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被认为是人类难以生存的“生命禁区”,铁道兵在荆棘中开路,在雪岭冰峰中铺轨,历史使命赋予铁道兵作为开路先锋极度艰苦、紧张、昂扬的生活旋律,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林业部、铁道兵《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并指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鉴于过去几次试图开发,进去都没有站住脚。这次既然我们下决心进去,就一定要站住脚,一定要取得全胜。”

       为了打开“绿色宝库”的大门,来自祖国各地的林业和铁路战线的2万多干部职工、科技人员,铁道兵三、六、九师8万多官兵早在1963年春天先遣部队就汇集到祖国最北部的“高寒禁区”大兴安岭,在高寒奇冷、人迹罕至的莽莽林海中,开始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大会战”。

       嫩林铁路嫩江至塔河段,于1964年8月17日开工。嫩林铁路首先修建嫩江至塔河436.34公里的铁路,而后逐步向前推进。铁道兵3个师的部署,从南向北依次是:第九师负责嫩江至大杨树段,第三师负责大杨树至大杨气段,第六师负责大杨气至塔河段。这条铁路最北部地处北纬53°,每年冰冻期达7个月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57摄氏度。有终年冰雪不化的永冻层。

1564064161118853.jpg

       由于该区气候极其严寒,人迹罕到,长期被认为是难以生活的高寒“禁区”。张春玉,1962年底从石家庄入伍。1965年的6月30日凌晨时分,万籁俱寂,在加(格达奇)嫩(江)段朝阳山1号隧道施工中热火朝天,参加隧道进口处施工的张春玉,是铁道兵第三师13团16连副班长。在与战友们进入隧道后,直奔施工前导坑,决心以更大的干劲拿下新的进度,迎接党的生日。

       刚进工作区,就发现有碎石下落。突然,一块钢盔大小的石头从顶部掉下来,砸在战士郭凤堂的头部,将头戴的安全帽砸飞,鲜血顺着他的脸膛流下,一米八的大块头一个前栽,当即昏倒在隧洞地上。顷刻,鸡蛋大、拳头大的石块像密集的冰雹压了下来,一场大塌方将要发生!张春玉和战友临危不惧,舍生忘死,不顾个人安危,急忙冲上去,刚将战友郭凤堂推出险区,伴着塌方的轰隆隆巨响,一块重1万多斤的巨石将张春玉和战友王物件砸倒在地。战士王物件当场血肉模糊壮烈牺牲,张春玉被巨石凹处罩住了上半身,凸处把腰卡住,人已昏迷不醒。闻讯赶来的卫生员马上撕开张春玉满是泥土的肩头注进两针强心剂。

       巨大的石头压在张春玉身上,也压在战友们心上。巨石搬不动,撬不起,连长、指导员赶来了,瞪着红红的眼睛束手无策。洞外依旧是漆黑的夜晚,洞内是急的团团转的战友,半个小时过去了,救援毫无进展。“试试千斤顶?”有人提议。连长手一挥,“快去找汽车连借!”汽车连战友赶来了,经过两小时四十分钟的全力抢险,用七个千斤顶终于把巨石顶的松动了,“有门!”十几个汉子齐心协力,将巨石再升高,战友们托起张春玉身子,从巨石下拽出,张春玉得救了!连长指导员看着下身血肉模糊的春玉,心痛地落下泪水。此时他在巨石下已度过足足160分钟,其中几次清醒又昏迷。他醒来时对抢救战友说:“不急,我不疼。”随后问“小郭怎么样了?”当听说战友王物件牺牲时,他悲痛地说:“我是副班长,我没有照顾好他。”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是一场生死营救的夜晚,是一个舍生忘死充满大爱的夜晚。

1564064214172471.jpeg

       张春玉因伤势过重被紧急送往哈尔滨住进了211医院。他的右胸三根肋骨骨折,左腿粉碎性骨折,左胯骨脱臼。住院后腿部先后经过5次大手术,两年后才终于重新站立起来了。铁道兵机关给张春玉记了一等功。在那个年代,张春玉的精神曾经感染和鼓舞了大批参加大兴安岭会战的年轻人,成为军队和地方学习的榜样。”

       1967年5月15日,新华社报道: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铁道兵某部副班长张春玉以“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光荣称号。座落于加格达奇北山上的“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两根冲天的钢轨中镶嵌着铁道兵兵徽,碑后为介绍铁道兵开发建设大兴安岭历史的图文墙,墙高3米、宽10米、厚1.5米,正面两侧为体现铁道兵当年奋斗情况的玻璃钢浮雕,背面为大兴安岭地委、行署镌刻的碑文,摘要如下:“1964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六、九师8万官兵进军会战大兴安岭,至1983年,共修建铁道792公里,桥梁124,隧道14座,为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缅怀英勇献身的烈士,特立此碑”。8万多铁道兵将士用双手铺就了大兴安岭的发展之路,有300多位战士为了嫩林铁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大兴安岭气候寒冷,“滴水成冰,吐痰成钉”。1969年的5月10日,天空就飘起雪花;越南领袖胡志明逝世的9月3日,又是满天飘雪。我们冬天曾经实测过营地气温,最低为零下56摄氏度。站一个小时的岗,穿上绒衣裤,棉衣裤,再加发的棉背心,套上皮大衣,登着毛皮鞋,戴着皮手套,十几分钟后,就会觉得寒冷透过肌肤向心里渗透。要不断的溜达,搓手,跺脚,才能驱赶一些寒意。如果手湿,碰到枪栓上,会立即粘住,硬拉就会扯下一块皮来。更讨厌的是,扣紧的的皮帽子,不带上护鼻罩,鼻子会发白冻伤;戴上了,呼出的哈气,会使嘴的周围,眼睛周围结满霜花,下巴长满白花花的胡子;眉毛和睫毛上全都是冰凌。住的帐篷周围,倾倒的洗脸水等,把白莹莹的雪变成亮晶晶的冰,一不小心,不是狗吃屎,就是老头钻被窝。走路小心翼翼,摔跤也是常事。冻实的河道,冰面上少有坑洼,成了最好的公路。载重4、5吨的解放牌倾卸车,难得跑个痛快!只是一脚刹车,汽车会像陀螺旋转不停,感觉还真是爽极了。

1564064277422141.jpg

       当时连队的文化生活相当枯燥,连部配发的手摇中波三唱机,除了能收到几个听不懂的俄文台,什么都收不到;革命歌曲的塑料薄膜唱片,也是很少的几张。相对政治生活还真活跃。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鼓舞下,在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目标激励下,高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战歌,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英雄气概,把满腔热血倾注在建设大兴安岭的伟大事业上。 “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成了我们提的最多,学的最多的英雄。

       加格达奇是大兴安岭地区的首府,也是铁道兵第三师机关所在地。比起呼中,三荣岗(现名林海),塔河暖和了许多,冬天只有零下三、四十摄氏度,高寒补贴也从55%降到33%。也能看到逐渐缩小的的原始森林,最养眼的是,这里能看见女性了。

       70年代初,伤残英雄张春玉出任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机关大楼在加格达奇北山坡上,机关宿舍一直延伸到半山,有着不小的坡度。

       张春玉负伤后,在哈尔滨211医院,左腿直至左胯都被打上了石膏,由于当时没有发现左胯骨的脱臼,造成英雄的更大痛苦。铁道兵机关听说此事,立即派卫生处的助理员赶到哈尔滨,准备把张春玉接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沈阳军区知道了此事,立即与铁道兵协调。请英雄到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表示英雄在东北受伤,我们希望在东北解决!

       沈阳军区总医院专门成立了三人小组,负责张春玉的治疗和护理。经过了5次大手术,张春玉终于站了起来!英雄边治疗,边工作,不断到各地讲演,不断地到铁道兵,兄弟部队和地方介绍自己的事迹。

1564129361114064.jpg       三年过去,张春玉终于要出院了。作为国防部授予“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的英雄,一等功荣立者,组织决定要把英雄留在铁道兵部队。组织出面询问并不知情的张春玉,家中是否有对象?组织出面开始安排英雄的婚姻。三人护理小组中的护士杨凤燕,是个美丽苗条的上海姑娘。与张春玉相处三年虽有敬佩,但没有其他想法。英雄需要照顾,铁道兵政治部和沈阳军区政治部协商,促成了这段美满姻缘。

       按张春玉自己的话:我生长在农村,兄弟姐妹10个,家境贫寒,生活困难。我有伤残,又是战士,人家杨护士家在上海,又是干部,能选择我,我心里满是感动。

       英雄的妻子杨凤燕是值得赞美的,家在上海,工作在沈阳,已经是部队干部,能够下决心嫁给一个伤残的英雄,并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常在深山老林战斗的铁道兵部队安家,就是表明决心:要用一生照顾好英雄,承担工作家庭的两副担子,承诺终生的奉献!

       “吃水用麻袋,开门用脚踹,男女同穿戴,五黄六月吃干菜”,是当时大兴安岭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张春玉爱人杨凤燕被任命为铁三师司令部门诊部护士,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最大城市加格达奇仍有不少困难。加格达奇这个新兴城市,市政设施基本没有,虽然一些干打垒的房屋替代了草绿色的帐篷群,夏天污水横流,冬天到处垃圾,混合污水结的冰乌黑锃亮,条件真是太差了。他们按时上下班,普通人走几百米的坡道问题不大。可对于张春玉,拖着一条僵硬的左腿,溜滑的坡面是多大的挑战?人们常看到杨护士搀扶着英雄上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到英雄下部队,双手紧抓着北京212吉普车的上横梁,吃力的把僵硬的腿和身体挪进车门,再轻轻的挪动身体,找好坐姿,放开双手。

       如厕成了英雄难以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在蹲坑上摆好专用的如厕椅,才能方便。为此,英雄会视情况节制自己的饮食。但英雄的脸上老是笑容满面,忘我的工作着,工作着……后来张春玉调塔河师医院任副政委,积极工作的张春玉,努力拼搏的张春玉,几十年如一日,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1982年英雄转业回到北京,1984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后来张春玉和夫人回到上海定居,是国家民政部和总政专门安排的。

       九十年代后,铁道兵三个有称号的英雄:“登高英雄”杨连第;“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健在的只有张春玉一人了。那些年张春玉隔几年就回石家庄到家乡西三教村省亲,我们老战友有机会与他相聚。60多岁的英雄张春玉仍是那么笑容满面,谈笑风生,身体看来还很健壮。眼见英雄夫妇谈论带着聪明调皮孙子的幸福表情,感悟我们当年的铁道兵战友艰难困苦,流血牺牲,除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不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过上好日子吗?

1564064858136449.jpg

       记得1975年,在烟(筒山)白(山)铁路工地,11团上工时由于江中翻船,一个连队一下就牺牲了十几个战士;加格达奇烈士陵园,就长眠着我们石家庄的十几个战友,有额尔古纳河大汛施工淹死的,有扑灭山火烧死的,有桥梁隧道施工牺牲的,有原始森林伐木砸死的。铭心刻骨的军营经历;永远忘不了的铁道兵情怀。

       石家庄战友们与英雄频频举杯,询问英雄的近况,祝英雄身体健康,长寿!我们从不称呼他政委、科长;也不直呼其名或称老英雄,张春玉长我两岁,我们就叫他们铁哥、铁嫂!那些年铁弟铁妹们表示要把今天的相聚写成文章,发到网上,让更多的铁道兵战友分享和英雄零距离接触的感受。

       英雄张春玉自从伤残以来,一直无法自己给僵硬的左腿洗脚,穿袜子,是我们英雄的妻子几十年如一日的为英雄洗脚,穿袜子,尽心尽责的照顾。我们石家庄老战友再次举杯敬我们铁道兵战友,英雄的妻子,谢谢她伟大的爱,无怨无悔的辛劳,几十年如一日的呵护扶持我们石家庄的铁道兵英雄。

1564064637421367.jpg

       2015年7月25日下午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因骨癌转移在上海去世,终年75岁。遗体告别会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云霄厅隆重举行,告别会会场布置庄严肃穆,祭奠台正中摆放着张春玉同志的遗像围有黑纱的遗像两旁置满总政治部、民政部、中铁建、上海和石家庄家乡有关单位、铁道兵老战友送的花圈花篮。英雄遗体上覆盖着党旗,安卧在鲜花丛中。

       英雄来自于平凡,却又高于平凡;英雄的事迹虽然随着历史的车轮转过,却将永远铭刻史册。长久以来,我时常因张春玉的光辉事迹而沉思无限,于是每次也就因这无限沉思而愈生敬佩。都说人在险境时最是表露本性,而人的本性就在于自保自救,那么张春玉呢?他在隧道出现塌方、大家都在迅速逃离时却要逆流而入,难道有着几年隧道施工经验的他不知道隧道深处恰是险源所在,自己竟要从安全闯入危险吗?我想,这正是他那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英雄主义精神之所在吧。

       他在看到战友昏倒在地,一块巨石就要将其砸中时,难道他不知道伸手推开战友就意味着是拿自己的生命去换回战友的生命,甚至于救人不成自己却要白白牺牲吗?我想,这正是他那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奉献主义精神之所在吧。当我们前去看望病重的他时,难道他那经历了多次化疗剧烈反应的身体真的不再作疼痛反射了吗?他却只是淡然一笑,表示仍要继续坚持以硬骨头精神同病魔顽强斗争,端正心态、积极面对,过好每一天。

1564064704116104.jpg

       我想,这正是他那身残志坚、积极豁达的乐观主义精神之所在吧。张春玉生前曾经说过,“我这一辈子,愿作一把泥土、一块石子、一根枕木,铺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革命的列车从我身上通过,全速前进!”而这,正是他那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理想主义精神之所在吧……

       英雄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自有其英雄,英雄又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时代潮流。张春玉是当年伟大铁道兵部队中的光荣一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不平凡的行动成长为铁道兵的著名英雄,是每一名铁道兵、每一名铁建人尊敬的英雄、学习的楷模和心中的骄傲。

       他所创造的硬骨头精神,是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为集中体现的铁道兵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铁道兵、铁建人正是在这一精神的强烈感召下激发出无限的创业热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英雄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但是硬骨头精神永在!铁道兵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