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我推荐的这位军人,现在乃至余生都不能站起来给您行军礼了……

  说实话,先前的好多年,过年前,我都没特意问过他:

  “临年了,家中有啥活儿?明儿双休……”

  正是2019年春节前的这一问,不但问湿了他的朋友圈,而且问得我自己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欣慰: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长黎海滨,先后专程到荣军院慰问并到他家里慰问,送上了党和国家对这名“荣军”的关怀和记挂。黎海滨厅长更是有感而发在他写的《还行》一书上提字勉励。  

  于长江,吉林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荣军员。

  我初次听到这个名字,即使不宿命,也特欣赏。先甭说这名字起得响亮与否?只说“鱼”生活在“长江”,将是一种怎样的畅游啊!

  于长江1963年9月出生,高中学历,吉林省辽源市人, 1982年11月入伍原武警吉林总队通化支队宝泉山边防派出所战士。转年4月1日,在执行任务时,为抢救命悬一线的战友,他毫不犹豫地冲向倾斜欲坠的大油罐……战友得救了,于长江被四吨重油罐砸中,颈椎五六七错位,身体的五分之四全部失去了知觉,大小便失禁,可自由活动的只有眼睛和嘴。后鉴定为一级伤残军人。

  从此,年仅20岁,一位青春刚刚绽放的年轻军人,终身与轮椅为伴,住进了荣军院。

  “长江”千回百转流淌在中国版图上。这个本该是人生的“长江”奔腾向前的年纪,却被困在病床、轮椅上。

  一个健康的人突然残废了,失去的不单单是可以随心所欲活动的四肢,重要的是失去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尊……失去的太多太多了。

  还有么?当然有!

  曾几何时什么建功立业?什么成为有用之人?什么……1562412517419129.jpg

  想什么呢!什么是生活不能自理?什么叫出去不被别人揪心的看着?什么……

  (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与于长江合影)

       真的,什么也甭想了——寻死的力气都没有……壮举……在梦里!

  面对如此残酷现实,心灵?他痛恨心灵!心灵是那样的明清,仿佛在嘲笑他的心比天高。1984年9月他转入吉林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生活不想随波逐流,一个活着的信念也要装作挣扎着迎接新一天的挑战!他也曾狂想,“与其说是一种‘天降大任’的悲壮,莫如是冥冥中‘开了一扇窗’。”可是,日子是最最真实的,每天睁开眼睛之前,似成了一种习惯,“反正活着,干嘛不去奔有滋有味呢?自己能不能尝试着因为有我的存在而让他人感到美好呢?毕竟负伤以后他受益了周围人太多太美的好,人家应该应份吗?这是多大的缘啊!在人生最美的年华相遇。不是吗?”诸多想法,成就了自他自我安慰之法,“就把自己醒来的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过!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斤斤计较?”如此更呈现出清晰的人生思路: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条路,一条用心走,叫做梦想;一条用脚走,叫做现实。人生的精彩,莫过于让梦想变成现实,至于能走多远,总在回首昨天时发现自己是那样的坚定和从容。曾细品“每个伟大的人物,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受难,或两者都在受难。”他应该很知足了,只因为他一直被伤残宠着。

  他要学习自己吃饭、写字等等!

  可支配某一关节的命令总是有令不行,直到半年后,他也未离开必须用嘴的帮助才能写出横不平,竖不直,歪歪扭扭的天书!他非常感激那时候信友们的不抛弃,不放弃,耐心破译。

  信是启发,更是写作起点。于长江不是保尔,他艰难成篇,常石沉大海。1985年8月公主岭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我自豪,我曾是个兵》。这一认同非同小可,好像灵光闪动:“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这一定位,令他振奋,他最富裕的就是时间!随着作品的增多,相关他的报道也接踵而至,如果没有那些报道,就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注。他正是认识到广泛的社会渠道关注的力量,才反复磨炼、努力提升自己成为各类刊物、报纸中文字抒发的传播者。1987年第四期的《青年月刊》题目:温馨世界里的童话,作者杨德俊;1988年11月20日吉林日报,题目《轮椅上的奋斗》都报道了他的事迹,引起反响。接下来陆续有诗歌、散文、小小说、杂文等作品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多篇获奖。

   这期间,于长江通过写信认识许多朋友,也帮助了许多痛苦、迷茫中的人重新获得安慰和希望。于长江1992年应邀参加了吉林电视台庆祝武警吉林省总队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

  文章为媒令他收获了爱情。有人说 :“不要相信真爱能改变一个人,要知道爱情能改变的只有细枝末节的地方,真正原则性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这话对于长江似量身定制。他与丑丽霞是1990年8月结婚,的确,丑丽霞比不得当年杨绛为钱钟书著《围城》甘做灶下婢……但是,丑丽霞能全权保障一级伤残者去实现哪怕正常人都望而却步的梦想,恰恰就是改变了这些“细枝末节”,才让于长江感叹:“没有丑丽霞,我的今天可能又是另外一样。我能灿烂都是她在浇灌。”他们的女儿1995年5月出生,从小到大她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爸爸而产生自卑,反而阳光灿烂,工作上进,女儿真的很崇拜“这样”的爸爸。如今一家人其乐融融,恩恩爱爱……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于长江自行设计了上下床“吊车”,解除了妻子多年来每天早晚“抱怀”之累。这些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他的作品里。

1562402068911714.jpg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长黎海滨题词)

     当然,作为一个“作家”,历经改革狂潮,决不是一些人溜出口的“作品的曲折根本没现实的玄妙!作家失业了。”于长江则不然,他始终坚守着心灵的呼唤,必须肩负起这样的使命。

  互联网时代,对于他这样的人更是多了一个舞台,电脑上写东西更是得心应手,许多论坛、博客、文学网站都是他的阵地。曾经一篇文章《给点阳光,我让生命灿烂》给上万人以鼓励和安慰,好评纷纷;不知不觉他就干上了心理咨询师的活儿,挽救了几个欲轻生的网友,给上万人予以安慰和鼓励。他们一句发自肺腑的感谢,足以证明于长江存在的价值,是那么的真实、坦然、奋起……

  2010年腾讯网记录普通《中国人的一天》活动,他参与了,用数码相机拍下最熟悉的左邻右舍《朋友一生一起走》,这是第一次由腾讯发布的记录普通伤残军人平凡生活的组图。作品发布以后迅速共鸣共振,几万人点击评论,满满都是正能量。对外界了解普通伤残军人这一特殊群体打开了一扇门——。三十多年来于长江共撰写诗文六百余篇。这不是每一个不幸走近轮椅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2016年于长江与妻子前往大连照看刚实习的女儿。偶遇两位南方来的耄耋老人,他们被于长江的人格感动了!于是无偿帮助于长江出版了博客文集《还行》。素未谋面的光耀先生在序中写到:“我非知名人士,哪能为此书写序!但当我读了这本用心和爱写成的书稿,却不禁热血沸腾,老泪横流……因为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可使我们每个人受到启迪,获得鼓励。”此书印量有限,仅以小范围,馈赠流通,但反响强烈,也算了了这位一级伤残军人多年的夙愿。

  2019年初春,于长江终于实现了“千里走单骑”出行计划,他们夫妻先后到福建、厦门、云南等地看望当年通信认识的朋友,也感悟了大好河山的自然风光,聆听神州大地国运昌盛之心声。

  正如于长江所说:“每个生命体都应该把自己的人性的光辉留给你的周围,留在你走过的路上,让人们知道,曾经有一个乐观积极又多愁善感的人来过这世界。或许这才是对自己已经赚了许多年的生命最好的交待!”

1562402191865326.jpg

  其实,我推荐长江的理由很简单。我们1993年冬季提高作品相识,我当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一O七部队的超期服役战士,我们同城,我是看着她的女儿长大;他也看着我的女儿成长,如今我女儿也成为中国武警中一员,她心里一直装着轮椅上的于伯伯。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我们都喜欢转转早市、公园、广场……是的,在某种程度上,他身体条件离群了,却更需要心灵深处合群。

        (于长江作品集)

  在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活动前,院领导还语重心长地鼓励他:“你要讲,代表你们荣军讲,咱是人民子弟兵。不论哪朝哪代永远都需要向你们这样的人,以实际行动证明为人正直、善良,真挚,友爱,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你完全用自己的生命、身体健康的代价践行了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质。受伤后,你顽强的活了下来,我们当代中国正需要这种正能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相信你,能行!”

  在一定程度上于长江算不上作家,但我所理解的作家,当然包括网络作家,不在高产,也不在于名气有多大,而在心灵历练和对人性理解。我为荣军医院、伤残军人战线、军旅、军魂能有于长江这样的“作家”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值此,祝愿他和家人及战友们身体健康,友情长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