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奔五的年龄,在待人接物,人情客气上依旧是一片空白。在成人的世界,这无异于最大的短板。

  随着年龄渐长,社交恐惧症,也越来越暴露在现实的聚光灯下。我一度怀疑这样的一种心理障碍,事实上是一种隐形的心理病症。

  不知内情的人,对这种与年龄不符的社交状态,会有诸多猜测,也有诸多误解。没有人知道逾越那条鸿沟有多难。那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沟壑,难以跨越。又是一道高不可攀的山峰,难以攀登。个中纠结与辛苦,无以为外人道,只能甘苦自知。所有飞来的误解只能默默承受。

  最初归咎于职业,认为幼教这个单纯的职业环境,造就单纯的思维与处事之态。但渐渐的发现,并非如此。幼教队伍庞大,如此单纯幼稚者无二。沿着时间的纵轴挖掘,根源来源于童年。

  这再一次见证了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便属于后者吧!如此,让我愈发感觉到童年对性格塑造的重要性。而在这关键时期,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和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回想我的整个童年,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母亲一人承担。奶奶和婶婶对母亲隔三差五的寻衅找事,无助和悲伤是那些年母亲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我的印象里,母亲以泪洗面的镜头成为童年定格的记忆。而每天怕失去母亲的恐惧贯穿整个童年。加上父爱在童年的缺失,成为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缺乏安全感,导致成年后极度的不自信和严重的自卑。

  这样的性格一旦形成,伴随一生,也影响一生。

  记得少年时,父亲由外地调回县里,偶尔的会有单位的人来家里,每逢看到家里来了生人,都会第一时间选择躲出去,直到天黑确定客人离开,才进家门。怯于与陌生人说话,怯于与外界交流,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怯,于外人看来,呈现出来的便是,木讷,迟钝,傻傻的。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话“陌生人面前是傻子,熟悉的人面前是疯子。”这句话正是我最真实的写照。

  在人际交往中,从陌生到熟悉,从拘谨到放松,要经过一段艰难的心里路程要走,直到确认对方是同一类人,才会彻底的放松,也才会彻底的放开。然而生活中,真正的同类,真正的契合,犹如凤毛麟角,更多的时候,需要迎合,应付,应对。每逢这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难捱。

  樊登说,一个孩子的童年,父亲在教育中的暴力,或缺失,会导致这个孩子成瘾型人格的形成。譬如说,毒瘾,赌瘾,网瘾。还好我的瘾不是这几样,我的瘾在文字。我生活所有的缝隙,都被文字填满。我并不好学,看文或写字,并没有崇高的目标,只是寻找一个归属感,一种安全感。那是另一个世界,文字就像儿时的麦秸垛,童年的杂草窝,有一种天然的松软,舒适,和安全。唯有在这里,才会整个人彻底放松。那种感觉,真的很熨帖,很惬意。所以,我从来不说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只是贪恋这种安适成瘾,仅此而已。

  李玫瑾教授说,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若得到不到父亲的关爱,会在择偶时,因为对方一句温馨的话,一个关爱的举动,便认定对方就是自己一生相守的人,而对这个人的其他考量可以直接忽略。原因是,在她的童年,她没有得到过来自父亲的呵护与关爱,这种缺失会让成年后的女孩,更容易受到爱的诱惑,她对这种爱是没有辨别力,有的只是对童年缺失爱的填补。

  曾经有一个和我一样的女孩,择婚时,仅仅是因为来自男孩母亲几句关爱的话,一碗热腾腾的面,便被彻底感动,而忽略了和这个男孩所有的不合适。好听的话,暖心的语,不过是因时因地因人,应景的台词。而生活是真刀真枪的柴米油盐,鸡零狗碎。结婚后,夫妻双方性格,习惯,和三观的差异,成为婚姻的致命杀手。加上结婚后婆婆暴戾性格的恣意放飞,一个唯我独尊的婆婆加上一个妈宝男的丈夫,不难想象,她的生活几乎整日上演着鸡飞狗跳的狗血剧情。而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无疑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她曾说过,我最大的悲哀不是我的婚姻,而是因为这种婚姻而殃及到孩子。那才是我一生钻心蚀骨之痛。我把我的原罪,转嫁给了我的孩子。

  每一个人都带着家庭的原罪,幸运的人,会在成年后,能够遇到和自己一起规避原罪的人,让自己的后半生,得到补偿和修正。不幸的人,遇到的,却是这种原罪的催化剂,最终结果,殃及更多的人。

  而她,属于后者。

  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而性格的形成,在3至6岁,这一时期,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黄金期。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老话诚不欺你我。知道这句话的人很多,能真正认识到,并积极对待的人并不多。纵观我在幼教行业这十多年,遇到的放养式家庭居多。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在上一届和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我曾经向一个家长提过一个建议,就是养成和孩子聊天的习惯。聊天内容,不要仅仅限于,你今天学了什么?你的作业完成了吗?可以和孩子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倾听孩子的诉说,哪怕他说的多么幼稚和无聊,关键是让孩子把有话说给家长,养成一个习惯。如此这样,一是会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家长的陪伴,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安全感,同时也会接受家长的适时引导和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当聊天习惯养成,在以后青春期到来时,对叛逆会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母亲和父亲在孩子的教育,及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无论母亲怎样尽心,都代替不了父亲的位置。一个人人格上某些品质的形成,比如说,坚毅,勇敢,担当,责任感等,这些非智力品质的形成,更多的来自于父亲的熏陶,渗透,和言传身教。而更重要的是,有父亲参与成长的孩子,会更自信,更有安全感。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有着父母的影子。所以,当你遇到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时,作为父母,你要反思你究竟给了孩子什么,而不是追究孩子,你为什么如此不听话,为什么如此对我?

  教育是一生最巨大的工程,没有之一。而父母是唯一一个没有培训,没有执照,就开始上岗的职业。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夫妻关系,造就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不同的孩子。要想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单有最原始的爱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樊登说,作为父母,要多读书,多读有关教育的书。就当自己给自己培训,尽量让自己能成为合格的父母,让父亲母亲各自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为让孩子长大后,回首来路,自己的原罪少些,再少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