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子碾出来就是软黄米,北方人很喜欢吃。除了日常食用,节日庆典必然少不了。比如炸油糕,就是用黍子碾的面做的。

  黍子在很远很远的过去就开始栽培,考古资料表明,黍子在史前时代就是黄河流域居民的主食。甲骨文就记载有黍,而且殷商人好酒,就是用黍酿造。到了唐宋时代都是国人的主食。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就把“黍穄”列为谷类的首章,也说明黍子仍是最重要的谷类。圣人孔子吃饭时是先吃“黍”的,以表示黍为五谷之先。

  黍子在《诗经》中提到十七次,但成语中只有二处,范张鸡黍、黍离麦秀。

  黍离麦秀在“麦子——黍离麦秀”中已经提到,故不赘述,只提“范张鸡黍”,这是个值得讲的故事。

  先说“鸡黍”,应该是出自《论语·微子》篇:“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大意,孔子的学生子路找不到自己的老师,遇到一个老人,就问:“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劳作,五谷分不清,哪个是夫子?”老人留子路住他家,杀了鸡,煮了黍子饭给子路吃,还叫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他见面。子路找到自己的老师把发生的事情讲给老师听,孔子说:“是个高人隐士呀”

  范张的故事出自《后汉书·范式传》:“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汜。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醖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大意是,一位叫范式的人,年轻的时候在京城上大学,和一位叫张劭的是好朋友。两人一起请假回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就回京城,我会顺路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约定了日期。眼看日期将之,张劭把此事告诉母亲,请母亲设宴款待。张母说:都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事情,你怎么就这么信他呢?”张劭回答:“范式是个讲信用的人,一定会信守诺言的。”张母说:“果然如此的话,我就为你们温酒。”到了约定日期,范式真来了,二人“把酒话桑麻”,“尽欢而别”。

  后来张劭病重,遗憾自己再也见不到“死友”(可以托生死的朋友),张劭死,托梦给范式,范式请假奔丧,在灵柩就要入葬的时候赶到。张母远远就知道,那是范式来了。参加葬礼的人无不为这样的情谊感动流涕。

  故事当然很感人,特别是需要重建诚信社会的今日,读来尤为不同。

  只是我把孔子、子路、老丈、范式、张劭都请出来了,也把“鸡黍”来源讲了,最终也没看出“范张”和“鸡黍”的关系。

  没关系,知道朋友间的信义与深情就好,只要人世间有“范张鸡黍”般的情谊,这人世就可以生活,不需要远方。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