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熟悉的口哨,一首嘹亮的军歌,一枚沉重的军徽,一座绿色的军营,一弯边关的明月,一群亲密的战友,这就是鲍国彦18岁的全部。

  鲍国彦,北京市大兴区人,小时候他就喜欢当兵的人,喜欢绿色的军装,每当看到有军人在路上行走,他都会跟着他们身后走很久。少年时代,当兵的念头就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1978年12月,高中毕业的鲍国彦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他参军来到了空军高炮五师十三团一连,被分配到指挥仪班担任测手。他希望梦想的种子能在这片绿色的热土中,汲取天然的养分,生根发芽。

  指挥仪是空军高射炮兵用于测定目标坐标、连续计算射击诸元、指挥火炮射击的仪器,是高射炮系统的组成部分。高炮射击指挥仪由光学坐标测定器、跟踪系统、计算仪、同步传送系统、仪车和电源等组成。指挥仪得到空情通报时,由光学坐标测定器搜索、瞄准目标或以同步传送系统引入炮瞄雷达的目标信息,同时由跟踪系统进行跟踪,并不断地将测定的目标坐标值传给计算仪。计算仪根据目标的坐标、按照预定的目标运动假定,用坐标求取的目标运动参数、弹道函数以及弹道和气象条件变化引起的弹道偏差等,连续地计算射击诸元(目标提前位置的方位角、射角及使用时间引信时的引信值)。同步传送系统将射击诸元传送给火炮,指挥火炮射击。 3866eb24ee7859aa8522745403e36a5_副本.jpg

3866eb24ee7859aa8522745403e36a5_副本.jpg

  空军高射炮兵是一个体能+技能+智能的兵种,要有体力装填炮弹,要有技能调整射击方位,要有智能精确计算目标飞行轨迹。每一次顺利击发,都需要雷达班、电话班、报话班、侦察班、仪器班、炮班,各司其职,默契配合。

  鲍国彦和他的战友们,严格按照部队的作训计划,努力学习军事技术、射击学理论,苦练基本功和团队协同。他们战酷暑、斗严寒,顶烈日、抗风雨,一天当成三天练,雨天当做晴天练,黑天当成白天练。身体与冰冷的兵器摩擦,燃起的是心头的热血。

  “成功来自勤奋”,正如爱迪生说的那样,所有成功都离不开辛勤的汗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你是否拥有天赋,要想成功,勤奋磨练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一年一度的实弹打靶中,鲍国彦和他的指挥仪班,靠着平时的刻苦训练,所有的射击诸元全部在命中范围之内,都是命中弹。鲍国彦也因勤奋好学,作风过硬,成绩突出,先后获得连队嘉奖、军旗前照像等荣誉,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令人自豪的是,在高炮五师组织的指挥仪测手比赛中鲍国彦荣获“技术能手称号”。

  青春的价值在爱国奉献中铸就,军人的崇高在不懈奋斗中彰显。在1981年实弹射击中,十三团一连全体官兵,靠扎实的基础训练和有针对性地操作技能协同,精确地射击准备,灵活、准确的射击校正,击落飞机拖靶。在靶场,团机关为一连官兵披红戴花照相,连队被团树为先进单位标兵连,荣立“集体三等功”,指挥仪器班荣立“班集体三等功”,鲍国彦个人也荣立“三等功”。

1e24b39182ef05ee2d6f2bbe98765c0_副本.jpg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转眼间,鲍国彦服役期满,将要离开生活了五年的军营。当《送战友》的旋律响起,官兵相拥,鲍国彦禁不住泪流满面,一位诗人说的好:“相聚一团火,分散满天星。”是啊,广东的,福建的,吉林的,四川的,北京的……相聚四年,喜怒哀乐,同甘共苦,又分手各奔东西。

  退伍回乡的鲍国彦,正为自己的前途迷茫时,巧遇北京市水利局到大兴县招聘城市河湖管理人员,名额只有5名,条件要求必须是复退军人。招工考试的那天,鲍国彦的心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命运给了自已一次机遇,担忧的是从40名符合条件的人员中自已能脱颗而出吗?经过层层筛选,1984年3月鲍国彦被成功录取。

  正值青春年华的鲍国彦,下决心扎根在新的战线上,用军人的品格和血性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开创一片新天地!但领导却安排他去养花。他有些想不通:“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对养花一窍不通,整天泡在花草里能有什么出息?”

  虽然心有不甘,但他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因为他曾是一名军人,在部队就学会了服从。于是,他便走上这平凡的岗位,开始了新的生活。

  面对这份不太乐意的工作,鲍国彦没有消沉,他从认识花名开始,仔细了解每一种花的习性和适合它的水温、土壤温度、空气温度。为了掌握各种花卉养植技术,他四处拜师学艺,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有时候,为了观察花卉嫁接后的生长历程,鲍国彦在温室里、花盆堆里,一呆就是好几天,虽然他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让人感觉他象“花痴”一样。单位同事风趣地说:“鲍国彦伺候花卉,比养自己的孩子还用心。”这是鲍国彦做园丁的真实写照。

85177ffe5bde43e5665f834894589c5_副本.jpg

  当时,河湖管理处没有大棚花圃,养花种草全在盆盆罐罐中栽植。花草不接地气,原本就娇嫩的东西变得格外脆弱。天气稍热,就得搬出温室,一到夏天,还得不停地浇水,每天至少三四遍,天气稍凉,又要搬到温室中。每年,鲍国彦的花班要养七八千盆花,除浇水外,还有换土、换盆、移栽、上肥、打药、修枝、上支架直到摆花坛等,工作量可想而知。而这些工序一步都少不了,少浇一遍水,叶儿就蔫了;迟打两天药,就会被虫子糟尽;肥没有上足,花就开不饱满。鲍国彦总是精心地呵护着这里的一花一草。养花不仅需要耐心、细心地科学管理,还要讲艺术。哪里该摆什么花、植什么树、栽什么草,他把河湖管理处大院装扮得像个大氧吧。即使白雪皑皑的冬天,楼外雪松俊秀,翠柏挺拔;楼内晚菊竞放,水仙飘香,海棠溢彩。

  鲍国彦凭着军人的作风,完成了从军队到地方的华丽转身,也完成了一个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在“绿化”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2年,整天都是和黄土打交道,而奉献给人们的却是芬芳与美丽,每一株花卉都无不凝聚着他的一份辛勤与汗水。 

  从普通职工到班长,再到项目经理,鲍国彦一直努力地学习,不断地给自已“充电”,成为一名优秀的园艺师。他从没停止过前行的脚步,多次被上级机关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奥运会保障先进个人”,“水利部劳模”等荣誉称号!

       让人感慨,中国有句俗话:行行里头出状元,而很多“状元”都出自退役军人,鲍国彦就是一个典范。

  时光匆匆,冬夏交替,鲍国彦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永远坚贞的执着与无悔的追求。他不寂寞,因为他的青春为祖国燃烧,他的生命中有绿色作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