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行色匆匆,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也许是走得渴了,也许是走得累了,忽然看见这里湖光袅人,芳草落英,缤纷葳蕤,就停了下来,在这里驻足、喘气、歇息。先民们看到这里山青水碧,花香鸟语,澄碧空明,也在这里安营扎寨,稼穑五谷,繁衍生息。

于是,在伏牛山麓,在棠溪之滨,一个崛起的古村落就出落成了与山对话、与水为临的宠儿。

她,就是李孟银。

驱车从豫南西平县城出发,沿着345国道漫道而行,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位距该县境内最为西南边陲、素有“二西平”之称的文化重镇——出山镇。在出山镇稍作停留,随便找个挂有“老字号”的小店坐下,来一碟山野菜,或者是来一盘刚出锅的用棠溪湖水点卤的嫩嫩鲜鲜的热豆腐,如果还不够味,那就再来一瓶“天下最美棠河酒”的“一口焖”,吃好喝好了,再去到当年民国时期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共西平县委”旧址前站站,沾一沾这里红色的喜气,然后,上车,导航,大约再走10公里的山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李孟银村就到了。webwxgetmsgimg (3).jpg

我心里思忖:这还没到“庐山”就已让人激动不已了,要是真的见了她的“真面”,那还不知要给人美成什么样子呢!

虽然时节已过仲夏,但这山地毕竟与平地不同,似乎天天就有雾气弥漫,清爽宜人。说着说着,就有雨丝飘过,落在脸上,丝丝的凉,别有一番惬意在心头。

车子在山道上蜿蜒着,我们的心也跟着车子摇荡着。看着眼前不住变幻着的山色美景,自然会让这些长期灌铅在钢筋水泥里的几个县作协的同仁着实吃惊不小,惊乎得让他们大睁着眼睛,似乎恨不得一下子把整个山色都吞进肚子里去。对于我,虽说不上土生土长、但也算得上长在大山脚下的“半拉子”山里人,山见得多了,倒也不感觉有什么新奇,只是想着自己有重任加身,想着要为即将谋面的“伊”写点什么,仍有不小的激动在心底泛滥。

上午10点,我们到达了李孟银。由于事先通了电话,负责接待我们的村委会计一早就在村口等候了。

刚一下车,大家就被眼前小村的景象惊呆了:南面山色翠戴,巍巍峨峨;北边静湖幽幽,凫鸟群翔;四面绿竹环翠,古树参差,紫藤绕蔓,定睛看时,琼楼深处,一堵用朴拙的方砖垒砌成的粉墙,似向你抛出的彩带逶迤着迎你而来。霎时,李孟银,这个挺挺袅袅的古朴村落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了。

1563422302487377.jpg一边走,热情好客的村会计就一边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起了古村的以往了……

村会计名叫赵东,四十多岁,自来笑。一说话,山里人的质朴与豪爽一下子就把大家融成了一家人。说到这次从2015年开始实施古村落申报,一直到2018年省里成功批复结束,他不但是亲临者,更是亲为者。所以,对此,他最知根知底,也最有发言权。

说起小村的发展历程,赵会计总是一脸的豪迈,乐得两眼都在放光。

因村委会建制在李孟银自然村,所以就称李孟银村委了。实际上全村包括李孟银、龙门沟、长岭、赵庄、李好庄、月田共6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10户,1480口人,南靠跑马岭,北临棠溪湖,总面积7.5平方公里。

说到李孟银这个自然村的来历,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呢!原是很久以前,这里只住着一户李姓人家,叫李毛寅,以后住的人多了成村落了,人们就把村落的名字以始祖的名字命名叫李毛寅村。叫着叫着,后人就随它的谐音叫成了“李孟银”村。

脚跟还未站稳,赵会计就发话了:“先去赵庄吧。”“就依您,客随主便吗。”俺知道,赵庄是他家,但俺也知道,他并不急着邀我们到他家里去作客,而是要带我们去一个大家都最惦念的地方,就是那个让世人倾慕的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国时期当时隶属韩国的冶铁遗址。

走进跟前,大家的目光都被震撼得拉直了。遗址就坐落在赵庄的西面距村庄大致有两百多米的坡地上,远远望去,凸凸的,像是一个巨大的陵墓,隐秘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叱咤与荣兴。

近跟细端,一个突兀出地面像是灶炉模样的东西被人们用1米多高的不锈钢管拦了起来,这就是那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冶炉遗址。因为被围着,人过不去,我就用心大约估摸了一下,残存下来的炉灶高有1米左右,灶口径度有1.5米上下,通红的炉体经过两千多年的风蚀雨硺,被一层一层时光的风尘慢慢剥落掉岁月的铅华;乍一看,像极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默然坐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繁荣与沧桑,等待着时光把自己渐渐掩埋在岁月的风尘里。webwxgetmsgimg (1).jpg

听赵会计说,这片遗址占地62亩,是目前我国仅存的战国时期三大冶铁遗址之一。前些年,这里还是种的庄稼,每到村民们耕耕耙耙时,常常会见到一些锈迹斑斑的东西,用脚一踢,尽是些铁渣、炉壁、矿石、陶片。这些隐匿在时光深处的密码,便是那段辉煌最有力的见证。也是为了保护,2012年,国家还拨了专款,盖了七八间房子,并派专人专管,像是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着那段即将泯灭的景华。

顺着赵会计的手指望去,就在遗址的一角,竖着一个米把高、用水泥预制的大牌子,走进看,上刻几行大字异常醒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酒店冶铁遗址,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6年11月20日公布”,标示着是“西平县人民政府2005年8月”建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李孟银村原属酒店乡,后来酒店乡又合并归出山乡,故此。

看着赵会计说话时一脸的笑靥,不用问,看得出来,他是在为自己是李孟银人而感到骄傲,他是在为自己的家乡能有这么一截子厚重的历史而心生荣光;但在我看来,这不光是赵会计自己,不光是全体李孟银村民,也包括我,包括我们一行人,还有西平人民,乃至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荣耀与自豪。

不是吗?大家一说到西平的历史,西平灿烂的文化,总要用钟灵毓秀来形容,这里是人文女祖嫘祖的降生地,这里更有战国时期的冶铁文化。风景秀丽、依山傍水、历史悠长、有着近三千年文化积淀的古村落——李孟银见证着历史更迭。

看到这里,可能您会纳闷:眼前这个地处荒山野岭的僻壤山乡,古人怎么会把牵涉到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冶铁厂址选在这里呢?我感觉,这与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分不开。

1563492092704387.jpg这里,南面是巍峨的伏牛山脉,当地人叫它跑马岭,西边紧靠山城舞钢市,后面依临浩渺的棠溪湖。据现代科学考古证明,这里的山石铁质储备极高,是冶炼钢铁的好材料,直至现在,国家仍然把大型的轧钢厂设在比邻的舞钢市,或许这里面也有这个原因吧。

这里的棠溪湖清澈甘醇,一些珍贵稀有的矿质元素含量丰富,用之酿酒,于是“棠溪酒”就香飘十里,名扬天下。

用棠溪湖水淬火铸剑,于是宝剑就锋利无比,历史上人们常说的“干将莫邪”就出于此。看,《吴越春秋》记载:“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剑,特锋利,为干将莫邪所从出,亦名川也。”说的就是这儿。

至此,还要说明的是,在距此向东北方向15公里的地方,就是俺居住的芦庙乡,那里有一个合庄村委叫“冶炉城”的自然村,也有一个冶铁遗址,据考证,它们都是同一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所不同的是,冶炉城遗址上面那些当年的炉灶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丘丘红土黄土,在书写着那里往日的峥嵘与繁华。

好了,这个暂告一段。说说金钟寺吧。金钟寺原址就位于赵庄村东600米处。据赵会计和几个年岁长一点的村民回忆说,原来寺院很大,占地有五六亩地的样子,起于隋唐,寺内古树参天,蓊蓊郁郁,常有信男善女成群结队来此祈福,以求平安,香火不断。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破四旧、立四新”那阵子,寺院被拆毁。寺院拆毁后,不知是谁又把寺里的大金钟扔进了庄后的棠溪湖水里,后来村民绑着缰绳用几匹骡马也没有把它拉出来,至今仍长眠在湖水里。我们站在湖边,似乎还能听到幽幽的钟声穿越时空飘来,依然是那么激越悠长,苍凉邈远。webwxgetmsgimg (4).jpg

那棵大梨树,也不能不提。梨树就长在龙门沟自然村附近,高有五丈许,合抱粗,走进看时,虽然经过三百多年来时光的剥蚀,树干的一侧已经枯竭,但它仍然像一位矍铄的老人,春花秋实,枝繁叶茂,岁岁年年,以它盎然的绿意,回报桑梓,呵护着这片生养它的土地,不减当年。

这里的传说还真不少。就在南面的跑马岭上,有个风光秀丽的好去处,叫三道崖。在三道崖,有个磨脐子山,山的北坡有个狼洞,可铺床,能容纳三五人休息,山民旧称蚕官屋,下有养蚕娘娘庙,是官府管理桑蚕的场所,村民们说,这个庙就叫嫘祖庙。嫘祖,知道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正妃嫘祖娘娘,她家就居住在如今的嫘祖镇董桥村。你想,董桥村离这里不过三十多里路,说嫘祖娘娘在这里曾采桑养蚕,不算牵强吧。这么说,来年三月三给嫘祖娘娘的拜祖大典,也可在这儿举行了?

还有很多传说,比如“海眼”的传说了,“李好墓”的传说了,等等等等,也都说得生动引人,有鼻子有眼,让你百听不厌。既是个古村落,肯定得有很多的历史碎片散落于此。今天说来,虽然时过境迁,但这些记忆的碎片仍然像是美丽的小浪花,闪烁在历史的长河里。

名山,秀水,文化,灿烂,厚重……被一个个这些温融而灵性的文字焐热的这方土地,在人类进步和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亮闪着耀眼的光环。不仅古代,就是近代、现代,不屈不挠的李孟银人,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富强,也都进行过可歌可泣的斗争,一个个红色故事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孟银村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支部之一,也是黄霖创建的新四军独立师根据地所在地。这儿,早在1939年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赵庄村党支部,1945年,河南挺进兵团副司令员于尧龙也曾在龙门沟村开创新四军新兵训练基地,很多优秀青年就是从这里走向革命道路的。如今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九头崖阻击战”就是发生在这儿。1945年2月6日,黄霖亲率新四军独立师一千余人,在当地党组织和广大革命群众的配合下,于李孟银村周围的缸窑坡、九头崖、秤锤沟一带围歼了皇协军独立游击大队史聘侯部300余人。次日,不甘心失败的日伪军再次向老君堂发起攻击,经过激战,我新四军大获全胜,日伪军不得不丢下30多具尸体狼狈逃窜。

1563492190661097.jpg一如既往。智慧而勇敢的李孟银人,在新时代号角的召唤下,克艰,迎难,披肝,沥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正开足马力把自己的家乡一步一步地打扮得更加美丽富饶。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个传统村落。“交通闭塞,穷乡僻壤”是这里的代名词。虽经代代人的厉精图治,但由于一直被大山束缚着,一年到头,村民们生活常常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直到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这里的景象就完全的不同了。如今你再到村子里走走,从村东到村西,都是一色净的楼宇别墅,小洋楼盖得与城里的一样高;村内花香鸟语,竹影婆婆;村外山青湖绿,翠盖掩映;周南高速公路通到了家门口。不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环境更美了,路也更长了。路长了,村民们就能沿着更长的路走得更远了,就能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了。

“有上面的好政策,我们一定会把这里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相信我们李孟银村的未来必定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正是饭香午鸡啼”的时候,李孟银村的党支部书记张保同也赶过来和我们依依惜别。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