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年逾古稀的大表哥罗瑶琪发来微信,说在赤壁农行工作的表哥叶立清,作为精准扶贫的先进典型,上了5月16日的《咸宁日报》。打开瑶琪表哥发过来的图片,只见当天二版头条的引题“一桶酒、一尾虾、一支股、一盏灯”下,是醒目的《赤壁扶贫干部叶立清的“脱贫四宝”》标题。

        看完报道,想到第二部散文集《魂系家山》正在印刷厂排版,我立即与叶立清联系,请他将这几年扶贫的工作总结与体会发给过来,串成一篇散文收进书中。

        认识叶立清,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蒲圻一中(现赤壁一中)复读时的同学毕业分配到农行,邀我去他们单位玩时,特意带我结识了发表了不少新闻作品的叶立清。那时的他,风华正茂,才气横溢的时候,新闻报道、摄影作品屡见报端,是有名的“才子”。我从他送给我的作品集《农银文脉》(2013年12月出版)中发现,最早将他的文字变成铅字的时间与媒体,是1984年7月17日的《咸宁报》(现《咸宁日报》)。

        2015年春节回赤壁,我到瑶琪表哥家拜年时,他说有位在赤壁农行工作的老表马上也要过来。一见面,方知叶立清与我们是亲戚。当时,我是江山文学网新雀之巢社团兼职编辑,恰好网站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活动,他就把他写的《我的英烈外公王培元》推荐给我。因他没有江山文学网的ID,要求我润色后共同署名发表。这时,我才知道,他家与瑶琪表哥家及我家,不仅是亲戚,还是世交。他的外公王培元,是蒲圻县石坑渡党支部常务委员兼随阳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与我担任鄂南土地革命委员会蒲圻分会主任的二爷爷唐崇礼一起,在随阳山区发动群众闹革命,准备随时参加“鄂南秋收暴动”的洪流。起义失败后,王培元和唐崇礼化装成商人,悄悄乘火车抵达武汉,利用“黄鹄书店”作掩护,继续进行党的秘密活动。后唐崇礼回北京完成学业,王培元在党的地下组织安排下东渡日本留学,两人此次天各一方。1939年10月12日,被上海报业公会授予“忠贞报人”称号之一的王培元在天津被叛徒出卖,惨遭日寇杀害。1990年,唐崇礼在日本千叶县病故。

        此后几年春节回赤壁,瑶琪表哥打电话给叶立清,他回答说自2016年初受组织委派,作为赤壁农行精准扶贫工作队员到赤壁市赤壁镇石头口村,每年都与当地农民在一起过年,请瑶琪表哥与我谅解。

        石头口村地处三国古战场赤壁风景区周围,是赤壁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由原石头口村、原同心村合并为一个村,是回汉两族群众和睦共处的一个村,也是旅游产业专业村。我多次来过这里,还写过散文《三国赤壁古战场记忆》。

        透过报纸与叶立清总结材料的字体行间,我仿佛看到他与队友及村两委负责人,带着贫困户花名册,脚踩石头口村的泥泞小路、穿越偏僻山林、乘坐三轮摩托、下到农田、进入基地、到农户家吃串饭。他们在贫困户比较集中的地方,采取白天上门访,夜开屋场会、湾子会宣讲扶贫政策,发放政策清单,开展“七个一批”帮扶措施讲解和技术讲座,以通俗易懂的系列活动,引导少数贫困户克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阐明自身长远发展的道理。通过他们精准识别,发现全村进入国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65户255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42户44人;缺土地、缺技术18户51人。

        看到贫困户在“两不愁三保障”的起跑线上挣扎,叶立清深感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同时,他意识到,扶贫不是简单地给贫困户送点柴米油盐等慰问物资,也不是靠发钱渡过暂时的困难,必须依靠勤劳肯干自力更生的贫困户起模范带头作用,现身说法,早日摘掉贫穷的帽子。于是,在近4年的时间内,他与队友和村两委负责人及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就业创业、生态补偿、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危房改造、兜底保障等“八个一批”方面的努力,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让全村贫困家庭经济收入全部越过整体贫困线。他们摸索出的脱贫五宝、民族团结、扶智脱贫、消费扶贫做法,激发了贫困户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脱贫五宝

        报道中有“脱贫四宝”,加上他材料里的“一担粮”,我将其总结为“脱贫五宝”。

        一桶酒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叶立清与队友和村两委负责人了解到贫困户王照仁是残智,每年治疗费2万余元,全家7口人仅靠10亩水田和残疾补贴及低保维持日常生活。2017年下半年,他每年偶尔只身外去打工维持家计的大儿子,想利用外出务工学到的酿米酒技术,返乡回家自办酿米酒作坊脱贫,却缺乏启动资金。得知这一情况,他们四次到王照仁家,帮助落实了3万的贴息贷款。资金到位后,建起了酿酒房,购置了锅炉,酒桶,大米等设施和原材料。三月后,酿造出了第一批300斤放心米酒,在周边销售一空。

        一尾虾

        稻虾种养,是当地的特色朝阳产业,许多贫困户都想试试,但受技术、资金和土地流转等因素制约,一直发展不起来。2016年,叶立清与队友和村两委负责人筛选出二至三户贫困户整田围叉稻虾种养,打造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新样板。

        石头口村9组村民魏想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4人,妻子患尿毒症,长年靠药维持,每周要到40公里外的市医院透析治疗2次,一年医疗费10万余元。为确保稻虾养殖成功,他们请来技术员为魏想新量身定做稻虾养殖方案:一是与魏想新一起上门与周围村民签订置换流转闲散耕地近80亩修建虾池;二是加大技术支持,从改造农田、虾池消毒、虾苗选购、成虾销售等环节方面进行技术指导。通过近两年的养殖,魏想新家终于2017年获得丰收,养虾收入加上医疗救助,解决了医疗费的支出,还添置了机耕船等辅助设备。2017年底,通过主管部门扶贫成效考核,一举脱贫摘帽。

        58岁的杨唐文,两个儿子都患有先天性聋哑智障,2014年进入贫困户行列。在叶立清与队友和村两委负责人的帮助下,杨唐文夫妻不等不靠,带着儿子勤扒苦做,发展稻虾套养种殖30亩,流转耕地20亩,三年后养虾与稻谷收入可佳,购置了二手闲置旋耕机,收割机等农机具,每年夏秋两季农忙时为周边农户整耕稻田,收割稻谷服务方式,收入递增超出脱贫底线。2018年底,实现了进入精神脱贫奔小康行列,为一、二类脱贫户自身发展作出了样板。

        一花引来万花开。受魏想新、杨唐文等脱贫户的影响,2018年底,石头口村19户脱贫户拟发展238亩稻虾养殖。

        一支股

        在走访中,叶立清与队友和村两委负责人发现一部分不懂经营或没有致富门路的村民,扶贫贷款用完之后,又开始返贫。为此,他们选择了13户贫困户,为每户申报办理10万元无担保、无抵押、无利息扶贫贷款,将每户10万元贷款入股集中使用,入股创丰与俊杰两家资质好、前景广、环保优的高端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每户按4800元的保底收益给贫困户分红。既解决了合作社资金需求,也降底了贷款风降率,又帮助贫困户增加了收入。2018年9月底,石头口村贫困户蔡大长在创丰种殖专业合作社稻虾养殖基地分红会上高兴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贫困户家庭也能成为股东,每季按时享受分红收入。”

        一盏灯

        石头口村有回民118户735人,居住分散在10.8平方公里内。村民晚上出行办事,都要带着一闪一闪的手电筒行走在一条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针对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状况,叶立清回到农行赤壁支行后,接照程序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申请扶持专项资金解决资金短板问题。累计投资15万余元,安装了33盏太阳能照明路灯,整修了1200米多年失修导致泥垢淤堵沟渠,平整宽阔的水泥硬化路替代了昔日的泥巴路,给当地贫困群众出行提供了交通便利。

        一担粮

        石头口村65户贫困户,大多为老弱病残。耕田一年比一年瘦,产量一年比一年低,费用一年比一年高,稻米口感一年比一年差。根据这一情况,叶立清与队友和村两委负责人在贫困户中采取选择“能人”流转承租的方式,统一经营抛荒的“瘦田”,走产业规模之路的集约化经营。

        11组贫困户孙春山,全家5口人仅2个劳力,前妻患病多年后不幸离世,欠下一大堆债务和2个幼小孩子及长期患慢性病的母亲,一家人挤在低矮的三间土坯房。他是种田的好手,却只能日复一日地在自家不足20亩的土地上辛勤耕作,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此,他们多次上门与孙春山交谈,鼓励他走流转抛荒耕地发展稻虾种养的模式脱贫,为他贷款3万元与李志华等5户贫困户签订了15年每年每亩300元的租凭合同,流转耕地40亩发展稻虾种养。

         合同签订后,孙青春山一心扑在60亩耕地上。耕地翻作、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等环节,都是他一人掌控操作。收获季节,他以高出行情的价格请贫困户帮忙抢割抢收,腾出土地养虾增收。

        3年后,孙春山家每年平均稻谷产量4万多斤,龙虾收入达到5位数水平,加上政府的产业奖补、医疗救助、教育扶持等方面获得的奖励,于2017年还清了贷款,摘下了贫困户帽子,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脱贫路上“引路人”。

        “没有白吃的苦和白受的累,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说到自己脱贫致富的经历,孙春山感慨不已。

        二、民族团结

        石头口村同心湾庄,是赤壁镇唯一仅有的回民聚居地,共有回民118户753人,占全镇少数民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贫困户7户32人。为做好少数民族与汉族贫困户共扶持、共发展、共脱贫的民族融合繁荣之路,叶立清与队友和村两委负责人决定选聘在回汉两族村民中有一声望的回族代表魏尚春村民,为村级扶贫专干,负责日常协调工作。“每次魏专干和工作队的干部到我这里帮助解决帮扶中的实际问题,一根烟、一口酒都没动过,这样的好干部我佩服”, 2014年建档立卡的回族贫困户王光勤称赞道。他是9组村民,全家4口人因缺技术和资金,靠14亩耕地糊口度日。叶立清他们3上王光勤家,指派一名村干部与他结对帮扶,建议他从14亩耕地中拿出10亩稻田进行转型调整,改为稻虾种养。经3年的摸索,王光勤全家2018年加上国家产业补贴和务工收入,人均收入达到11200元,比2013年净增8千元,全家住上了200平米小楼房,用上了清洁能源燃气灶和自来水,实现整体脱贫。在王光勤的影响下,其它6户回、汉贫困户手拉手进入了脱贫致富行列。2019年春节前夕的迎春座谈会上,贫困户对农行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赞叹不已。

        三、扶智脱贫

        扶智,是脱贫的希望。叶立清与队友和村两委负责人认识到,贫困的根源在于知识的清贫。按照教育扶贫的工作要求,他们对全村适学孩童进行摸底调查,通过上门走访、核对劝导、政策奖补、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助力教育扶贫。目前,全村在籍在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读书有33户44人,比建档前增加5人,其中学前班10人、小学15人、中学10人、高中及中职6人、大专3人,有44人获得2018年度国家教育扶贫奖补专项资金四万三千余元。

        村民胡兴龙是一类贫困户,每年治疗的医疗费数万元,家中8人靠两个儿子跑运输为生。2003年,两个儿子在运输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同时离世,两个儿媳改嫁。上有相依为命的年迈双亲,下有刚为人父的小儿子不满1岁的儿子,家庭生活艰难。了解这一情况后,他们对照扶贫政策,认真梳理符合胡兴龙家的惠农政策,向他宣讲医疗救助等相关内容和申报流程,解决看病难问题。2018年,胡兴龙家获医疗救助47600元,免交医保660元,兜底保障12800元,孤儿补助7200元。2018年中考结束后,懂事的孙子看到家里贫寒,想外出打工挣钱。获悉消息后,他们及时上门,鼓励他放下心理包袱,用知识改变命运,并根据中考成绩情况,推荐到赤壁机电信息技术学校学习,及时申报落实教育帮扶资金1650元。

        四、消费扶贫

        消费扶贫,是赤壁农行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尝试的一种新模式。农行先将贫困户生产的绿色农副产品引荐销售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相关行业小微企业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承担交易额的运费和税费,再组织干部员工以现金形式进行爱心回购,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农副产品无销路、内部员工等消费者无放心绿色产品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19年6月3日,是赤壁市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赤壁农行在石头口村党员活动广场上,举行助力扶贫爱心团购活动。当地贫困户及合作社社员单位共计26户,在现场摆台销售农产品。农行员工共回购土鸡蛋15360枚、菜将油2260斤、长江凤尾鱼490斤。当地十分知名的“张茂盛榨油坊”店主张建华,每年收购菜籽15万斤,生产食用油8万余斤,占当地市场销售份额的三分之一。爱心购活动,为他节省了串门收购菜籽的时间,当日销售突破2000斤。

        近4年的扶贫,换了来了石头口村的整体脱贫。村里的产业项目、民生建设、文化设施等惠民亮点,正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频现。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为村民出行带来了方便;小型文化休闲广场的舞姿,农家书屋的读书声,村民议“政”的讨论声,充满了正能量;见义勇为先进人物,穷出不尽。即将竣工验收的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整洁的村庄,硬化的村组小道,厕所革命,让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翻开扶贫工作日志和厚厚的影像资料,看到那一串串跳动数据的变化与扶贫前后的对比,与《中国城乡金融报》《农村新报》《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叶立清的心中激动无比。他欣慰地说:“脱贫攻坚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当前制定的一项重大基本国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具体规划。村民脱贫,是地方政府、农行和贫困户对我工作的肯定,也说明我在扶贫路上的汗水没有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