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太熟悉麦子了,想起麦子那是“风吹麦浪”,“麦浪滚滚”,是想起“丰收喜悦”的感觉。

麦子很早就在中国种植,至少甲骨文中就有“麦”字。

《诗经》时代麦子早已是北方人的主食,所以其中九次提到。选几首特别的感受一下那时“麦”的不同。

《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大意是:我行进在田野,麦苗生长很茂密。想去大国去陈诉,谁可以依靠谁又可以主持公道?许国的那些大夫大臣们,你们别对我斥责怨恨。你们思虑百次,不如我亲自奔走。

许穆夫人的故国(卫国)被蛮人所灭,已经嫁到许国的卫国女子冲破重重阻碍奔赴(所谓《载驰》是也)故国,寻求其舅家齐国的帮助,最终卫国在其兄长卫文公“同心戮力”下得以复国,许穆夫人功在其中,主要是她的精神实可万古流芳,和麦苗关系不大。顶大生出这样的感慨,麦苗这样茂盛,可我的故国却变成了瓦砾,如果不能复国,来年的麦苗还能如我眼见的这样茂盛吗?

《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这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的一首诗,不必解释。只是因着统治者无视民生,总是让人心怀激愤,即使数千年前,仍让人意难平。

《王风·丘中有麻》不一样,是首情诗:“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大意是:山丘长着麦苗,那位公子在村中。那位公子在村中啊,请他过来吃麦饭。

那麦子地就是有情人欢会的地方,阳光、纯朴、春意盎然,那样的麦子你不向往都身不由己。

成语“黍离麦秀”的后二字“麦秀”出自商朝的箕子。商朝灭亡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去朝见周王,看到自己故国的废墟,非常悲伤,作诗一首,诗很婉转,就是《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大意是:麦子都出秀了,黍子绿油油。那狡猾的童子啊,与我不相好。

从中并不容易看出箕子的悲哀,但《诗经·王风·黍离》中就很明确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大意是:黍子长了一片片,谷子新叶绿油油。我缓慢走在小路上,内心惶恐不安,理解我的,知道我心中的烦忧,不理解我的,以为我有什么贪求。苍天啊,这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何其相似乃尔,说的是西周灭亡后,一位周大夫路过旧日都城,看到昔日宫殿不在,只见禾黍满地,不仅伤怀,于是作《黍离》。和《麦秀歌》如出一辙。合起来就是“黍离麦秀”,是哀伤亡国之辞。   

这样的麦实在让人悲伤,那“麦”承担的历史何其沉重啊,更喜欢的还是“丘中有麦”。

关于“麦”的成语还有一句“针尖对麦芒”这样小而尖锐,不关国事的烟火人家气息。不用解释。

没想到“麦”会在尖锐对立中结束。那麦浪滚滚呢?那风吹麦浪呢?不远,我去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