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到红石小屋的时候,心里依然是抑制不住的喜悦:小石屋,我来了。
红石小屋建设年代不详,然而位置极好,背后是一个板栗园,满山果树,萦绕着无边的绿色;面前是一块庄稼地,一些玉米,大豆正在可劲的生长;一条平坦的水泥路从公路边蔓延开来,向上直通到红石小屋的下面。红石小屋前面也可以说下面是两排房子,最下面一排是新起的几间宽大的新屋,一个整洁的小院,收拾得十分得体;往上一排也是几间红石小屋。所以,站在红石小屋的院子里,可以俯瞰前面两排房屋,可以说它占尽了地理优势。
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里写到“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那么这座红石小屋又像什么呢?我觉得如果环绕的大山是一座巨大的鸽巢,那么小屋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远远地冲着五指山,展翅欲飞,即将飞到对面的山上去。
红石小屋没有院墙,它敞开怀抱,随时准备迎接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客人。一条碎石小径从院子东南角延伸到小屋门口,小屋的门还是那种老式的厚厚的木板门,推开的时候,门轴稍微有点沉,吱呀作响。
靠南边是一道沟,沿沟边一溜花草树木,是天然的围墙。靠院门左边,有一棵较小的山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明年或许就可以结山楂了;往里便有一棵巨大的橡子树,繁茂葱茏,高不见顶,一人高的枝杈被砍去,留下一截树杈,跟旁边栽上的木桩一起,架起了一个秋千架;橡树下一个红石小方桌,闲暇时可以坐在树荫下,面对南山乘凉、聊天;右边是一棵小小的核桃树,也是绿意盈盈,怕是长得不稳,用一根竹杆作为支撑;核桃树底下是一丛萱草,开着黄色的小花儿;再往西是一丛一人高的蔷薇花架,几枝竹竿捆扎在一起,将蔓延的蔷薇花架起来,干枯的粉红色蔷薇花布满了枝头,告诉人们,它曾经灿烂的开放过。
小屋的东边墙角下有一丛月季花,枝叶离披,满院生香。西边是一溜低低的围墙,三个废弃不用的大水缸一字排开,北墙角处用水泥板搭了一个简易棚子,堆放了少量杂物。墙外是几棵洋槐树,花期已过,槐荚已渐渐长成。
三间的红石小屋坐北朝南,小屋之内,清静雅致,一看就是品味非凡之人的大手笔。小屋正中放了一个三人沙发,沙发旁边有两把椅子,上方悬挂一幅名人字画,上书“海天清月”四个大字,这是从红石小屋四姐妹的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来,典雅贴切,为小屋增加了浓浓的文化味儿。左侧一挂草编帘子,一串串垂挂下来,颇有一些古朴之意,顺带也隔开了另一块活动区:地上四个蒲团,一张矮桌,可以坐下闲聊,也可以品味茗茶,平添了几分禅意。
靠南窗一张书桌,可以在这里码字写文,读书作画,确实极佳,是理想的去处。靠西墙一溜组合柜,杯盘茶碗,一应生活用具摆在其间,如果想做短时间住宿,即可生火做饭,便捷之极。小屋东边靠北墙是一个放被褥的立柜,紧挨着柜子的是一张床,铺着粗布的床单,富有生活气息,温馨静谧。
站在院子里,极目远眺,五指山清晰可见,远山含黛,层层叠翠起伏绕;近树有情,浓浓树荫凉意生。如荷一看到那架秋千,便忍不住叫起来,我要荡秋千。由于秋千是搭建在土沿边,下面是一个小土沟,所以便不敢使劲荡,只是慢慢悠悠,让它自然摆动而已。尽管如此,荡秋千的人也十分快乐,拍照的人也非常开心。三个人玩得非常尽兴,欢笑声一直不断。记得李清照曾填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的词,在古代荡秋千几乎是女性的专利品,怪不得古人又把荡秋千叫做“释闺闷”。能与三五知己,选择一处山中净地,面对青山绿水,或静立默观,或开怀大笑,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唯有内心一片纯净,正是我向往的生活。
最喜的是,坐在红石小屋内,从窗子间就可看到院内院外的风景,远可观南山苍翠欲滴,满山绿色盈目,蓝天澄澈,如水洗过一般,几朵团云,懒懒地在空中漂浮;近可见院内花草树木,繁茂葳蕤,绿意盎然,葱茏可人,心内生喜。
午饭后,我们三人并排躺在床上,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听窗外风吹叶动的声音,偶尔传来山喜鹊“喳喳喳”的叫声,欢快悦耳,十分静谧,十分惬意。聊着聊着,听到了谁微微的鼾声,于是停了谈话,渐渐睡去。
一觉醒来,已经三点半了,来到屋外,随时间推移,小屋面对的风景便有了不一样的美:对面绿油油的青山,蔚蓝的天幕上,一两团白色的云悠然地飘在空中,感觉天高地迥,蔚为壮观,真是无以伦比的美景啊。然而我们还得回城,于是依依不舍地离开那间红石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