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为了防止德国入侵而修建的东北边境防御体系,工程始于1928年,1940年才基本建成。它以当时的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Maginot,1877–1932)命名。整个防线贯穿在几百公里法德边界的法国一侧。

  我于七十和八十年代,先后任驻法国使馆武官处翻译和国防副武官,多次陪同代表团参观马奇诺防线。现将部分回忆记录如下。

  马奇诺防线在实战中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在法国人心目中,似乎有某种纠结。因此外国人参观,通常不提参观马奇诺防线,而只提参观某某工事。

  “西门赛尔霍夫工事”是马奇诺防线上的一处要塞。因为规模宏伟,至今保留完好,人们将它作为马其诺防线的缩影,并在工事里办起了军事博物馆。凡千里风尘踏上法国领土的外国游客,无不慕名而来。

  工事位于比茨镇的一座公园里。法国主人领着我们通过大铁门进入山洞,宛如走进一座迷宫。在离地表面平均四十几米,最多一百米的岩层深处,到处是地下通道,伸向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通道总长五公里,其中,干线长一点五公里,宽四至五米,高四米;支线宽高各三米左右,通向处处可见的庇护所。所有坑道的岩壁,均经过水泥加固处理,看上处,真有点地下长城的味道。在干线上,有一条地下火车线路,它把整个工事连成一片。我们坐上小火车,顺序参观了工事的各个部分。

  这里主要分作战区、后勤区和生活区几大部分。在作战区,有指挥中心、通信中心、兵营、火力点儿等。在后勤区,有供水供电中心、弹药库、修理车间、医院。在生活区,有宿舍、食堂、洗澡间……,凡生活所需的,似乎应有尽有。区与区之间或坑道出口处,一般都设有一两道钢沙复合装甲门,并装有空气调节和空气过滤装置。据主人介绍,整个工事能容纳950余人的作战部队和几千名疏散的百姓。他们可以在无外援的情况下,独立作战和生存三个月以上。如果不是陈设在工事内的各类陈旧兵器,人们或许以为这里是八十年代的现代化地下人防工事呢!

  工事里共建有十处炮台。它们一般都构筑在地势较高的峭岩上。从坑道底层进炮台,大多需要乘坐电梯,个别地方,需爬上几层楼高的铁梯。炮台是一间密封式的碉堡,能隔离发射炮弹时产生的噪音和防备敌人释放的毒气。炮手通过内部电话得到从指挥中心下达的射击诸元和命令,借助机械传动装置进行射击。在炮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观察点和机枪阵地。显然,火炮和机枪已构成在敌人必经之路上的火力屏障。

  工事离法德边界十二公里。当我们问到为什么不靠边界更近一点儿时,陪同官员风趣地说:“当时火炮射程一般是十二公里,在境内十二公里处设防,不正表明我们是防御性的吗?”

  马奇诺防线总共耗资600余亿金法郎,约占当时法国国民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马奇诺防线全线共有五十六个大小不同的地下工事,我们所参观的“西门赛尔霍夫工事”,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除个别地段设有地下走廊,相互连接外,各地下工事大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总体上,他们的火力网能够连成一片,形成防线,号称固若金汤。

  然而,当1940年5月希特勒挥兵南下的时候,德国部队主力并没有直接攻打马其诺防线,而是绕道西进,将法英联军压至敦刻尔克海滩。然后南下直逼巴黎。不过,马奇诺防线毕竟是入侵者的心腹之患,使他们闻风丧胆。马奇诺防线是法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坚强意志的象征。

1564996300505279.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