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20亿票房,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哪吒之魔童降世》做到了,这是国产动画创造的奇迹。当然,这份奇迹的背后是太多的艰辛与付出。
  带着期待走进了影院,看完之后却感觉意犹未尽。我相信那一刻,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和我都是一样的。电影结束,灯亮了,字幕出了,都依旧坐在那里等着歌曲唱完,唯恐错过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字句。
  我总是容易被打动的,这次不仅仅打动的是我的情绪,更像是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窗,让我有了一种久违的释放感。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的影子,当然,更多的是自己,那个曾经只有自己能面对的自己,所以,这种心灵之间的触动更容易走心,读人如读己,自然读得更准,看得更透。哪吒有哪吒的烦恼,敖丙有敖丙的惆怅,家族、威望,什么都掩盖不了内心的孤单与凄清。人生,很多时候其实是在光鲜的外表包裹下的千疮百孔。
  影片亦庄亦谐、老少皆宜,却又自然天成,充满哲理。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感触也不会相同。孩子们可能在有点风趣的语言、搞笑的动作中寻到快乐的因子,大笑不止;成年人却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中的温暖与辛酸,一次次地被戳中泪点。或者为父母,或者为孩子,或者为了无辜的百姓,或者为了情理的纠结……我不想说这个故事背后的那些曲折与多变,也不想说精彩的动作设计融入了多少元素,单单故事情节已经把我深深打动。

  关于标签

  元始天尊将混元珠炼化成灵珠和魔丸,结果灵珠和魔丸阴差阳错,投错了胎,原本要成为盖世英雄的哪吒带着“魔性”来到世间。这个包袱的设计大胆且极具想象力,也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
  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是孤独的,我们需要群体,需要认同,而一旦被孤立,灵魂便再也无法完整,这种与世界的对立往往会是根深蒂固的。说什么灵珠和魔丸,不过是一个标签而已。而我们的人生最容易这么想当然地被贴上标签,这个标签来自于外界怎么看。也许那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可是这个标签一旦被贴上一层又一层,就逐渐会转化成一种意念,这种意念一旦反馈在心里,你无形中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发展,逐渐你自己的人生态度也和标签一致,心中的世界就和原来不一样了。
  曾经看过《水知道答案》,那是日本的江本胜博士通过显微摄影拍下的奇形怪状的水结晶照片。水在感受到美好与善良的感情时,水结晶就显得十分美丽;当感受到丑恶与负面的情感时,水结晶就显得不规则且丑陋。即使是一滴水,在听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标签,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更何况是人?
  世界对我温柔,我还之以灿烂;世界以我为敌,我会所向披靡。这种叛逆,会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讨好,我索性不好给你们看。正如哪吒一次次走近群体,一次次受到伤害,“妖怪”这个标签是耻辱,是委屈,更是痛楚,在一个被排斥,被冷落,被挤压的世界,反抗是唯一能做的事儿,破坏是取悦自己的唯一乐趣。
  相反,一个好的标签,却能起到引导作用,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红发卡的故事,一个别上红发卡的女孩感觉自己一下子漂亮了许多,整个一天都是在别人的赞扬声里度过的,她感觉被赞美来自红发卡。后来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卡早就掉了。其实,正是这种“美”的标签让她有了扬在脸上的微笑,融在骨子里的自信。还记得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某专业人员选出一些“尖子生”组成一个班级,结果那个班的学生确实出类拔萃,后来才知道,这个所谓的选择竟然是随机抽取。这就是一种心理的暗示与标签的作用。
  哪吒在母亲善意的谎言下,认为自己是“灵珠”时是怎样的一种昂扬斗志?当被申公豹告知其实就是“魔丸”时又是怎样的痛苦压抑?相信你和我一样作为旁观者看得清清楚楚。

1565072839148029.jpg


             关于师长

  这部影片寓说教于诙谐之中,让我们能够在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收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神话中的人物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呀!这不仅仅是一个博孩子一笑的动画片,更是一部有意义的教育片,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内心再度被激起波澜,听听内心的声音,审视自己,该怎么去做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都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可以说起点都如同一张白纸,是不同的遇见,让人生呈现出不同的走向和色彩,最终形成不同的图画。而这份遇见首先便是父母,一个孩子在幼年所注入的三观甚至会影响到一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绝非一句虚言。有专家得出结论说,一个孩子心智的发育,0到6岁要占80%,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尤为重要。
  退一步说,即使每一个人的出生是带有不同的色彩,也绝非不可更改。正如影片中的哪吒从降生便注入了魔丸在内,而敖丙注入的则是灵珠,这貌似意味着人的命是由天注定的。可是影片中的师长的引导却让我们看到,内因固然很重要,但是外因绝非可以忽略。两个孩子,两个家庭,同时还有两个不同的老师在身边点悟人生。所以,最终这个故事,连神仙都只想到了开头,却没有料到结局。

  顽皮劣性、玩世不恭的哪吒却有着良好的家风与家教。从出生的一刻起,父母的不放弃便给了孩子一线生机。面对哪吒一次次的滋事闯祸,一回回的放任不羁,父母依旧锲而不舍用自己的善良感化,用自己的付出赎罪。甚至在哪吒的大限将至的时候,父亲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他的人生。小云云一句“哪吒是你什么人?”父亲回答“他是我的儿。”这简短的一句答案却饱含了无限厚重的爱意,这就是不善表达的父亲最为深沉与真挚的爱,那一刻我们的泪点再次被戳。
  对哪吒影响至深的还有他的师父太乙真人,此真人刚一出场我还以为是负责搞笑、逗乐、打酱油的,那装扮,那口音,太滑稽了,让人看了忍俊不禁。可是在对待哪吒的成长上可以看出用心良苦,他胸怀坦荡,一心向善,面对徒儿的刁蛮任性、惹是生非,能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与人为善,如青园之草,虽未见其长,则日有所增。”这点点滴滴看似不管用,不奏效的“爱的教育”最终会在孩子的心里有了反应。只要不放弃,用心去做,就不会有太差的结果,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565013370129663.jpg

       再来看敖丙,这是一个衔玉而生的孩子,身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华贵与灵珠赋予的法力。这样的孩子,可以说前途无量,前程万里。所以,父辈会把自己、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夙愿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想想我们,作为家长,我没有读过大学,我没有做成领导,我没有圆梦赛场,我没有实现目标……于是把自己的缺失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为了培养孩子,不惜代价。像龙王一样,把全龙族最坚硬的龙鳞都给了敖丙。可是,尽管孩子锦衣玉食,他缺少的是童年的快乐。这种爱是沉重的,压抑的,也是茫然的。说白了其实是父母以借爱的名义,给孩子以束缚和压力,这管束看似无形,却让孩子不得喘息。甚至他不知道怎么去做自己,不知道他自己的人生该是什么样子,他的眼前高筑起的就是父母为他描画的那个未来。很显然,为人父母,只能给孩子引路,却不该代替他们走路。孩子不是自己的复制品和附属物,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和来自龙族的压力相比,更为悲催的事儿是对师父的选择。申公豹自私狭隘,看似帮助龙王,实为满足私欲,得道成仙。可惜只因为他是一只豹子精,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它。”这是申公豹无法成仙的无奈,也是他面对世态炎凉时的抱怨,在这种极端扭曲的心态下,对徒弟的行为引导上势必会走上误区,乃至踏上邪路。
  对于任何孩子的成长,有个什么样的父母,跟个什么样的老师,都太重要了。当然,街头那些品头论足的人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家庭、学校、社会对一个孩子身心的塑造,缺一不可。

  关于自己

  神话毕竟是神话,如果非要说人与人的先天不同,也是基因的不同,是父母甚至祖上的品性给他的降生注入了不同的色彩。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多面性的,正像现在的影视剧,也会更为公正、客观去表现人物,而不是脸谱化。曾记得儿时看故事,好与坏都会有一个清晰的界限,好人毫无瑕疵,坏人一无是处。可是世界哪儿能非黑即白啊?!更多的是中间灰。


  从哪吒身上让我看到,即使真是“妖魔”转世,又有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有魔鬼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这就看哪一方面多一些,或者说哪一方面显露,哪一方面隐藏,以决定你自己的模样。想要除去魔性,关键还得看你对人生的规划,对自己的认知,对生命的期待,对社会的责任。“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只要你内心涌动起的是不灭的热情与希望,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不断去打破这个贴在身上的魔咒,尽管这个过程很漫长,很痛苦,也很煎熬的,可是,终归你会做成你自己。
  做自己,似乎是一生的功课。也许年少时的你会是意气风发,坚持自我,是那个简单纯粹的自己。生在尘世,不可免俗,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事的影响,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改变的,甚至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是没有可能。一切根源不外乎熙熙为名来,攘攘为利往。成年人的世界,还有有多少“想做什么”?多半是“能做什么”。碰撞与冲刷中终是要变成卵石的,关键是别忘了当初自己有棱有角的样子。
  别说什么命运,如果命是由天定,运则是由己为。谁的人生也不会毫无波折,“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只要不忘初心,永远保持一颗做自己的心,就能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