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军校同学群里,我了解到,老同学王路奇从岗位上退下来,人未歇脚,马未卸鞍,立马又投入了一项意义重大、又艰辛的任务——历经三年寻访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先后采访、录制口述历史音像7175人,付出了极大心血。我被深深感动,于是我采访了王路奇同学。

  王路奇,是一位有着38年军龄的老兵,曾任南京军区纪律检查部副部长、陆军第三十一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江苏省无锡军分区政委、大校军衔。2014年,他从无锡军分区政委位置上退下来后,应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之邀,参加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工作,任研究会副会长。

  在中国革命史上,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有着撼天地,泣鬼神的功绩。然而,随着时光流逝,那些为革命做出不朽贡献的新四军老战士一个个离我们远去,因此,打捞历史,抢救历史,记录老战士们真实经历的任务,非常紧迫,刻不容缓。

1563598507517112.jpg

  2014年4月,研究会交给王路奇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指定他负责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要求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寻访健在新四军老战士,集中抢救“活资料”。

       王路奇感到,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进一步深化抗日战争研究,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是抗日战争的幸存者,他们的经历和鲜活史料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如今年事都高达八九十岁了,抓紧抢救他们的口述史料,时不我待,责任重大。他觉得,退休后发挥余热,做好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

  于是他欣然接受了这个重要任务,并把它作为一项神圣的使命。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艰苦寻访历程。

  为全面启动并加快工作进程,他与全国15个省级新四军研究会建立了协作关系,及时成立了史料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了一支由筹划、摄像、文字、编辑人员组成的采编队伍。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关于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任务区分、抢征内容、实施方法和组织领导。按照“百岁老人、身体较差、资深职高优先”的原则,制定了抢救史料具体方案。

  在梳理中,他们看到新四军老战士逐年减少、身体状况堪忧的严峻现实,他和战友们深感压力和责任,时间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必须快速展开,争分夺秒。他们与时间和老战士的生命赛跑,边摸底、边采访、边征集,把快抢多抢、保质保量贯穿始终。

采访_副本.jpg

  他组织战友们将自己掌握的采访对象逐一列出,预先熟悉这些老战士的分布、经历,分别列出采访提纲,拟定采访路线。每次出发前,他们都要做很细致的功课,尽量加大收获。采访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尤其是有价值的线索,及时调整行程和计划,从网上改签车次,紧急联系相关单位和预访对象,确保整个采访顺利。

       他们按计划到重庆、湖北、安徽采访,有一次晚上8点多了,一下火车,他们顾不上休息,就分别通知受访老战士做好准备,第二天便展开了工作。为抓紧采访,有时午饭顾不上吃,晚上很晚才结束。采访中对年老体弱记忆差的老人,耐心引导,时间放宽;对耳背或表达困难的,请儿女口传翻译,加快进度;对思路清楚者,突出重点;经历简单的,不拖时间。

  每一个老战士,都有一段十分精彩的历史,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参与采访印象比较深的人员有:

       经历过五次反围剿,参加新四军首次对日作战的蒋家河口战斗的百岁老红军来显合。

       对日伪军作战数十次,先后2次负伤,肉搏战中砍杀3个日本鬼子的李大宽。

       深入敌后除奸、为牺牲战友报仇的孙加夫。

       10岁参加新四军,李先念为他起名字、最先收取延安电讯、向各部队发出命令电波的五师司令部电报员万众一。

       新四军的儿童团长、还乡团内的红色卧底、上海的地下党员魏仲云。

       不堪国民党军凌辱,千里迢迢寻找新四军,成为机枪手勇猛作战的陈国焱。

       《新路东报》、《淮南日报》宣传抗战、传播新四军胜利消息的新闻工作者雷勃。

       ……

  新四军老战士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令人震撼;他们对党忠诚、信仰坚定,至死不渝;他们淡泊名利,要求严格,生活俭朴,安享晚年。他们有着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亟待后人去挖掘,整理。所有这些,都令人感动,深受教育。

老人合影.jpg

       (这些新四军老战士都已到了耄耋之年)

  在采访中,路奇和战友们常常被这些新四军老战士的可歌可泣经历感动地热泪盈眶。路奇对我说:“我采访时最感人的一位百岁新四军女兵,让我数次泪流满面……”她是安徽金寨县101岁的新四军女战士张蔚,她曲折坎坷的一生令人心灵震撼。张蔚,1938年投身革命,参加抗日活动,进行地下斗争,参加新四军,加入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中,出生入死,九死一生。后来,因为受到错误路线的影响,大半生坎坷曲折,受了许多磨难和委屈。但是,她忠诚于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信念坚定。在采访结束的时候,王路奇更被这位百岁老人的一句话深深感动:“我是新四军女战士,一辈子都忠于党!”

  还有的时候,本来约好的采访,老人却突然身体出状况,失去采访的机会。有的去世了,把珍贵的历史带走了。这是不可弥补的,留下太多的遗憾,为不再留遗憾,他只争朝夕的抢时间。 

  王路奇深深地感到,寻找、采访新四军老战士的过程,也是自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过程,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有一个朴实的愿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和新四军铁军的精神。这不仅是新四军老战士个人的经历,也是新四军历史的组成部分,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个人经历,组成了新四军宏伟壮阔的历史画卷。每个人的故事都告诉人们,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生活。

  每当采访结束告别时,一些新四军老战士尽管腿脚不便也要送他们到门口,此情此景常使他们欣慰和感动,感到做这项工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有的老同志在他们采访不久就去世了,今后再也采访不到了,这些抢来的鲜活史料真的来之不易。

女兵c8_副本.jpg       (路奇与新四军女战士)

  近三年来,他们先后赴20多个省、市、县,深入干休所、医院、社区、街道、乡镇、纪念场馆广泛寻访,抢救拍摄了310多名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历史音像,其中省军级以上干部 83人,90岁以上203人,百岁以上15人,采访时最大的已有104岁(现在107岁)。

       被寻访的对象中,有参加过著名战役战斗的指挥员、战斗员,有战斗在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者保卫者,有游击队员、机关参谋人员、文化教员、文工团员、作家、音乐家、新闻工作者等各个方面各条战线的老战士;还有“皖南事变”中的脱险者,在沙家浜芦苇荡中坚持斗争的伤病员健在者、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日军侵华罪行的见证者等等。

       他们采访80多名省(部)军级以上领导干部;还有新四军教导总队女生8队尚健在的10名女战士,黄涛若、陈廷儒、王寿廷、来显合、张蔚等百岁以上老人,钱正瑛、何子友、楚青等著名新四军女性,刘老庄、大鱼山牺牲烈士的亲属等等。史料价值很高,弥足珍贵。

       采访征集的史料不仅有3600余小时的“口述历史”视频录音,还有照片、印模、题字、书信、日记、实物,这些声情并茂的回忆,英勇杀敌的故事,革命人生的感悟,构成了新四军8年抗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新四军特有的铁军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在近年来全国举行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爆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他们注重运用抢救的“活资料”,积极参与配合,拍摄制作的《新四军老战士话抗日》、《沙家浜》等电视访谈专题片,在电视媒体和各种纪念活动中播放后产生很好的反响。  

104岁.jpg

       (104岁的新四军老战士)

       据不完全统计,在他们和15个省级新四军研究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全国共摸底寻访健在新四军老战士10595人,收集资料和当面采访录制口述历史音像7175人,征集和整理访谈记录、回忆录、文稿文件、历史照片、书信、日记、实物等资料27200余件,拍摄采访专题录像片8部,建立资料库15个。抢救史料工作得到了国家、军队有关部门和新四军老战士的高度肯定,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件事。

  这些革命战争的亲历者一个一个离去,但他们为革命所做的贡献不应该被忘记,革命成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的过程,不能遗忘。他们所做的事,上对国家历史负责,下对子孙有交代,对历史亲历者是安慰。传承红色历史,告慰革命先辈。

  路奇感到,退休后虽然年龄不饶人,体力不支了,但做一些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累一点也是值得的。他们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我为老同学骄傲,你永远是优秀的军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