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酷暑,一家人去承德旅游。我提出去在河北和内蒙交界处去看界河,去寻找今天天津人喝的甜水源头。

  那个地方叫乌兰布统,那里是滦河的源头,那里有一个老铁道兵的记忆碎片。

  铁道兵修建过无数著名工程,抚今思昔,滦河源头永远激荡在我心头,美丽的乌兰布统界河,永远在老兵心里定格。

  这里是省际的“界河”。来到塞罕坝,走进乌兰布统大草原,坐着当地的四轮驱动越野车又是泥又是水一路向北狂奔,不久就到了滦河源头,这里因和内蒙交界,又称“界河”。滦河全长877公里,总流域面积达4.46万平方公里,基本都在河北省境内。

  乌兰布统的滦河源头,美丽、温柔的界河在大草原上千回百转地蜿蜒而缓慢的向北流去,并形成众多支流及湖泊,组成水乡泽国般的草原河网地带。这里气候凉爽、湿润,充满梦幻,为理想的避暑之地。

  滦河源头做为夏季旅游的理想之地,是镶嵌在乌兰布统草原上的一颗明珠。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之下,绿草如茵,茫茫无际。苍穹之下,常常此起彼伏地连着雪白的羊群和红棕色的马群以及一片片的白桦林,绿油油的樟子松林,侧耳聆听百灵鸟从平地飞起时,边飞边鸣的哨音,由于飞得太高,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踪。

  80年代初期引滦入津工程就从这里启程,至今已有37年历史了。镜头回放,1983年9月5日上午8时,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这一天,天津人打开自来水龙头,滦河水流进千家万户。老市长李瑞环宣布:“今天,清澈甘甜的滦河水,已经送入到千家万户,天津人民喝咸水、苦水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

  很多人等不及烧开水,便直接对着水龙头喝了一通;街道给每家每户发了一包茶叶,那时候没有矿泉水,没有纯净水,更没有净水器,天津人几十年用咸咸的海河水沏茶,几乎忘了茶叶应有的味道,用滦河水沏茶,天津人觉得清香啊,浸透心脾。1562980386628177.jpg

  人们依然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京、津、冀遭遇严重干旱,海河流域水源奇缺,天津卫九河有八条断流。为天津供水的几个大型水库,水位降到死水位以下。城市用水量每况日下。人民生活用水水质极其恶劣,泡茶,是苦的;熬粥,是咸的。

  天津是相声发源地,老人们说话都带着相声的幽默,民谚讲“天津四大怪”,其中之一就是“自来水能腌咸菜”。这可不是杜撰,不是段子,很多天津老人,都还记得当年住在大杂院,排着队到胡同里的水龙头接水的场景。赶上停水,队伍能排出半里地。

  1981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1982年春天,水电部长钱正英按动电钮,打响了引滦入津工程开工第一炮。

  引滦入津是爱民工程,铁道兵再立新功。滦河源头在距天津几百里外的河北围场县和克什克腾旗交界的乌兰布统大草原上,引滦入津就是把滦河上游、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需治理河道100多公里,开挖64公里的专用水渠,全线隧洞、泵站、管道桥梁等工程项目共有215个,其中包括穿越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的引水隧洞。

  铁道兵部队引滦入津动员誓师大会燃起铁军激情万丈。 我铁道兵第八师和天津驻军198师担负引滦工程最长的引水隧洞,全长9.69公里的景忠山隧洞施工任务。这一区域地质条件极差,“地下水长流,塌方没个头,石如豆腐渣,谁见谁发愁”。

  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只有“小米加步枪”式的人力小斗车,景忠山隧洞这样的石质,按照通常开挖速度一天最多掘进一米,如果两头并进,也需要17年才能挖通。

  我铁道兵部队决定开挖地下万米输水隧洞。铁道兵指战员们经过细致勘察,最终决定“长隧短打”,同时开凿17个通往引水隧洞的支洞,开辟36个工作面同时掘进。官兵们用了1年零4个月就将隧洞打通,创造了当时全国日掘进的最高记录。该项工程曾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金奖。

  三总部首长赶来慰问参战的铁道兵指战员和民工代表,当时部队驻扎在临时搭建起的木板房,每排住一栋,东西各两排房子,住一、二、三排,连部、后勤、军械库,食堂在板房后100米的山上。山上都是直径很粗的栗子树,老百姓没有地种,祖祖辈辈指着这些树生存。老百姓说,清朝时迁西板栗就是贡品,慈禧太后都吃过。在板房北侧过一个小山就是我们部队的作业场地,在这里不分日夜奋战了一年多。

  接着铁道兵又修建了地下输水隧道——万米“水晶宫”。1982年的冬天,又到了一年一度老兵退伍的时候,但工程还没有完,没有一个老兵愿意离开工地。后来部队下了死命令,逼着这些老兵走,有些老兵打好背包,明天就要上车走了,晚上还要下洞干最后一班活。很多老兵最后走的时候,把领章、帽徽摘了,背着背包,顺着河沿,走到洞口的时候,还回头向工地集体敬了军礼。

  1563002433190888.jpg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甜水进天津。在整个引滦工程中,共有22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7名战士就是在打通引水隧洞时牺牲的。他们之中最大的34岁,最小的只有17岁。1982年8月10日晚,1号支洞施工中,一块足有几吨重的巨石突然从洞顶而降,有两个二十来岁的小战士正推着翻斗车从石下经过。当时在一旁的副连长唐宝一个箭步冲上去,猛地推开两名小战士,自己却被压在巨石下,献出了28岁的宝贵生命。

  唐喜良,铁道兵某部的一位副排长,带领11名战士在隧洞里施工。他曾在一次塌方中腿部受伤被送往医院。两个月后,伤还没好,他又回到了工地。当时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他家里来信说,乡亲们给他介绍了对象,领导特意安排他回家定亲。然而就在这时,隧洞里又发生了一次大塌方,一块巨大的石头砸在了唐喜良的头上,他永远倒在了隧洞里,怀揣着一张准备第二天返回家乡的车票。

  1983年初秋,潘家口水库清澈甘甜的滦河水翻山越岭流向了234公里外的天津市,天津人民从此结束了喝咸水、苦水的历史。天津人民吃水不忘引滦入,在海河之畔建起了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引滦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遗产,是铁道兵无私奉献的精神形象。看了滦河源头,想起那岁月如歌,心里激荡着满满的豪情。引滦入津工程的建成,不仅让天津人告别了咸水,也为铁道兵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引滦精神”——为民造福的伟大思想,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风格,勇猛无畏的工作作风。

  乌兰布统的滦河源头,留下一个老铁道兵的记忆碎片。抚今思昔,滦河源头如海纳百川,永远激荡在我的心头,景忠山顶,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美丽的界河,你永远在我心里定格。

     

 1563002482114817.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