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盛夏,一场极其严重的淮河大水灾,让两岸4000多万亩农田颗粒无收,1300万灾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8月1日,时任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等致电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并转中央。毛泽东主席看到了这封水灾电报后,不仅落下了眼泪,他还特别在“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多抱头大哭”等处都划了横线,并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写了批语:“周: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这之后的两月之内,毛泽东主席接连在淮河水灾及治淮情况的电报上写了四封批示信给周恩来。在前三封电报的批示中,均使用的是“导淮”一词,但在9月21日的批示中,却改用了“治淮”二字。这“导”与“治”虽然一字之差,表明的却是毛泽东主席对淮河治理战略思想和决策的一个重大转变。

  同年10月14日,国家水利部颁布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0年11月6日,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机构——“淮河治淮委员会”正式成立。1951年5月15日,毛主席坚定有力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信笺纸写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让新中国大规模治理淮河的热潮轰轰烈烈掀起了。一时间,数百万民众在广大的千里治淮工地上,斗志昂扬地摆开了“人定胜天”的治淮大会战。

  1950-1958年,在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中,是先后修建了河南信阳的南湾水库、安徽六安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等等一大批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山区的大中型水库;是整治和修建了淮河中下游河道堤防,兴建了三河闸、苏北灌溉总渠等下游入江入海工程,实施了沂、沭、泗地区导沭整沂和导沂整沭工程。1958-1977年,那安徽大别山一带的淠史杭等大型灌区,江苏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和河南昭平台等一批大型水库,以及新汴河等人工河道,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等一批战略性骨干工程相继建成。1991年淮河大水之后,国家又特别实施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等19项治淮骨干工程,并开工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还大力实施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和滩区居民的迁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河流,也和人的身体中血脉一样,是通则不痛。七十年峥嵘岁月,七十年不竭奋斗。新中国成立后的淮河的治理与开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流域内五省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抑或还有血泪,在保护着生命财产的安全,在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那明珠一样镶嵌在淮河流域大地上的53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是防洪、排涝、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是让淮河流域水系与水利实现了良好的控制与调节。有资料显示:现今全流域灌溉面积已达到733万公顷,减免的洪灾耕地面积达1153万公顷。

  淮河,终于由水害走向了水利;往日望河兴叹的淮河流域人民,终于摆脱了洪水猛兽给淮河人民时常带来苦难与不幸。


  2


  近年来,我走读淮河,已走访了巍然屹立在世界水利之林的淮河流域诸多大型水利工程。淮河南岸,那发源于大别山腹地的淠河、史河等等许多淮河支流。2019年春花烂漫时,我和几位走淮河的访友一起,行进在安徽大别山区时,除了走访了那崇山峻岭中享誉世界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还特别走读了那铺展在了江淮大地,连接着这五大水库且有着排涝和抗旱双重作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淠史杭灌区。

  一路翻山越岭,一路穿桥过河,一路悉心寻访。当年,淠史杭灌区工程的建成,是让全世界无比震惊的。淠史杭灌区是一项跨越河南和安徽多个市县的浩大系统工程。虽然我们的行走只是走马观花并且是有选择的去感受,但“震撼”和“震惊”两个词,那可是一直伴随着我们的行进与走访。

  1958年开工建设的淠史杭灌区,到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这服务于大别山沿线淮河两岸的淠史杭灌区工程,是位于安徽中西部和河南东南部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的总称。这项工程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样也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特大型水利工程。这是一项由5大水库、2.5万公里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余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天撒巨网的灌溉系统。

  有资料显示:“这项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农田上千万亩,更可解除淠、史河下游的洪灾,减轻淮河干流的洪涝灾害,从而让的安徽与河南二省四市十七个县区1200万人民受益,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鱼米之乡,这项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这也是新中国治水历史上的一项奇迹工程。”

  几十年过去了,现今有多少知道这伟大的工程,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开辟与创造的呢?细细查询历史资料,悉心了解当地的百姓,在那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初期社会经济极端困难、物资无比匮乏、技术设备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安徽、河南等地人民是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和肩挑手搬,是以最高日上施工人数达80万人、累计4亿工日的“人民战争”,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这才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及河南东部的一方“人间天河”——淠史杭。

  这里的许多当年的建设者们说:“要说淠史杭灌区建设,那是一页难以述说的历史,但那又是一页不得不说的让许多人永远铭记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中有一个叫曾希圣的人,更是一直让历史记忆着的。”

  曾希圣,1904年出生在湖南兴宁一户书香人家。1920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后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军委谍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长、中共中央军委二局(情报局)局长等职,是很受毛泽东、周恩来赏识的人。反"围剿"和长征之后,他又担任过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山东野战军第7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3


  安徽,一度时期曾是一直戴着“乞丐之乡”帽子的地区。这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自然就成了这“乞丐头子”了。可是,他这个深得毛泽东和周恩来十分器重的一方“诸侯”,他不仅耻于戴着“乞丐头子”这顶不光彩的帽子,他更是必须下决心带领安徽人民扔掉这“乞丐之乡”的破帽子、臭帽子。

  1950年夏天,淮河再次泛滥成灾,两岸4000多万亩农田颗粒无收,1300万灾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是曾希圣把灾情如实地向毛泽东作了报告,毛泽东流着眼泪在报告上作出批示,并当即让周恩来负责抓紧拟定治理淮河的方案。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1月15日,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并亲笔题词。人民领袖一声令下,淮河流域苏鲁豫皖四省迅速掀起了治淮高潮。

  虽然,皖西大别山区,已相继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四座大型水库,均是由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大别山四大水库有效地遏制了下游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江淮地区人民的旱灾之患。

  江淮地区为大别山余脉,境内岗峦起伏,水资源为自然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丰水年份洼地洪涝成灾,枯水年份干旱成片。民谣唱道:“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更有“赤地千里,杯水千钱”和“斗米千钱,人相食”之说。要想不当“乞丐头子”,要想带领江淮人民彻底走出生存困境,最根本的出路就在“水”上。身兼安徽省委书记和治淮委员会副主任的曾希圣,是安徽治淮工程的最高统帅。

  1958年入夏以后,连续70多天没有下大雨,塘坝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死,五百多万亩农田成灾,尚有152万亩不能下种,全区有二百万人投入抗旱。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工程开工典礼在六安县苏埠镇的横排头隆重举行,曾希圣率先挥锹破土开工了。


  4


  浩大的淠史杭水利持久战拉开了,但地区财政拿不出钱,国家也还没给一分钱,所需物资基本上靠群众自筹。有报道说:“工程前期准备一开始,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材22万多棵,圆竹65万公斤,毛竹12万多根,旧钢铁437吨。开山炸石,没有炸药,就发动群众刮墙土熬硝,自制土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建了三个水泥厂。

  木料不足,许多群众把家中盖房子的木头、门板都献出来了,有的甚至把给老人准备的棺材都拆散抬到工地。十一条干渠全面铺开,六十多万民工们挑着粮食和铺盖,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所谓工地,不是荒岗,就是沙滩,头上一片蓝天,四望满目荒凉。没有住房,民工们就披荆斩棘,用芦席和茅草搭起一座座工棚,每个民工一个工日补助0.25—0.5公斤口粮和一毛钱菜金。”

  淠史杭水利大灌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继续推进着。绵延起伏的江淮丘陵上开挖河道,扒开土层便是坚硬的顽石,民工在悬崖峭壁上用钢钎打石头,一溜排几十根钢钎有铁锤打击着,那号子喊得是震天响,一锤一锤打下去,火星四射。那一米多长的钢钎,用不了几天就只剩下几十公分了......

  曾希圣多此到工地视察,当他看到那工地上人拉肩扛,号声震天,数十万民工与大自然进行着殊死较量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场面。曾希圣是感动又振奋。在他亲自过问下,安徽省水利厅在淠史杭第一工期快要结束之际,终于拨下1100万元。这笔资金勉强只够横排头、红石嘴、龙河口三个渠首工程关键部位所必须的投资,但这总算可以保证百年大计的重点建筑物的质量过关了。

  之后不久,曾希圣又调来十几台开山机,省里还批拨了平板车1000辆,胶轮车500辆,汽车一辆。又在淠河流域,合肥、长丰、肥东一市两县派来民工,支援肥西人民开发大潜山干渠和滁河干渠。在史河流域,河南固始县投入大批民工,援助金寨、霍邱两县人民重建红石嘴渠首工程滚水坝。在杭埠河流域,庐江县人民与舒城县人民联合开发舒庐干渠。人们说:这种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大规模团结治水,在淠史杭建设史上,是光彩夺目的一页。如果没有曾希圣的坚定是难以办到的。

  又过不久,国家水利部在会上决定为淠史杭工程投资4500万元,钢材200吨,这是淠史杭工程所争取到的第一笔国家投资,并在国家计委立上了项。淠史杭已显露出的巨大效益和远景规划已为国家和社会各界所认可了。


  5


  一股风暴从远方来。这是一股强烈而带有大量迷眼沙子的风暴,这风暴里正悄悄酝酿着一场特大的共和国悲剧在大地上滚动着。1958年“大跃进”之风刮起后,中国大地上“浮夸风”、“高指标”等“五风”迅猛刮起。有报道称:“1960年的初春,江淮地区开始被浓重的阴影所笼罩,潜伏已久的灾难终于降临。食堂办不下去了,农村家家户户断粮,有的连铁锅都砸掉炼钢了。淠史杭第二期工程正进入关键阶段,工地上的民工因饥饿所迫已不堪重负。在这样的情形下,兼任山东省委书记的曾希圣,断然从山东调来一万个民工,以工代赈,承担一些干渠的土方施工,直到第二期工程基本完成才返回山东。粮荒,在继续加剧;惨象,开始在江淮农村大地上蔓延。一时间,村庄里、工地上死人的事不断在发生、不断在增多......”

  又一年春天到来,中央为了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许多“半拉子工程”被一刀切下来,半途而废。一时间,淠史杭工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里,就引用一下一篇有淠史杭灌区建设一文中的有关描述。

  一次,黄岩省长到六安来,找六安的赵子厚谈话,非常关切地说,老赵呀,形势严峻,不能干了,还是停吧。赵子厚说,修淠史杭,群众作出了巨大牺牲,现在渠道一段通,一段不通,停工多可惜呀。赵子厚的压力很大,曾希圣的压力更大,但是,在坚持施工,不能让工程半途而废这一点上,他们却有着惊人的共识。在六安,杜维佑为赵子厚分担了巨大的压力,根据赵子厚的建议,地委正式研究决定:面上的工程暂时停工,民工全部撤回;重点渠道和重点工程不停。赵子厚专程到合肥向曾希圣汇报了地委的这一决定,曾希圣认为这个办法很好,争取主动,不误工,不浪费,保住了重点工程,淠史杭就不会半途而废。

  不久,曾希圣来六安检查工作,先看六安县淠东的小麦,由于得淠史杭灌溉之利,长势良好,一派丰收景象,再看紧邻的肥西县的农作物,因缺水而相形见绌。曾希圣对杜维佑和赵子厚说,淠史杭不但不能停,还要尽快送水过肥西,一定要把水送到合肥和皖东地区。劳力不足,我给你们调。 于是,6月初,省委从合肥15所大专院校和17家工厂调集师生职工1.27万人,到大潜山干渠参加义务劳动。从六安的青龙堰通到肥西的红旗沟,又延伸到官亭,全长26公里,一个半月小断面通水。8月中旬,省水利电力厅管教一、三支队也奉调到淠史杭工地,承担着“深切岭”和“高填方”等艰难困苦的工程,一直干到1972年,直到各干渠建成通水才相继撤出。

  在这段日子里,每逢星期天,曾希圣总是想法摆脱一般性事务,带上自己的夫人和孩子,到淠史杭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不打招呼,不惊官动府,更不要新闻记者陪同。他的劳动如果以土方计算,或许不能跟任何一个民工相比,但是,淠史杭的工程却注入了他的心血。没有他的心血,很难想象,会不会有今天的淠史杭。


  6


  该来的总是会来的。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许多人批判曾希圣在“大跃进”中积极推行极“左”路线,安徽饿死的人太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批判他1961年起悄悄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制是"单干",是复辟资本主义,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有人提议开除他的党籍,毛主席没作声。最终,曾希圣被摘除了安徽省委书记之职,留在了上海任华东局第二书记。

  曾希圣在上海工作期间,还是念念不忘皖西的淠史杭,不止一次地托人捎话回来:“什么事不干,都要把淠史杭工程干好......”1965年秋,曾希圣被调往成都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曾希圣遭受严酷批斗和迫害。1968年7月15日,一代风云人物曾希圣在北京逝世,1978年,中共中央恢复了他的“革命家”和 “政治家“的名誉。

  “截止1987年,淠史杭灌区全部建成后的总投资为8.17亿元,国家投资4.19亿元,而群众投工投料折款却高达3.98亿元,这后一个数字几乎全部是群众的无偿奉献。”如果同样照此投资数额及其投资比例,今天还能再建这样一个淠史杭吗?老一辈的淠史杭建设者们现今天还在说的一句“没有曾希圣,就没有淠史杭”,应该说是有着很重很重份量的......

  功过是非后人如何评说淠史杭呢?壮丽的史无前例的淠史杭,是干成了的一项世界级的浩大工程。的的确确,在那匪夷所思且又峥峥嵘嵘的岁月里淠史杭没有半途而废,那确实是不幸中的大幸也。在当时,有许多与淠史杭同时上马,因当时废弃而造成民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是再也无法挽回的。淠史杭之所以能够干成了,这是由于曾希圣敢担担子。

  据说,在当地有许多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在那三年极度困难时期坚持兴建淠史杭,皖西人民确确实实作出了无可估量的牺牲,许多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此,曾希圣的确应负一定的责任。但是,当年的曾希圣若是要扔下那半拉子工程不管,上百万民工干了三年的工程要是毁于一旦,那物质、血汗、生命全部付诸东流,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罪过呢?

  面对淠史杭,可以说所有的解说文字都是苍白的,对淠史杭这样一座全国最大的灌区来说,唯有灌区建成后的伟大效益,才是检验它的真正伟大品质和伟大价值的终极标准。

  有人形象比喻:淠史杭灌区内渠道是“藤”,一千多个反调节水库和20多万个塘坝是“瓜”,是硕果。这地跨两省1.3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使那提水灌溉占20%,那得到自流灌溉达80%江淮大地上的人民终于解除了人工灌溉之难之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过去,这个“命脉”完全由老天操纵,有了淠史杭水利工程之后,灌区人民是自己操纵了这水利的“命脉”。

  历经几十年的验证,淠史杭工程规划设计科学,布局合理,是集中群众智慧和力量改造自然的杰作,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截止1995年,灌区累计灌溉面积上亿亩,增产粮食数十亿公斤。灌区内再也没有闹过饥荒,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百业兴旺。1982年,国务院在批复水利电力部报告中特别指出:“淠史杭灌溉工程经过多次干旱考验,证明是效益好的工程。”

  艰苦卓绝——淠史杭!人间天河——淠史杭!“淠史杭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满河面,流去苦难不回头。”一首在灌区内广为流传的民谣,是表达了灌区人民爱淠史杭、赞美淠史杭的真情实感。是啊,谁与历史同行?淠史杭与历史同行,世代的淮河儿女们与你同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