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3684663122610.jpg        八一,让我们老兵向远行的铁道兵致以崇高的军礼!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一支铁道工程技术特种兵部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哈尔滨极乐寺组建了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

       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约占全军总兵力十分之一。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嫩林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引滦入津等大型铁路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铁道兵在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抛头颅洒热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牺牲、气壮山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563679699132503.jpg

       从1948年解放军组建铁道纵队到1984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在战争条件下,共抢修铁路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设时期,共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公里,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为铁路建设献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的392人。

       百万大裁军的1982年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1983年2月1日,铁道兵党委、机关并入铁道部党委、机关。至此,铁道兵党委、机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同年10月1日,铁道兵正式归国家铁道部建制领导,编制为铁道部第十一到二十工程局。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从此,铁道兵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

       从组建铁道纵队到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为适应形势任务变化的需要,其体制编制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化,总体规模逐步发展壮大。编制定员最多时达43万人,兵部辖3个指挥部、15个师、4个独立团、2所院校、1个科研所、5个办事处、9个仓库、3所野战医院、15个工厂、1个农场,形成了正规化、现代化工程技术兵种的完整体系。

1563679816113819.jpg

      最近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简史》以序年编史的格式,如同徐徐打开的一幅宏伟浩大、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用简洁的文字、权威的数据、直观的图表等,简明扼要地记述了铁道兵的历史,介绍了铁道兵35年的发展概况,总结了铁道兵部队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国防建设和支援国家建设等方面战天斗地、所向披靡,架桥修路,劈山填海,驰骋千山万水的光辉历程;展现了几十万将士“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赤胆忠心;记录了数不胜数,铮铮铁骨的英雄,泣天地、惊鬼神,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辉煌伟业。

       战争年代,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伴随隆隆炮声,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发出:“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铮铮誓言。他们抢修东北、华北地区铁路,配合辽沈、平津战役;抢修津浦、平汉铁路,支援渡江作战;抢修陇海、粤汉、湘桂、平汉等铁路,从而有力的保障了作战部队快速开进,后勤物质及时跟进的作战要求,配合我军解放了全国大陆。整个解放战争始末,铁道兵在各个战区配合野战军作战,保障铁路运输安全、通畅。为新中国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国初期,在抗美援朝中前进抢修、反轰炸抢修、抗洪抢修、粉碎“绞杀战”。他们冒着敌机的狂轰乱炸,地面炮火的打击、敌特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等难以想象的困难;抢修的铁路线上,平均每7米,敌机投掷炸弹一枚,共计19万枚。

       中朝军民在极其困难、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铸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始终保障了运输大动脉畅通无阻。为志愿军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后方部队及时增援,战役准备兵力机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成为抗美援朝独领风骚、功勋卓著,不可或缺、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为早日实现“板门店”谈判,立下了辉煌战绩,谱写了极其悲壮、惨烈的一页。

1563679863424035.jpg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他们以“当兵就当铁道兵”的光荣使命感,以“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天当被,地当床,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从大小兴安岭到五指山下,从内蒙古草原到金沙江畔,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祖国万里江山留下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足迹,处处洒下了他们勤劳奋战的鲜血和汗水。他们征服了无数的悬崖峭壁,闯过道道激流险滩,战胜了千难万险,为祖国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他们以“英雄筑天路,敢为天下先”的豪迈情怀,以对党的绝对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的铁胆雄心,披星戴月、挑战极限,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出乎意料的千辛万苦、啮雪餐毡的困难,用钢筋铁骨、伤痕累累的血肉之躯,布满老茧的双手,打通一座座隧道,筑起一座座桥梁,开通一条条公路,创造了无数个让世界叹为观止的奇迹。他们无怨无悔,忠实的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铁道兵,这支特殊的部队,这群共和国的脊梁,为共和国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为新中国的建设,筑建了一座座彪炳史册的丰碑,在“八一”军史上浓墨重彩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而永载史册。他们无愧于中国军人的称号;他们是名副其实,响当当的——中国铁道兵。

       三十五年风雨历程,铁道兵经历了战争年代的考验,经历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历练,他们在祖国万里山河谱写了一篇篇不不朽的美丽如画诗篇。根据国家需要,他们虽然已脱下心爱的军装,摘掉领章帽徽,奔向四方八方,融入各行各业。作为铁道兵的兵种编制撤了,但铁道兵的精神没有撤销,今天铁建人得以全面继承,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难忘告别军旗的那一刻,这不是老兵退役时的依恋 这不是游子远行前的别离,铁道兵将永远退出军队序列,这是几十万官兵必须含泪接受的事实。从此,火红的军旗不再属于我们,响亮的军号不再属于我们,血汗浸染的军衣不再属于我们,领章和帽徽不再属于我们,庄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不再属于我们。而属于我们的只有昨日战斗过的山水间,那一幕幕刻骨铭心的记忆,历史之笔记下了这一天。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集体向军旗告别,从昆仑山下到渤海之滨,从澜沧江畔到科尔沁草原,从北京总部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几十万铁道兵在向军旗敬最后的军礼 一个个绿色的方队抬起右臂,一张张沧桑的面孔飘飞泪雨,从白发苍苍的将军到刚刚入伍的新兵,何曾遇到这样的场面,何曾想过这样的问题。举起的右手久久不肯落下,这是最后一次拥有的权利呀,这是最后一次凝望军旗。1563679937508549.jpg       当一片片饮泣声随风飘远,当一副副铁肩搐动不止,有谁能理解此刻战友们的心,这是最后的军礼 这曾经无数次重复的动作 在往日并没有过多留意,可在此时此刻却成了终生难忘的回忆。这最后的军礼,敬给面前这熟悉的军旗,也敬给长眠在群山中的战友,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消息 假如他们九泉有知 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如何向他们解释这场全建制的“转移”,这是最后的军礼。

       在手臂起落之间 掀过了一页凝重的历史 这虽是一个兵种悲壮的谢幕 但我们创造的不朽功绩,列车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军旗不会忘记。三十五年的烽火历程 曾咽下多少想象不到的苦涩,惟有这颗苦果最难吞食。沉重的心,沉重的情,找不到下落的位置;无声的泪,无声的话 只有心灵彼此感知,多希望这是一场梦啊,醒来时满腔阴郁随风而去,军旗仍飞扬,歌声仍嘹亮,你还去打你的风枪,我还开我的推土机,尽管苦点,累点,尽管流汗,流血,我们心里塌实,我们生死相依。

       清早出操的脚步还在耳边回响,夜晚上哨的口令还在心里铭记, 露出水面的桥墩正在节节拔高,刚刚接轨的新线正在鸣响汽笛。抗震抢修的场面犹在眼前闪现 引滦入津的清流尚在梦里逶迤,这支从来没打过败仗的部队 这些从来没掉过眼泪的军人,这一刻摘下领章和帽徽的时候,心灵的创痛难以言喻。

       神圣的军旗啊,绿色的军衣,鲜血凝成的战友情谊,深深的眷恋,无奈的诀别,在这告别军旗的时刻,酿造出无可名状的悲凉,凝固成感伤的泪滴。这是空前肃穆的现场,这是没有掌声的仪式,别了,军营,别了,军旗,我们把赤诚和理想留在这里,我们把热血和汗水留在这里,留给军旗的经纬,留给军队的历史。

       当我们最后的军礼,定格为难忘的镜头,面对亲爱的军旗,我们揣着说不尽的千言万语,缓缓转过身去 “背起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 雄赳赳的队伍浩浩荡荡......” 铁道兵的歌声在远方响起, 那支钢铸铁打的队伍1563680000655158.jpg越走越远,而他们的背影在历史的天幕上却越来越清晰。

       告别军旗的时刻最难将息。“送军旗……”指挥长的声音哽咽了。两位战士缓缓走上前去,慢慢地将鲜艳的军旗慢慢取下,对折,再对折,军旗被放入一只预先备好的木盒里。

        那是1984年1月1日,我们正式由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也就在那一天,我们正式向军旗告别,摘下了军人的领章和帽徽,结束了一段至今难忘的军旅生涯。那天上午,我们集合在东北大会战的礼堂里,气氛庄严而神圣,除了因紧张而急促的鼻息,没有一个人说话,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眼泪只能在眼眶里反复打转,生怕一不小心滴落下来。

       礼堂的主席台正面挂着一面“八一”军旗,映红了每一位战士的脸。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顿时奏响,那旋律在平日里只觉催人奋进,但在那一刻却更似海潮汹涌、如军号嘹亮、如铁骑驰骋、如万炮齐鸣……

        “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 参谋长哽咽的声音,让所有的情绪在空气中凝结 ……“向军旗——敬礼——”。口令一出,齐刷刷的一片手指举上眉梢,上千双眼睛深情地凝视着军旗,这是一个军人一生中最后一次面对自己的旗帜了。此时此刻,战士想起了入伍时在村口告别慈母的情景,这情这景是如此的相似。在一片泪雨中,战士们轻轻地、郑重地摘下了军帽上的红五星和军衣上的领章。礼毕,所有的过往从此被永久地珍藏。

       军乐再次奏响,这次是《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一首兵歌唱一生。这兵歌是启程的新号角,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共和国神圣的使命。时间开启了另一种职责,伴随着我们将踏上新的征程。从大兴安岭到五指山下,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内蒙古草原到金沙江畔,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处处洒下了我们铁建男儿的鲜血和汗水,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尽管告别了军旗,离别了父母妻儿,但每一次的离别都为更多的相聚搭建了桥梁,缩短了更多人相思的距离。

       是的,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名军人,尽管历史的舞台已不再需要我去演绎,但这磨灭不了我曾是一名铁道兵的光荣。我的战友早已长埋他乡,而我依旧奉献着我仅存的余热,写写回忆录,走进校园、企业、机关、社区、军营,讲那铁道兵传奇,不忘初心的丰碑故事。我知道,那是一颗不甘落寞的心,一种那个年代养成的停不下来的习惯,以及最初面对军旗时许下的庄重承诺。

1563680059112532.jpg

       那高高飘扬的壮丽画面定格为过去,那血染的风采成为了回忆,但每年的“八一”,我都会陷入一种强制性回忆。作为曾经的一名铁道兵战士,沿着这几十年来走过的路回首追忆,我不禁思绪万千。我想,那些奋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或已经退休的战友们也一定与我一样——虽告别了军旗,但这面旗帜每天都在我们心里灿然升起,鲜红招展!

如今,中国铁建继承发扬了“铁兵精神”,军魂不散,士气不竭,重塑“铁兵文化”,再展铁建雄风。这支队伍继承从黎湛铁路、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到京九铁路,从南昆铁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引滦入津,城市地铁等国家重大工程大步前行,“铁兵精神”仍是我们长续发展之基,“铁兵文化”仍是我们再创辉煌之根。  

      “铁兵精神”的灵魂永存,“铁兵文化”的精髓永在。在新的历史时期,铁建人不忘初心,使命担当,必将继续谱写着铁道兵新的伟大传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