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没在幼儿园待过就直接上小学的人,这在我所处的年代,是很少见的。依稀记得搬完课桌后的第一节课,老师问我们长大以后做什么?我看到他们站着举起手,说想当警察、当老师、当医生、当科学家……我茫然地看着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可能是孩童独有的转身就忘的共性,我之后再没问询过自己,只知道上课、写作业、考试,一级一级往上升,直到高三,我看到别的同学都在讨论以后报考哪个专业可以从事什么职业的时候,我还在纠结什么是一本, 什么是专科?难道不是上了大学就可以了吗?

        而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近期上映的《银河补习班》引发出的关于教育观念的分歧。邓超在里面饰演航天宇航员马飞的父亲马皓文,主要讲述他用自己的一套与传统应试教育相违背的方法,把学渣马飞培养成学霸,指引他找寻内心真正喜欢的,从而为了心中的梦想努力拼搏的故事。有人说这是对应试教育的有力抨击,我却想说说应试教育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对我们的谈吐、气质等的影响。

        片中出狱后的马皓文拉着马飞到处找工作,遇到刘八两在为一处建筑物的爆破煞费苦心,工人们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找寻另一个平行垂直点,而马皓文只用了一根水管、一支笔、两分钟就确定了位置,轻松得到800块的酬劳。其理论依据是初中物理就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几个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注入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内各容器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片中还有一个桥段:教导主任因为马飞旷课逃学勒令其退学,马皓文的前妻,也是马飞的妈妈在旁边哭着求情,求再给马飞一次机会的时候,另一边马皓文气宇轩昂地就博喻学校中“博喻”二字展开了引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而在一旁的继父却只能跟着附和“说得对,说得太好了”。

        这也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每到开学季,出现在朋友圈里的段子:在秋天的江水边,当你看到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的时候,有人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你却只能喊:卧槽,真他妈太美了!

       少年作家韩寒是抨击应试教育成功的一个典型,他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中分别获得第一、二等奖,并在退学后出版首部作品《三重门》。这个曾经不可一世,对他的老师们说以后可以用稿费养活自己的少年,在近年来谈及当年退学一事,也开始表露遗憾后悔之意。

        事实上,马皓文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也足够优秀——建筑设计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是成功的,但在择偶和对人性的剖析上,他是失败的。

        马皓文在监狱里,其妻馨予拿着一纸文书要他签字离婚。不否认,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但是一个只能同甘不能共苦的伴侣真的不是他成功人生的标配。爱一个人,也爱着与他一起享乐,一起吃苦,一起想象、讨论两个人还可以一起创造出什么,一起走到什么样的境界,这不是比爱本身更美好的事么?何况她明明知道他是背锅被冤枉的!而在随后的剧情里,当她看到马皓文不像其他孩子上补习课,认真写作业时,她当着孩子的面说马飞本来就笨的话,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还好,她没在婚姻里和马皓文继续纠缠下去,不然,马飞在性格养成的初期,每天都在“他很笨”“他很聪明”这样矛盾的话语中生活,很难想象,他不会人格分裂!

       而这也引发出鼓励、因材施教这样新进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碰撞时所受到的阻力。它包含了家庭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家庭成员之间如果有人和你的教育观念持不同观点,你如何在不影响家庭整体和谐的氛围下找寻平衡的支点,会不会因为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心烦、慌乱、压力时,对孩子失去原有的耐心,“口不择言”逞一时口舌之快而中途夭折?比如片中马皓文因为想要翻案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却还是像被踢皮球一样被踢走时,他终于对马飞吼了起来:能不能把成绩考上去?而在此之前,他是一个在马飞从班级垫底升到倒数第五都要把他夸上天的父亲啊!与此同时,你还要想想自己具不具备马皓文那样的幽默,肯不肯在孩子面前低头承认自己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样平等的思维?

        片中马飞的班主任小高老师被马皓文成功“洗脑”之后,在教导主任询问马飞成绩的时候,惊喜地告诉他,马飞的眼里有光了,却在期末考试前,马皓文要带马飞去看航模展的时候,担忧地想去阻拦。问问自己,你真的可以做到别人都在做复习题、到处补课的时候,坚持自己,独善其身吗?又或者,如果教导主任真的允许了马飞去看航模展,那么明天“赵飞”可以去听音乐会,后天“钱飞”可以去看画展,大后天“孙飞”可以去听演讲……你还敢不敢把孩子送到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半军事化学校学习呢?

        影片中教导主任的干儿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选择跳楼自杀,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分数的跌宕,又怎么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和各种挫败抗衡呢?学校难道不是一个通过成绩分数来锻炼心理素质的最佳场所吗?马皓文有句话说对了,“这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人生中应该有很多个重要的时刻!”是的,人一生有很多个重要的时刻,但高考绝对是第一个重要的时刻!

        其次,影片里最悲悯讽刺的地方在马皓文最得意看中的徒弟吕大头上。马皓文出狱后回家住,却遭到全院人的唾骂,无奈之下,找到吕大头。吕大头给他钥匙后,还一再叮嘱别让人家知道是他给他的——一副救世主,又怕自己受连累的模样。事实上,他才是把马皓文推向七年牢狱之灾的真正凶手!可怜的是马皓文来来回回翻案,从没怀疑过他。这也让我想到另一副漫画,两个人面对面,其中一人口吐爱心,而他的一只手却越过对方的后背,拿刀刺着他!

       马飞在太空舱里回忆说自己能有今天,是因为爸爸。那么,马皓文的教育就一定是对的,成功的吗?在最后马飞快要飞天去完成任务时,马皓文来看过马飞。上一秒,父亲从建筑师到阶下囚的新闻被刊发在报纸上,领导告诉自己:这个时候很关键,任何不好的过去都会无形放大。这一刻,父亲告诉自己,自己的翻案快成功了。他铁了脸,父亲可不可以不要在纠结过去,影响自己的大好前程?那一刻,我从鼻子里哼出一声冷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么?更让我匪夷所思的是,马飞竟然说出自己是爸爸一手栽培的,所以自己的荣誉就是爸爸的荣誉这样的话来!真真是可悲!可笑!可叹!

        说到底,那些你认为课本没教你的事,可能上学的第一节课就已经教过你了。确实,课本教你1加1等于2,但它不会告诉你,在脑筋急转弯里,1加1其实可以等于3。它只会教你连通器的原理,不会告诉你,一根皮管一支笔就可以解决问题。它会教你之乎者也,但它不会告诉你在谈判时如何将对方的气势压倒。它会教你一些诗词句子,但它不会告诉你在同样的境遇,如何优雅地用美的形式诠释生命……

       课本会教你“虎落平阳被犬欺”“小人得志”“众人推墙倒”这些词语,但它不会告诉你父亲马皓文在监狱里被其他囚犯绊成“狗啃泥”;不会告诉你在工地上,刘八两丑陋的嘴脸;不会告诉你,他们半夜猫着腰偷偷摸摸回自己的家,还要被邻居们像捉到了耗子一样地怒视着、逼退着……课本真的不会告诉你,可能你一个转身,父亲马皓文便在那场洪水中和马飞永久地分离……

        课本不会在具体的境遇教你具体怎样做才行,但它会在你点错小数点位置的时候给你打个大大的红叉,会告诉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以警示东沛大桥垮塌的原因。那些课本没教你的事,你要像马皓文跟马飞说得那样,要“一直想”,“看看周围有什么”,你手里握着些什么,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救自己脱离险境。而像择偶、人性的探测之类这种会影响到人一生命运的事,则更是需要你在学校教育之后的漫漫余生调用自己的感性和理性去试着找寻,依照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去仔细体会,慢慢领悟的。

       学校教育从人的一生来说,其实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你只有在最好的年华里走完该走的路,才能去走好起点之后的路。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学习不仅仅是学校里才有的事,它是贯穿人整个生命的。但如果你连学校这样最基本的教育都保证不了,又怎么去走好在没有老师、教育机构监督你的情况下的起点之后的路呢?

       央视一姐董卿谈及自己年幼时父亲对自己的“狠”劲:无论刮风下雨,寒暑秋冬,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读书跑步,甚至在自己感冒身体不舒服时也从不停歇时表示,当时恨,各种不理解,但是现在反而很感谢那些时光。但这不意味着成功可以复制,导演显然比我们其他任何人都清楚,所以在马飞成功地回到地球后屏幕上显示的时间是2019年12月。是的,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未来,这样成功的例子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

       不得不说得是,最后的字幕成功的吸引了我的注意,马皓文翻案成功,恢复往日名誉。在我看来,这实在是比马飞在太空遇险,后平安回到地面,刷新人类太空史,全国十几亿人口才有这一个的比例这件事本身,更有意义的多。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