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三十年多前,我和哥哥常常在父亲的带领下,跟他一起去耪麦茬。父亲拿了一把新锄头,我和哥哥则各用一把磨损得比较光滑的、变得较小的锄头,看起来更轻便,拿起来也更省力些,跟在父亲身后,一点点地锄下去。

华北平原一带种庄稼,一般是两年三熟,农谚说“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小麦收割前,需要提前在田垄里点种玉米、大豆或者谷子,也有种高粱、棉花或红薯的。农村生产责任制以后,人们以种植玉米居多,玉米好管理,产量也高。

那时候还没有使用旋耕机,一切还都需要用手工去完成,繁重的劳动日复一日。夏至前后,地里的小麦收完后,间种在麦垄里的玉米苗、大豆苗、谷子苗已经开始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远远望去,纤细的庄稼苗郁郁葱葱,远远地伸展开去,像一条条碧绿的丝线,牵扯着大地的情思,生机盎然。

谚语说:“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这话一点不假,点种的玉米、谷子、大豆,透出芽,浇过水后,就开始了可劲儿地生长。走在田间,看着人家地里的玉米苗密密麻麻地长起来时,总是不由得用满是艳羡的语气夸赞主人勤快,是侍弄庄稼的好手。而主人则会连连摆手,说道:“还是你们的庄稼更水灵。”这话也有讲究,俗话说:“孩子是自家的好,庄稼是别人家的好”,我的乡人多么淳朴实在啊。

要想侍弄好庄稼,必须得勤快,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勤地不懒”。是啊,当麦地里点种的玉米苗长到十厘米左右的时候,需要及时到玉米地里,用锄头把麦茬耪掉,同时锄去杂草,给田地松土,以利于玉米苗的生长。

耪麦茬是一项比较累人的农活。一般是浇完第一遍水后,等上一两天,地里稍微干爽了些,正是锄地耪麦茬的好时机。

豫剧《朝阳沟》里有一段栓保教银环锄地的情节,唱词写的非常好:“你前腿弓,你后腿蹬,心不要慌来手不要猛”,把锄地的要领形象逼真得描摹出来。另外锄地时心情一定要平稳,手要准,不然麦茬没有耪掉,倒把庄稼苗给锄掉了。

耪麦茬的时候,天气渐渐热起来,即便是在后晌到地里去,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热气不断地蒸腾起来。有风吹来,也是热浪翻涌,蝉儿在枝头高声嘶鸣着,忽高忽低的声音,响彻耳鼓。各家各户的劳力,都已经三三两两地来到田里干活,虽然地里新浇过水,但是麦茬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被锄掉的,刚锄一会儿,汗珠就从额头顺着脸颊滚落下来,顷刻之间,人已经汗流浃背了。唐代诗人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就是这一情景的真实写照。

真想停下来歇息片刻,而父亲却并不停歇,不慌不忙默默地锄着地,我开始变得急躁起来,一不小心锄掉一棵玉米苗。我急忙问父亲:“爹,这棵苗倒了,还能长吗?”父亲看了一眼,说:“没有根,活不了了。”我很难过,为那棵被我锄掉的玉米苗伤心。父亲说:“耪麦茬要认真,你手里握着庄稼苗的命呢。”

我默然了,我是农民,庄稼苗的命运在我的手里,我的一次任性,损失的就是一棵玉米。所以我得认真负责,做好我应该做的事情。于是我忍着暑热,继续耪麦茬,不再浮躁,不再任性,直到把这块地锄完。

父亲故去已经十年,这期间我并没有为父亲写下一些什么,可是父亲勤劳踏实的品质,时时影响着我;父亲质朴无华的话语,常常响在我的耳边,让我自省,教我如何为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