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3950198636.jpeg  

       仿佛骨子里天生就有一种英雄情结,从小至今,我都喜欢战争题材的影视、书籍。无论在哪里,那种宁死不屈、不惧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就像一盏指示明灯,一直引导我前行。

  今年7月5日,当我走进太行山东麓的河北易县狼牙山,忆起著名作家魏巍的“易水千古想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两千多年前,荆轲在易水河边“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壮怀激越的高歌;抗战时期,狼牙山五勇士为了掩护部队撤离,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义无反顾,为国跳崖捐躯的壮举,令我震撼。回想当年戍边云南,帐篷里到处贴着像荆轲那样舍生取义、激励斗志的豪言壮语。我热切渴盼走进狼牙山深处,寻觅中华民族英雄主义气概传承的真谛。无论是偶然还是历史的重合,壮士们勇往直前,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壮丽诗篇,都值得敬佩与颂扬。

  到达杨成武将军题写的“狼牙山五勇士”塑像前,已是下午3点多。塑像旁边,小学课本里那篇我们耳熟能详的《狼牙山五壮士》,被逐字逐句雕刻在石碑上。塑像后巨幅的鲜艳党旗,对增强与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培育党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具有非凡的意义。

  紧挨塑像的“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于2001年落成,亦由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馆内辟有图片、历史资料、抗战文物、战斗场景等四个展厅,真实再现了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和悲壮历史,也进一步揭露了日寇在我根据地犯下的滔天罪行。据讲解员介绍,位于太行山脉东麓的狼牙山,原名郎山,因汉武帝时期太子刘据之子为躲避“巫蛊之狱”避难于此而得名。又因郎山雄奇险峻,山峦起伏,状像狼牙,故名。狼牙山有“五陀三十六峰”之称,主峰莲花峰(大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往主峰。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勇士,与日军奋战到弹尽粮绝。为不被俘虏,他们毁掉枪支,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他们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励了几代人的爱国主义热情,狼牙山也因此成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洗礼心灵的圣土。

  从“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旁的售票处购票后,拾级而上,便是上山的索道站。乘缆车俯瞰脚下的崇山峻岭,黝黑的岩石在蒸腾的云雾中时隐时现,颇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让我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到达山上的索道终点,向西行走一段水泥路后,一块石头上刻着“棋盘坨”的路标,指引我们从弯弯曲曲的栈道上行到一千多米处的棋盘陀顶峰“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纪念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塔身5层,呈正五边形,塔顶设凉亭式黄琉璃瓦塔帽,塔身正面(南面)嵌有聂荣臻题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9个金黄色大字。五勇士浮雕像镶嵌在与塔底同高的一面汉白玉旗上。与塔底层相连,向东有一碑廊,碑廊东端是一碑亭,亭内有一个六棱大理石碑,碑上刻有彭真、聂荣臻、杨成武、刘澜涛、罗元发、陈正湘、史进前等12位领导人的题词,纪念塔周围还有浇筑的栏板、牌房和围墙。沿塔内钢梯登临塔顶凉亭,只见群山环绕,云蒸霞蔚,狼牙山雄姿尽收眼底。

  现在的纪念塔,为1986年第三次修建。1942年9月,晋察冀一分区在棋盘坨顶峰五勇士跳崖处,修建的三层楼高“三烈士纪念塔”,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斗志,也招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1943年9月,纪念塔遭到日军的炮击被毁。1959年,易县重修纪念塔,聂荣臻亲自题写“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塔名,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地震的破坏,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再次遭到毁坏。

  2015年6月15日的《解放军报》载文:1997年8月13日,时任易县县长的刘建军,接到一位日本老人打来的电话。老人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汉语,请求刘建军单独陪他和他的儿子第二天去看一下狼牙山。在车上,日本老人说,他是追击“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个日军小队长,他是来谢罪的。车子来到狼牙山脚下一个拐弯处,老人要求停车。下车后,他面对狼牙山笔直立正,用日语大喊了一声,随后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嚎啕大哭。他说,当年是他们把五壮士逼上悬崖的。亲眼目睹“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壮举后,他命令士兵脱帽敬礼、朝天鸣枪,向英雄致敬。后来有人告发此事,他因此被调回日本国内并受到处分。车子来到易水河畔,老人又一次要求停车。他让儿子从后备箱取出一个盒子送给刘建军作纪念。盒子里面是一柄白布包裹的军刀,刻有“天皇昭和15年制”的字样。老人说,当年他佩戴这把军刀追杀“狼牙山五壮士”,又在山下北淇村参与了“血井”惨案,这把刀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见证了他当年所有的罪恶和暴行。这是他今生难以忘却的一场噩梦。谢罪,是他寻求解脱的唯一途径。离别时,日本老人向刘建军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茅田幸助,当时是日本横滨大华株式会社社长。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世界跨入了新的世纪,但伤痛却难以磨灭。为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感受旖旎风光的同时,抚今追昔,不忘先烈,呼应“英雄山”和“狼牙竞秀”这一主题,易县在纪念塔不远处,修建了巨龙玻璃观景台。观景台除底部的大型支柱支撑为钢结构,其他材质均为玻璃。中间的圆盘状,为红五星,从上往下望几百米的山谷,有一种悬在半空中的感觉。

  登临狼牙山不久,天空中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劈头盖脸淋下,早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被习习凉风吹拂的惬意,远眺万水千山的闲情,被破坏殆尽。得知缆车停开,我们只得等雨稍微小了之后,沮丧地披上简易雨衣,步行下山。

  而正因为这一变故,我们才有了饱览狼牙山秀色的机会,读懂了什么是“狼牙竞秀”。

  从山上的索道站向东往下走不久,一块较为平整的地方,立着一块“阎王鼻子”的牌子,上书:“一道窄窄的山梁,小路宽不过盈尺,千回百折,忽隐忽现。往上看,苍天如井;往下看,深不见底,就像在阎王的鼻子上行走,令人魂飞魄散。”78年前,五勇士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曾凭借天险在这里不费一枪一弹,利用碎石往下砸,三次阻击敌人。

  再往下的深谷行走,是“小鬼脸”。小鬼脸“一侧是巨大铁色石崖,如半壁山倾斜下来;另一侧是深谷,崖下一条小径,人紧靠崖壁行走,有时岩石会擦着耳朵蹭着脸,每迈一步都心惊胆战。”1941年9月24日中午,七连将敌人牵制到阎王鼻子,利用有利地形阻击。

  “小鬼脸”下面,是仙女泉。也就是一个碗口大的泉眼,冒出的泉水顺着山崖悬泻而下,形成在山涧奔腾不息小溪。当然,关于这股山泉,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我猜测,战士在战斗空隙,肯定饮过此泉。

  从仙女泉往下,是将军岩。“左侧山峰上,巍然屹立着一位身穿盔甲、手执腰刀、长鬂挺直、威风凛凛的将军,据说是天庭派来镇守此门的。曾有:‘将军自愿石门把,只缘玛瑙藏其间’的诗句。原来,将军不仅要看守山门,还要负责看守对面溶洞内的红玛瑙。将军岩的背面,又似背着背篓上山采药的老人,故称为‘采药翁’”。

  由于海南特殊气候的缘故,我一直喜欢穿皮凉鞋。上狼牙山时,为安全起见,换成了类似运动鞋的软底皮鞋。可能是久未锻炼,下山时腿脚特别酸胀,脚后跟也磨破了皮,就与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李景新教授远远地落在队伍的后面。在将军岩下面的一个拐角处,李教授发现了一块写着“杨成武题字”的牌子,却不知道字题在哪里?我也纳闷不已。等他走下几步台阶回头看,高兴地指着刚刚走过的路旁石壁,大喊:“看到了,看到了,原来在这儿。”杨成武将军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938年2月率主力部队进入易县,将司令部设在狼牙山地区,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大龙华、黄土岭和狼牙山战斗等。特别是黄土岭一役,击毙了被誉为“名将之花”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给予了侵略者沉重的打击,振奋了抗战军民的斗志。

  再往下走,我与李教授都发现了写着“西天门”的牌子,寻了半天才看到小溪那边的低矮石壁上,刻着“西天门”三个字。“西天门”,又称“石门”,是进入狼牙山的第一道关门,由此进入狼牙山奇险的境地。西天门旁的山峰上,是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战斗中第一次阻击战遗址。日伪军从正面进攻狼牙山时,狼牙山下各村的游击队员、民兵连及七连战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在石门两侧利用有利的地形,挖战壕、埋地雷、扔石头与敌人顽强战斗,阻击敌人数小时,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毙伤敌人近百人。

  “西天门”再往下,是一片可供游人休息的开阔场地,殿后的几位同伴在等候我们。场地东面,有“红玛瑙溶洞”,还有场地绘的狼牙山风光照片。红玛瑙溶洞原名“天井”,形成距今已有16亿多年的历史,有暗流河道,亦是登临狼牙山的通道。

  坐在供人休息的矮墙上,疏理思路,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从上索道站下山的线路,便是当年五勇士与战友们一步步阻击日伪军,往山上撤退的线路。25日,完成了后卫阻击的五名战士,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部队转移的方向,边打边撤,毅然将敌人引向狼牙山棋盘坨峰顶,子弹打光后用石头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然后毁掉枪支,跳崖捐躯。

  此刻,我如同穿越时空,置身在当年的战场,与勇士一道抵御外敌,目睹五勇士跳下崖悬,耳边仿佛响起“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这首《狼牙山五壮士歌》。狼牙山,这座每一个景点都具有厚重历史感的英雄山,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山,镌刻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永远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强不屈、一往直前,为祖国的强盛英勇奋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