能吃上鸡蛋,还能用鸡蛋换其他东西。

       第三,大搞环境卫生。经过4个月的整治,村容、村貌彻底变了模样。接着,他把街道分段,责任到人,以保持村容干净整洁。

       第四,招商引资。马金平和村两委四处宣传,招商引资。可是来了一拨又一拨开发商,都没谈成,只有行唐县的一位企业家夫妇留了下来。

       这对夫妇投资10万元修了3.5公里通往深山的公路,又在村中心地带劈山平地,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2013年中秋节,企业家夫妇投资创办的金泰专业养殖合作社在后山村成立。合作社将从扶植村民大搞绿色养殖入手,建设生态果园、栽种中草药、种植无公害蔬菜粮食、打造生态与文化两大旅游区。他们计划用5到10年完成主体建设工程。所得利润,部分用来发展养殖业,其余全用来发展后山村。现在,他们已经栽上了1万多棵小松树。

58ef66f0hb8346efb6b4f&690.jpg


       开荒种地收获多,老兵变老农

       在忙活村里的“大事”的同时,马金平还亲自开荒种地。去年马金平收获了500多公斤玉米。他还养了一头大肥猪,70多只鸡,房前屋后种的蔬菜吃不完。

       看着后山村各方面的状况越来越好,马金平说,他在后山村的使命快要结束了。不过,他不会停下扶贫的脚步。他将继续寻找需要帮扶的村子,继续从事扶贫事业。

       去年他帮吴家窑村民引进了新品种胡萝卜,油料作物火麻,经过试种取得成功。他在山村租了地,买了简易房小院,种粮食种菜,养鸡养猪,早已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原来一身的病不治自愈了。他说看来简单化生活好,劳动可以治百病。

       四年前,农民日报曾大篇幅报道介绍马金平扶贫先进事迹并发了内参,原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同志在内参作出批示,号召全省扶贫干部向优秀共产党员扶贫志愿者马金平同志学习,把扶贫攻坚工作推向新高度。随后石家庄市委在人民会堂召开全市干部动员大会,号召学习马金平同志扶贫先进事迹,以马金平为扶贫楷模,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马金平,好人老马,更是我们老兵的骄傲,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