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地铁奠基54周年,也是中国地铁诞生54周年,以北京地铁建设为标志,揭开中国地铁及中国现代快速轨道交通发展序幕。在回顾铁道兵历史贡献时,不能不提中国地铁建设史。

  当年修建北京地铁首先不是作为轨道交通而是出于战备需要。1965年7月1日上午九时,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典礼在京西玉泉路铁道兵司令部西侧的两棵白果树下举行。典礼由市长彭真主持,朱德、邓小平、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人出席。北京军区司令员、地下铁道领导小组组长杨勇在开工典礼上,提出了地铁建设的三原则,即“地上服从地下,交通服从战备,时间服从质量”。典礼结束后,当时已年近八旬的朱德拿起了扎着红绸的铁锹,为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破土。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北京要搞地下铁道,不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来。”于是,1953年11月,北京市委向中央上报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明确指出:“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然而,建设地铁的初衷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常住人口还不到300万,机动车也只有5000多辆,人们出行大多是靠走路或者搭三轮车,连公共汽车都算不上是常用的交通工具。此外,以当时全国百废待兴的现状,若想应付像修建地铁这样投资巨大、技术要求很高的工程,是难以想象的。

t01c253204ac10bd7c9.jpg

  据当年地铁筹备处总工程师谢仁德回忆,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北京修建地铁,完全是为了备战。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了。”周总理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当时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一直烧到了东北边境,新中国被迫卷入了战争。在这样的形势下,战备自然成为北京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此外,二战期间,刚刚修建六年的莫斯科地铁,不仅成为当时市民躲避战火的掩体,还充当了苏军的战时指挥部。这样的经验,让修建地铁的想法,进入了中央领导层的视野。

  然而在那时的新中国,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工程技术人员,对于地铁都十分陌生。为了解决严重缺乏专业技术的问题,1956年8月18日,北京市委在递交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请中央考虑聘请苏联专家。在等待外援期间,准备工作可以先行展开。9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对此作出了批示:北京地下铁的筹建问题,暂由北京市委负责。铁道部、地质部和城市建设部等有关单位,在必要时,需抽调支持。

  1956年10月,受邀帮助新中国修建地铁的苏联专家组来到了北京。担任组长的是莫斯科地铁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巴雷什尼科夫,其他成员也都参加过1931年莫斯科地铁的建设。在北京的半年时间里,苏联专家主导拟定了北京地下铁路的远景规划方案,对一期工程的线路选择、埋设深度和隧道结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而在此时,中国也开始派遣大量留学生,到苏联学习地铁建设和运营技术。

  关于地铁的线路设计,筹办处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从东郊的红庙起站,经建国门、沿东西长安街直到西郊的五棵松,全长18公里。第二个方案则是从龙潭起站,经天安门广场、南长街、西四、西直门到达颐和园,全长21公里。这两条线路在后来的实际施工中,都有很大调整。

t012baf4a8dbaca8930.jpg

  针对更为复杂的埋设深度问题,1958年10月,北京市委作出决议,“地下铁道应迅速筹备建设,争取尽快开工,全部采用深埋方案。”这一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的 “地下铁要修,可先试点,取得经验”的指示,在北京地下铁工程局局长会议上得到了传达,新中国的地铁建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北京地铁重新上马后,陆续提出60多个地铁建设方案,其中有三横三竖一个圈。毛泽东提了一个意见:你要修建地铁,又要少拆民房,可圈着城墙走嘛。有关专家经过反复协商,最后确定“一环两线”。

  然而,一帆风顺的准备工作却在此时戛然而止。由于受到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原定于1961年7月1日启动的北京地铁建设,被迫暂缓开工。直到三年多后的1964年,国民经济状况有了好转,地铁建设才再次上马。1965年2月4日,毛泽东亲自审阅了北京地铁建设方案,并向这一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批示:“希望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这句“最高指示”,后来被印在了“北京地下铁道参观券”上。

  1964年,国际形势带来国家安全的不利因素增长,北京地铁建设作为战备工程紧急上马。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派出铁道兵参加北京地铁工程建设。

  其时,铁道兵部队正在热火朝天扩编之中,承建着成昆铁路、嫩林铁路等国家重要工程。首都地铁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工程。为此,铁道兵第3、5、6、7、9师和铁道兵机关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铁道兵第12师,下辖第56、第57、第58、第59团,1970年又组建第60团,出师北京修建地铁。

微信图片_20190723110422.jpg

  组建新的部队,完成重要工程任务,铁道兵部队官兵选配标准高,要求严,多数部队参加过战争和重要的工程建设。第56团,前身是铁道兵第24团,解放战争参加过太原战役,抗美援朝3年血战;参建鹰厦、贵昆铁路,修建中尼公路;所属的九连,被铁道兵授予“雪山铁九连”荣誉称号——是当时仅有的2个被铁道兵授予荣誉称号的连队。

  第57团,以铁道兵第三师第12团一半为基础组建,参加过抗美援朝,修建鹰厦、湘黔、东北森林铁路。第58团,以铁道兵第三师第12团的另一半为基础组建,参加过援越抗美,执行公路抢修任务。

  第59团,以铁道兵第9师第44团团部和第一、第二营为基础组建。前身系程潜、陈明仁率部在长沙起义的部队,参加过抗美援朝及包兰铁路建设。

  第64团,1970年从铁道兵第5师第21、第22、第23、第24团各抽调一个营组建,都参加过成昆、襄渝铁路建设。

t018c2dd5b6ffbc43af.jpg

  万事俱备,只等号令。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第一期工程宣告开工。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彭真、李先念、罗瑞卿等出席开工典礼。铁道兵第十二师、地铁局和北京市建设局共4万多人参加修建。

  一、二期工程地势平坦,建筑物较少,施工面开阔,工序简单,大型机械有用武之地。当时还不能“老鼠打洞”,所以只能拆城墙明挖。天安门广场要保证节日集会,只能绕开,后来有实力暗挖了,天安门地铁才开工。

  地铁施工非常慎重,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在清华大学做了各种结构试验。还到杭州、武汉做通风试验,又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某试验基地进行防原子弹爆炸试验。为解决防水问题,还专门考察了海军的潜水艇。

t019e7746bf4968b6a1.jpg

  精挑细选、身经百战的铁道兵精锐部队——铁道兵第十二师,是在没有经验能够借鉴,任务重、时间紧、标准高的地铁施工中,攻难克险,所向披靡,与其他地铁建设者同心协力,出色完成任务。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验收完工、通车。经过铁道兵英雄部队四年多全力以赴的施工建设,排除文革的干扰破坏,新中国的第一辆地铁列车,赶在国庆20周年的当天,从古城站呼啸驶出一路向东奔驰而去,宣告新中国首条地铁建成通车,比计划时间晚了一年多。通车时正值北京战备疏散,没搞典礼,周恩来和几位元帅先坐为快。

  由于身为战备工程,通车后的北京地铁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对公众开放。普通市民若想搭乘地铁,还需要有单位介绍信“开道”。那时,乘坐地铁是一件很拉风的事,人们“潜入地下”,不是一定要去哪儿,而就是为了图个新鲜。一角钱的车票,对于当时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还是显得太过奢侈。据说,那时的地铁乘务员,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根红苗正政治可靠的中学毕业生,而乘客们,进站也需要首先背诵出几句毛主席语录,才会获准乘车。

  1970年2月6日,周恩来总理指示,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改归铁道兵管理,二期工程施工由铁道兵统一领导,地方参加地铁施工的队伍整编为铁道兵部队。

微信图片_20190723094416.jpg

  2月8日,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确定地铁领导小组人选,并呈报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批示:同意地铁领导小组由刘贤权,杨俊生、杨杰、郑维山及李良汉、袁宝华等13人组成。刘贤权为组长,杨俊生、杨杰为副组长。3月20日,铁道兵颁布命令,组建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将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北京市建设局参加地铁施工的部分队伍,整编为铁道兵第十五师,下辖71、72、73、74 团。

  铁道兵十五师虽然是“工改兵”的部队,但都是与铁道兵并肩战斗多年、富有施工经验的队伍,且从铁道兵选调部分干部传帮带,很快成为一支敢打硬仗的地铁施工劲旅。其组成如下:

  铁道兵第15师第71团,由北京地下铁道局第一工程处整编。

  铁道兵第15师第72团,由北京地下铁道局第二工程处整编。

  铁道兵第15师第73团,由北京市政局第三工程公司整编。

  铁道兵第15师第74团,由地铁工程局机电安装处整编。

  铁道兵第15师第75团,由北铁道兵选调干部、士兵组建。

t01aef3222c70266b3c.jpg

  第二期地铁(环城线),十二师担任复兴门至积水潭段6.73公里施工任务,十五师担任积水潭段至北京站段9.37公里施工任务。1969年开工。

  1975年12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北京市、国家建委、铁道兵《关于铁道兵担负北京市地下铁道施工的所属单位交接工作的请示报告》,决定将担负北京地下铁道施工的铁道兵部队,共52900多人,移交给北京市,改为基建工程兵部队,归国家建委建制。

  1982年12月17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北京市人民政府、基建工程兵,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关于将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改编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总公司的请示》。

  1983年6月29日,北京城建总公司成立,由铁道兵分流的基建工程兵永远走进历史。

  可见铁道兵是中国地铁建设事业的奠基石,北京地铁建设第一战队是铁道兵12师,留下来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们亲历亲见中国地铁54年的发展和运营的诸多感受,特别是北京地铁服务首都、造福民生的巨大功能作用。

  我们回顾当年铁道兵修建第一条地铁的情形,点赞如今中国铁建、北京城建集团等改制单位发扬铁道兵精神,在北京、在全国、在国外修地铁、修高铁、修高速公路、修机场码头,不断创新驱动的新风貌。北京地铁1号线应该作为上世纪首都最宏伟的地下交通建筑工程,更应该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t013d1f11cb53dfef35.jpg

  其实,铁道兵的贡献远不只是地铁。整个中国铁路建设,包括高铁建设,还有公路建设、城市建设、工矿建设、国防工程、民生工程等,都记录着铁道兵的丰功伟绩。铁道兵不仅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一座座伟大工程,更留下了崇高的铁道兵精神,深厚的铁道兵文化。

  这其中也包含着地铁文化、铁建文化、城建文化等。作为一个渐去渐远的历史兵种,铁道兵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正能量的东西。这样的文化、这样的精神、这样的遗产,我们应该认真加以总结、研究、传承。

1563872242917136.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