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源于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和崇拜,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入海的河流称为“渎”,淮河是与长江、黄河、济水一起被称之为“四渎”。从周朝开始,这“四渎”是中国古人所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从唐代开始人们称淮河为东渎,长江为南渎,黄河为西渎,济水为北渎。这千秋万代的东渎淮河,从源头河南桐柏山里钻出来之后,自西向东是一路带着数百条大小支流的期待,在蜿蜒曲折地奔流行进了的近千公里之后,是浩浩荡荡在这云梯关汇入黄海的。但是,自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凶狠入泗夺淮以后,古淮河的入海口云梯关,在漫漫的黄河泥沙营造下,最终在清代已成为一片让淮河找不到出路的沧海桑田了……

  淮河,是我的母亲河。走淮河,写淮河,已列入我“五十而知天命”的重要生命之旅了。2018年春日,我和摄影好友少成双双携夫人,选择从洪泽湖高良涧水闸下苏北灌溉总渠(也是新淮河入海道之一的起始点)起点开始,一路前往淮河入海口——扁担港,去走读淮河,去探寻新中国开辟的淮河入海之路。

  车子自盱眙到马坝,经洪泽湖三河闸、蒋坝老镇及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之洪泽湖大堤,一路行进直抵洪泽县城西侧的高良涧镇。这镇上洪泽湖南侧的高良涧船舶闸是苏北灌溉总渠的开端。这渠,是1950年黄河、淮河大洪灾,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后,最快最早完成的一项伟大的水利成果之一。这渠,是1951年冬天开工次年春天便胜利建成自西向东流经洪泽、青浦、淮安,阜宁、射阳,滨海等六县区全长168公里的人工通海长渠。

  离开高良涧,车子上了宁连公路,下一个目的地是定位在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相交在淮安大地上的一座“水立交”。这两条公路相汇的立交桥很常见,但两条水流相汇的“水立交”是很少见的了。在今天淮安城区以南的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暨入海水道交汇处,就有着这么一座稀罕的“水立交”。这两条水道立体交叉,上行大运河,下行入海道,而互不惊动、互不干扰。这是一座让人惊叹不已的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交枢纽这项设计精巧的大型水利枢杻工程,原本只是从网上航空拍摄的图片上所见的,要想登高观其全貌,那可是要进入这苏北灌溉总渠管理处,去登上那高耸的水立交桥头堡观景台方能一目了然。


  2


  当我们真诚地说明身份和“走读淮河”的来意并押下全部身份证,方才得到管理处领导的同意,并得到了其一位类似导游的管理人员的热心引领和介绍。这宽敞静谧的总渠管理处大院,是栽植修剪了整齐的树木花草,是多姿多彩地彰显着秋日的灿烂和美丽。但这里更有一条蜿蜒穿行于树木草丛间清流,那可是从千里之外桐柏山上下来一直到黄海的淮河微缩景观,这是让来这里的参观领导和客人,能从这简约淮河微缩景观,去了解或感受那亘古淮河的是怎样的来龙去脉,这真是好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

  这“水立交”工程采用的是上槽下洞结构,其立交地涵顺水流方向长108.6米,垂直水流方向长122.4米。这是一项系统的水上立交枢杻工程,于2000年10月20日开工,2003年10月21日竣工,工程总造价为3.5亿元。这工程还包括古盐河、清安河的穿堤涵洞和渠北闸的加固,以及淮扬公路旱闸以及东西长达3.7公里的河道堤防工程。那用于苏北灌溉总渠和入海水道泄洪的下部15孔涵洞,是让淮河之水从大运河底部洞穿而过;那上部宽为80米的京杭大运河航槽,让京杭大运河顺畅而行。这上下两水十字交汇,但它们却是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既是满足了大运河的船舶正常通行,又能保障淮河入海的畅通,这真的是奇妙至极。

  兴致盎然地登上水上立交桥头的观景台,清风习习、金阳灿烂。极目四望:水流纵横、绿地如茵、城市林立,入海水道大堤如两条巨臂一样护卫着这壮丽的水上立交;那威武强壮的上部航槽,在不断承接着京杭大运河中南来北往的航运船队。在这里,虽然看不见下部那没入水中的15孔巨大涵洞,但我依然感受到那涵洞内15股激流涌进铿锵前行的豪迈气势,在我们的心中激荡和欢唱着。

  这大运河与灌溉总渠交汇处,是一片广阔、壮观的水面,俯首观望,那明镜一样的水面,是一片波光粼粼的亮丽与和谐。凭栏放飞思绪,这两水会聚握手之时是情景交融,是短暂的想见便永远的别离,但却是毫无惆怅分别向南向东流去,一是拥入滚滾长江,一是扑入浩瀚黄海,她们为了各自的责任和担当,俨然是那样的自信和昂扬,是那样的豪迈和坚定。再看那桥头堡上钢索缆桥犹如彩虹飞架,可谓是将现代的精彩水利工程与淮河、运河的历史文化紧紧地拉在了一起,这不就是伟大的淮河与运河在这里写合写的一首壮丽而卓绝的美好诗篇么?

  登高瞭望不容易,满目胜景快留下。我们不停地的按动相机的快门,去留下珍藏一幅幅不能忘却的美好记忆。


  3


  在京杭大运河畔的淮河古城河下古镇吃完午饭,车子驶上了328省道后,便与苏北灌溉总渠与入海水道并肩一直前行,且也是正式向着大海出发了。这328省道是一条有着堤与路双重效应的大道。一路上,我半开着车窗,巡望着一直与堤路并行的总渠和入海道,以及它们之间镶嵌着的一方方青黄亮丽的水稻子芦苇或树木所铺展与装饰起来油彩般的景色,也不时地在脑海中和手机百度上搜寻着、翻找着。

  这苏北灌溉总渠,为何不叫河,而叫渠呢?这是因为中国汉字的“河”字,意指自然形成的水道,而“渠”字则是人工开凿的水道了。这苏北灌溉总渠,是分别在渠首、渠中和渠尾,建有高良涧进水闸、运东分水闸、阜宁腰闸和六垛挡潮闸,同时也在高良涧,运东、阜宁三闸附近分别建有水电站、船闸等配套建筑,沿总渠还建有跨河公路桥梁4座,那渠北有排涝闸2座,两岸灌排涵洞36座。这灌溉总渠既是淮河排洪入海出路之一,又是引洪泽湖水发展废黄河以南地区灌溉,以及航运、发电和总渠北部地区排涝等多种功能呢。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治理的第一条大河。 1949年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曾电告中共苏北区党委和苏北行政公署:“我们党对在革命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苏北人民所遭受的水灾苦难,负有拯救的严重责任。”同时要求“全力组织人民生产自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以消除历史上遗留的祸患。”1950年淮河水灾严重,毛泽东主席当即指示:“从长期的远大的利益着眼,根本地解决淮河问题。” 

  8月25日至9月11日,时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北京主持召开治淮会议,他对淮河水情、治淮方针及1951年工程作了悉心研究和部署。9月,水利部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后,国家水利部、华东水利部和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组织入海水道查勘团一行40多人赴苏北实地沿河查勘。1951年春,已担任中央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原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抗日名将、华北"剿总"司令,曾在1949年1月促成北京和平解放),带着苏联专家布可夫沿着淮河也进行了实地勘查。当他们进入苏北后,苏北行署主任惠浴宇等陪同考察。这当时,还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政治笑话呢。

  由于苏北一带消息闭塞,淮河两岸又是淮海战役的战场,有些战争年代留下的诸如:“打到北京去,活捉傅作义”的宣传标语,还写在农舍的墙壁上。这陪同人员也没注意,傅作义部长是否看到这标语,但他要访贫问苦,一头钻进农舍去和农民聊天。而布可夫在门外看到这标语,当即叫出惠浴宇指着标语批评说,"你们对傅部长太不尊重,明明知道傅部长要来,为什么还留着这个?"惠浴宇看到这标语当即是大惊失色,便立刻叫来行署的公安局长,让他立即派员去淮河沿线检查,把此类的宣传标语一律刷掉。

  傅作义部长在完成这次淮河巡视之后,是当即召开了治淮委员会议,并留下布可夫等一起搞江苏的首期治淮方案。1951年4月,淮委工程部提出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这是治淮的第一个总体规划文件,其中中下游的整治方案,就是布可夫和各地专家一起研究制定的。之后,周总理不仅对水利部提出的苏北灌溉总渠的建设方案非常赞同,还当即批给大米1亿斤,来支持灌溉总渠的兴建。

  1951年11月2日,苏北灌溉总渠全面开工。会战的大幕隆隆地拉开了,来自淮阴、盐城、南通、扬州等专区数十个县的民工,昂首阔步,开进工地。一时之间,在西到洪泽湖畔东至黄海之滨,全长168公里的工地上,是红旗招展,一片欢腾。在群情振奋的誓师大会上,在雪片般的倡议书、挑战书、决心书上,民工们喊出了五十年代的最强音:“我们如今翻了身,也要让淮河翻个身!”“长城是人修的,苏北灌溉总渠是人挑的!” 

  这灌溉总渠的建设曾先后参加会战的人次共有119万,他们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境地,只用了80多天时间,硬是用手挖肩挑车推,完成了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任务。由于当时国家没有钱,只是从各地筹集一部分粮食来充当建设者们的生活费,但这苏北灌溉总渠却顺利而成功建成了,那丢失了数百年自然入海的淮河之水,终于激情昂扬找到了融入浩瀚大海的路。1952年5月和10月,先后有三批世界各国友人来这灌溉总渠参观。其中,有一位国外的水利专家听了介绍,激动地说:“《圣经》上说要修一条通往天堂之路,靠精神力量没有修起来,如今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修建了一条天堂之路。”


  4


  再说这居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并与其平行的淮河入海水道,它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有资料显示,这全长163.5公里,河道宽750米,深约4米,总投资41.17亿元。这项工程投资建设的背景,是来自:1991年江淮和黄淮大水之后,彻底暴露了淮河洪水在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水道与泗、沂、沭的洪水相遇并涨,而洪泽湖没有可靠的排洪途径,苏北里下河洪涝灾害损失惨重的新问题。

  对此,开辟淮河入海水道,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这已是一项需要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极其紧迫的任务。是年11月,国务院决定:“‘九五’期间建设入海水道”。然而,不知何故,这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到1998年10月28日这一天,才在淮安市城东乡炮刘村举行开工典礼。入海水道工程共拆迁房屋6.8万间,征用耕地6.8万亩,有6.3万居民是异地安置为水让路。淮河入海水道的1.36亿立方米土方工程,那是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施工,最多的时候是4000台套设备同时上阵施工。现代机械代施工,是避免了过去的“人海战术”,也保证了整体工程的全面快速推进。2003年6月28日,主体工程是提前两年半完成了。

  洪水似猛兽,猛兽来袭无定期。2003年6至7月间,淮河中上游连日的暴雨,忽然又让淮河流域遭遇了大洪水。一时间,洪泽湖水位不断猛涨,抗洪减灾形势十分危急。7月4日,国家防总当即下达了紧急命令:“当夜必须启用入海水道。”这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刚刚完工6天,就得紧急启用。江苏省委也紧急批示:“顾全大局,提前泄洪,严防死守,科学调度,确保安全。”经过7个小时的迅速精心的准备,是日23时48分,淮河入海水道二河新闸开闸行洪。

  顷刻之间,那最大行洪流量达每秒1870立方米的淮河洪流,在入海水道里连续行进了33天,泄洪总量是达到了43.8亿立方米。关键时刻,当年建成的淮河入海水道,便在当年与苏北灌溉总渠一起发挥了抗洪减灾的大效益。三十三天的入海道与灌溉总渠一起行洪期间,洪泽湖周边200多万亩圩区没有滞洪,滞洪区30万人免去了大转移,那防洪减灾效益是达到了27.68亿元,这一次行洪效益,相当于收回工程总投资的三分之二。工程建设者和广大的苏北里下河人民是欢呼雀跃。

  2006年10月21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建成,并通过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持的竣工验收。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坚定不移地成为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和3000万亩耕地防洪安全。入海水道大堤上栽植的100多万株多姿多色的树木,更是构建了入海水道那好一派“河成、堤成、林成、绿化成”的大格局,是让苏北大地上又多了一道巨龙般的绿色生态风景线。 


  5


  车子继续一路直行前进,在搜寻翻读了有关苏北灌溉总渠和入海水道的建设始末之后,车子穿行过了路下一个“六垛汽车站”时,这脑海中自然跳出了在做行走功课时特别感到有意味的一个叫做 “六垛”的地名,还有六垛之地上一个让我十分惊奇的淮海农场。   

  一垛、二垛、三垛……六垛……那一垛垛芦苇整齐有序靠搭堆一起,或是实心,或是特意靠搭成空心。旧时茫茫黄海滩涂人烟稀少,这芦苇垛也是来滩涂上收割芦苇或柴草的人躲避风雨之居所。年深日久,后来的人们就以这些滩涂上一段一段芦苇垛为标志,将这里的一段段路程命名为一垛、二垛、三垛……的地方。

  到了六垛,也就来到淮水之畔的黄海之滨了。这茫茫黄海滩涂上的六垛,是位于盐城市的滨海与射阳两县之间,是隶属于射阳县的一个乡。六垛乡,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但这里一道六垛闸在淮河水利上的名声那是响当当。这因为它是苏北灌溉总渠最后一级控制闸,也是一千多公里浩浩淮河入大海的最后一道闸;它不仅控制着大闸上游的水位,也是射阳、阜宁、响水三县70万亩农田用水阜宁腰闸以下总渠航运的保证。这六垛之地,还有一个名字落地响当当的单位,那就是最早来开发这黄海滩涂的——江苏省国营黄海农场。

  说起黄海农场,这话就有点儿长了。这里原本是黄河泥沙数百年侵略的荒滩野苇漫漫的在海一方。这里曾经没有村庄,没有庄稼,没有树木,没有道路,没有人烟,甚至没有土地的鬼都不来的地方!这一望无际的滩涂上,除了荒凉还是荒凉。人们常说:“这没有人迹的地方,也就没有了时间。”苍天和大地不知寂寥地在这里等待了多久,终于就等到了1952年春天。一个整建制的部队悄悄然开赴到这一个叫“六垛”的地方。

  这是一支番号102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战斗部队,他们中的许多官兵都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甚至参加过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参加过红军对国民党军队的五次反围剿。此时,鸭绿江边战火已经纷飞,他们从遥远的海南开拔到此待命,他原以为部队集结在这里,很快就会从这里从黄海上突然出击,去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役,却不料中央军委一道命令:“102师整体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其任务是:屯垦戍边,开荒办场。”整整一个师,无论将军还是士兵,所有人都将脱下军装,转业为民。1952年12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报请中央军委批准,这里被命名为“江苏省淮海农场”。

  官兵们摘下领章帽徽的那个瞬间,许多人落下了眼泪。从当兵拿起枪那天起曾经南征北战,就没有想过要再转业为民。如今的鸭绿江边战火还在燃烧,却要他们在这个时候离开战场。一个个操了多年枪的手,却要拿起锄头去开荒种粮。然而,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整个师,一个班,一个连,一个营,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们,大家在一起含着热泪脱下了军装。战士就是战士,一道命令下来:以班为单位搭起席棚就地宿营,挖灶、点火、做饭。一片茫茫荒野的黄海滩涂上,终于袅袅升起了第一缕萦绕着乡村乡情炊烟。至此,这一人拥有一张芦席、一把铁锹的战士,在这片古黄河造就的荒滩上开始了旷古未有的轰轰烈烈的淮水之畔黄海滩涂大垦荒。


  6


  起初,在这黄海滩涂上开荒种粮,那大风一次次卷走他们的芦苇席棚不讲,那一年的辛苦劳作,那汹涌的海水是一回回漫进他们新开出来的滩地,留给农场“官兵”们自然是欲哭无泪的一次次沮丧……垦荒的战士腰累弯了,铁锹锄头也累断了。然而,终于熬到了收获的季节时,一亩地只收到少的可怜的1.5斤粮食,这怎不让他们辛酸和颓丧呢。但是,这些穿着民装的“官兵”们,因为有着一份坚守和坚韧的远志,也就有了实现梦想的美好期望!

  一方铺展在黄海之滨和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尾闸两岸,横跨着射阳、滨海两县的淮海农场,总面积达9251.3公顷,其中,耕地5340公顷、林地695公顷、水面682公顷。这里有七个农业分场、四十二个农业大队、六个二、三产单位,农场现在人口8500余人,其中退休人员3000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这里已走出了一条适合农场场情的以优质商品粮生产为主、实行稻麦轮作和模拟股份制的生产种植经营路子。那昔日一望无际的荒芜地,现今早已变成如今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年产超亿斤的黄海“大粮仓”。

  有报道说:这第一批来这里开荒的老战士,当年超强的体力劳动,损坏了他们的身体,能活到他这个岁数,也算是硕果仅存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他们所有一切的付出与努力,都会写在这片土地上。现今,这六垛镇子已经像模像样,这镇上的人来自各个地处,但102师的复转军人及其家族后代依然还是主流,其他还有一些从上海、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地的知青。每到春耕夏收,大型机械化的耕作与收割。收割后的麦秆、稻草、豆秧、杂秸,全部翻进收获后的土层,这样子一季一季,一年一年,那深达二三十厘米的黑油油土壤,已是彻底改变了原来沙碱滩涂的模样,无论你哪个季节来,啤麦、小麦、棉花、稻米,油菜……都是一片片无比喜人的丰收景象。

  虽然,此时还不到收割庄稼的时节,我们看不到丰收时的景象,但我的脑海中已完全可以展现这淮河入海水道旁,那一帧帧淮海农场人收割庄稼时的辉煌灿烂喜人场面。


  7


  车外的风似乎已带着一点咸味了,这是已经到达海边的象征了。远远地看到前面有一座大闸立在总渠的上面。车停闸边,有一高大的六垛闸介绍牌:“六垛闸位于射阳县滨海县交界处,距扁担港7.5公里,工程于1952年10月开工,1953年竣工,这是灌溉总渠最后一级控制闸,具有排洪、排涝、灌溉、挡潮功能,设计行洪流量每秒800立方米,闸身总长71.25米,7孔……”  这脚下已是射阳县临海镇之地了,这里的总渠和入海道两侧是青黄相间的芦苇相拥。那淮河入海口还在前面,继续驱车前行。不一会,灿灿阳光下,水天一线的蓝色大海已经渐行渐近了。

  车子从临海公路上的淮河入海水道特大桥穿过不远,我们终于来到了“千里长淮水,归属扁担港”的苍茫无际的浩瀚黄海边上了。下了车,我们一起都深深地吸了大海的气息之后,便沿着淮水汇入黄海的堤岸前行。我们虽然是迈着悠然的脚步,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怀揣着一股如大海般波动的情愫。淮水是青色的,黄海之水是蔚蓝的,淮河之水扑入浩瀚无际之黄海的怀抱,是激起了一道长长的美丽的、壮观的白色浪花。

  “淮水安澜日,苍龙终入海。”终于,我还是隐忍不住内心激动,大声地喊出了:“千里走淮河,淮河入海扁担港,我来了!我来了!” 

  这扁担港,它不是一个港口,这里只是淮河的入海口!这不是一个港口,为么会有一个“扁担港”的名子呢?再用手机百度查询:因为这晨是淮河入海口也是曾经的黄河夺淮入海口,这里的泥沙天天有,这样就导致了这一片滩涂地域宽广,这里海水浅薄,海岸线过于平直,这里便无法形成自然的大型港口,也难以开辟出一个大型港口。直到现在,这扁担港依旧只是一处5吨位以下的小渔港。而在旧时,船主或渔民们到此,每每总因为船舶不能靠岸,那船上的海产品不得不依靠挑夫们一根扁担,一副挑子,远远挑到几十里以外的集市去卖。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里为“扁担港”了。伫立在淮河入海的扁担港,我要说:这扁担港是港,是一个精神之港,一个意志之港,一个力量之港。

  有着万千曲折和亘古不息之意志和精神的东渎淮河呀!你面朝大海,是心潮澎湃,是坚定铿锵,是激昂拥抱。古老的淮河,青春的淮河,悲壮的淮河,奔流的淮河,你面向大海,且歌且行,生生不息……行走淮河,沿着一条生命澎湃不息的河流,我时常也会永远地为这一条永恒不息的河流而感动,也为自己能沿着永恒不息的母亲河在行走而感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