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藤是南方的植物,在南方寻常。我们现在知道它是因为葛藤开的花,葛花。葛花解酒,对于酒局泛滥的现代人最适宜。还有葛根,降糖、降脂、降血压,也正是高粱厚味的现代人养生之物。

过去,很久的过去不是,那时也用葛,就是用的葛藤本身,用来制作衣物和鞋子。那时的人们饮酒的机会少,那时需要降“三高”的人更少。

葛藤在《诗经》时代就广泛使用,而且多次提到,有几处葛很有意思,不妨一起“意思”一下。

《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葛是藤本植物,长得长,可以长达数十米,采葛的人一定看不到葛的头,就像长长的思念,无限延伸,所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周南·葛覃》中提到了葛藤生长的地方以及它的作用: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全诗大意是,葛藤长长,蔓延在山谷,串串叶子很青翠。黄鹂鸟高飞,落在树丛中,它鸣叫着“家啊家”。葛藤长长,蔓延在山谷,串串叶子很硕大。收割了再蒸煮,织成细葛和粗布,一直织不停。我要告诉师姆,告诉她我要回家。快脱掉我的脏衣服,快换上我的新衣服,为何洗浣为何装扮?为的是回家看望父母。

后来有了棉花,葛藤织布才渐行渐远,再后来,葛藤就成了“葛花”、“葛根”,所谓“沧海桑田”之谓也。

葛出现在成语中很少,只有一句“冬裘夏葛”,还真就是讲衣物的,

出处,《列子·汤问》:“九土所资,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意思是广大土地所能提供的,可以农耕,可以经商,可以有田地,也可以有渔场。犹如冬天穿裘皮,夏日着葛衣,舟在水中行,车在地上跑。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云:“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用葛裘感叹岁月流逝的意思。

冬裘夏葛,原本就是指应时穿衣的意思。但也可以是“互不相容”。比如蔡东藩《清史演义》第八十六回:“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立。”

这样的葛实在有趣,可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可以“冬裘夏葛势不两立”。当然,我们现代人可以喝着葛花茶,就着葛根粉,看葛长长的历史,叹一声“一葛一裘经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