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艰难跋涉 挺进东北

      延安岁月,抗大摇篮,使他历练了 坦荡的胸怀,高尚的人格,谦虚的做派,朴素严谨的作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听到这一消息,父亲喜出望外,他整夜未睡和战友们围坐篝火前纵情狂欢!同年8月23日,奉上级命令,父亲被编入200多人的干部大队。这支精干的队伍离开生活战斗八年的延安,为履行新的使命,打着背包挎着抢,一路行军,突破敌人层层封锁线,北经绥德,东渡黄河,穿晋中平原,躲过阎锡山和国民党飞机的堵截轰炸,日夜兼程,到达山西左权县的八路军总部。八路军的上党战役刚取得全面胜利,听这消息,父亲十分兴奋。可同时,向山东挺进的队伍又接到中央命令:立即改变方向,奔赴东北!党中央在命令中强调: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经休整,干部大队继续向黑土地挺进!父亲北下太行有横跨冀中平原,终于在1945年11月初经锦州到达了沈阳。

      历时2个多月的征程结束了。在沈阳,父亲听取彭真(时任东北局书记)的对东北形势任务的分析。彭指出:旅大(大连)是东北战略要地,为稳固控制大连,要开展新斗争,需一批有文化、忠诚可靠的干部进驻。东北局社会部长汪金祥找父亲谈话并派他去大连市委社会部工作,临危受命的父亲随部11月17日开赴大连。从此,开始了他军警战线的生涯。

 

   (四)解放大连 功勋卓著

       父亲被派往大连时,正值抗战结束的初期,形势极其复杂。由于特殊历史背景,我党还没取得政权,内战在即,国民党大肆组织武装力量并叫嚣与共产党争夺天下。市面每天都闻枪声。父亲在回忆中写到:“那是12月2日的清晨,正下着雪,我和一战友走在今西岗区九三街的一带,突被一伙匪徒拦截,和我随行的一位不见了,我便拔抢还击敌人。可还是被匪特的子弹命中!我捂着流血的胸口,边和匪特周旋边拐进了附近的民宅。从民宅出来时见一位苏联军人赶着马车(拉着一车草),于是急中生智,我用俄语(在延安学过俄语)喊着:“同志我是民警啊!被特务打伤了!”我一面喊一面捂着伤口,此时,那苏军军官看明白了,赶紧叫我上马车,并送我到了公安局”,此时,父亲的棉衣裤都被鲜血浸透,命悬一线啊!

      父亲受伤消息传出,韩光(1945年第一任大连市委书记)和赵东斌(1945年第一任公安局长)十分关注,立刻让父亲脱下棉衣,换上地方服装,让警卫员化装成父亲的表弟,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把父亲送到大连铁路医院(铁路医院当时条件较好)。经日本医生紧急手术,父亲的命终于保住了!那个医生说,枪伤有两处,一枪打在肩,另一枪是致命的,穿透右肺,贯穿伤要不及时手术就没命了!仗着父亲年轻,不到三十岁。但由于大连铁路医院日本人多,为安全起见,父亲病情刚稳定就转到了其他医院。

      12月22日,出院后的父亲顾不得休息又回到公安局,边治疗边工作。不久,于会川同志(当时任社会部长)便让父亲起草了一份《向东北局社会部的工作报告》。父亲在报告里,把军警进驻大连后破获的14起案件向上级做了汇报。这既是东北干部的成绩也是下一步战斗的请示。

       1985年大连解放40年,家里曾来不少记者,电视台的高满堂也采访了父亲。而后写出七集电视剧《功勋》,父亲是历史顾问。1987年10月,当电视热播时,父亲看了说,尽管某些情节不是本人的原型,为艺术所需可以理解!但军警被特务打伤,急中生智脱险的故事还真实再现了历史。

      父亲在他《决定性的战斗》一文中写到:“为彻底清剿潜伏在大连地区的国民党敌特势力,1946年1月,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打响了!在上级精心指挥和周密部署下,我和公安干警一起,夜以继日的作战,在国民党反动派接受城市的叫嚣下,治安情况越来越坏,暗杀,爆炸、传单小报满天飞。1946年除夕的夜晚,我们是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度过的,这也正是大战前的序幕。除夕夜后,我参加了那场决定性的战斗,和军警一举全歼国民党市党部在大连地区的武装组织——暴力团。这一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在大连“坐天下”的美梦。”

        1984年1月,父亲回忆那段经历,还写出《建军寓于建警之中,军警合一》早期大连公安机关的特点之一,并把自己长期隐蔽战线的工作写进回忆。如《社会部与大连市公安局的两次成立与撤销和服役制度》。

        1945年,是父亲一生最紧张难忘的一年,离开延安,面临新的战斗。父亲为大连的解放付出的鲜血,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五)  呕心沥血 忠诚卫士


      1561729643561478.jpg 家里有一老镜框,镶着父亲和许多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每张照片都有故事,而故事的背后更凝聚着父亲——这位忠诚卫士的心血。

      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蒋特务活动十分猖獗,国际国内斗争形势十分严峻。1954年父亲任命为旅大市公安局副局长。主管政治保卫情报工作——同时开始了和平时期隐蔽战线的反间谍斗争。

      1946年,父亲和母亲在大连由组织介绍八月结了婚。母亲陈志明是山东蓬莱人,她16岁入党而后派到大连。成家后,本以为父亲可以好好休息又母亲照顾,可父亲似乎比以往更忙,只要有案子,有敌情,他几乎就睡在了公安局,即使回家也住不上几天。总之,父亲给母亲及子女留下的总是一个魁梧而忙碌的背影……

       在母亲的回忆里,父亲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大年三十很少和家人吃团圆饭,他常去看望的是基层派出所的同志,并常在公安局值班。

      父亲在回忆中,写了不少破案的事,更有重要的保卫工作经历。局史志办同志采访后,这样评价:“林局长的记忆好,很多案子多少年了,案情时间人物都能说的清清楚楚。”这正说明父亲脑子里没有杂念他一心为工作,父亲还被称作大连军警公安战线的“活字典”。

      父亲的早期警卫员姜学海(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局级干部),一次来大连看父亲就说:“老局长啊,你是我这辈子见到的最能干的无名英雄!在你身边多少年我就是小孩,挨过你多少批评也受过表扬……可离开你去广东后,我总想回来啊!就想在你身边……”(如今这个警卫员也在前年去世了),姜学海曾来大连3次,每次看望父亲都谈及往事两人感情很深。父亲回忆保卫工作写到: 1950年,宋庆龄、林伯渠来大连视察,我负责安全警卫。1951年5月,周恩来、邓颖超来连疗养,我负责安全保卫并受欧阳钦之命把总理从大连护送到沈阳。到达沈阳,接站的是高岗(东北局书记)当时总理介绍给高岗说:这是旅大公安局林处长!我们相处一个多月,很愉快!他工作干的很好啊!”这是对我工作的最高奖励。记得那时,总理还送我一件毛背心。

      1955年10月,前苏联赫鲁晓夫等来连,同年苏军撤出旅大。中苏双方领导人及军队交接我参与并实施安全保卫。

      1955年11月,全军演习在庄河进行,彭德怀、叶剑英等军事领导来连指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视察观看。我负责主要场合保卫。

      50年代,徐海东大将在大连疗养期间,我常去看望并负责疗养区外围的保卫。徐海东诞辰110年时,徐海东的女儿徐文惠专程来连,送我一本徐大将的画册,扉页上写着“林叔叔陈阿姨留念。里面有我与大将徐海东的一张休闲合影)

      1959年9月,朱德,董必武来连视察。我负责安全保卫并受到朱德的表扬。”

有些如和邓小平的合影及延安时期的与中央领导的合影文革时全被“抄家”而无了影踪。

     目前,镜框里这些珍贵的影像,记录着父亲工作的情景。他在公安战线几十年,为来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夜以继日呕心沥血,被称为忠诚的卫士。

 

(六) 身陷囹圄 不失信仰

      父亲一生经历许多坎坷。他因长期在公安战线工作又担任市局主要领导,在六十年代初因当时一把手调市政法委工作,他又主持工作两年,于是这期间,父亲敢讲真话,并主持正义,所以运动中也首当其冲被打成“走资派”“特务”。还被关押批斗进了牛棚。一直到1977年才被解放,整整十年。当许多老干部早已结合重新走上领导岗位时父亲还没结论,他属于解放最晚的老干部,经受了比别人更多的折磨和摧残。

      1970年春,姥姥病危了!姥姥弥留之际,唯一能做出的手势就是想见父亲一面。因父亲1967年被带走已三年没有见到他。经请示,公安局军管会却不允许父亲回来探望。姥姥临终也没看上父亲一眼。老人走时眼睛是睁着的,那是姥姥最终的遗憾(父亲出来的第一年清明为姥姥上山祭奠,也了却了老人的心愿)!

      学习班就是牛棚,父亲放过羊,插过秧,更多的是面对专案人员的审问他从来实事求是的答复。“我是紧跟毛主席党中央的!我不是特务!”父亲还常以古诗词自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穷且愈坚,不堕青云之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这都是父亲最欣赏的名句,也是当时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父亲一生写的笔记足足装上几麻袋,有工作记录有日记,还有诗词和读报剪辑。即使在受迫害期间也从没忘学习,更不忘信仰!

      几十年,有时工作如履薄冰,他从不退缩。凡他经历的大事都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父亲笔记中表述最多的是“我对党的信仰一辈子不会改变!历史会给我公正的结论!”

 

(七) “解放”之后 拼命工作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1977年10月父亲出了牛棚。最初到一轻工局任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一到那他便努力学习新知识并下基层认真调研。

      1978年1月父亲为还写出《幸福的回忆》,把怀念总理的深切之情写于报端。《旅大日报》还发表父亲多篇回忆文字。

      1978年8月,父亲回到他熟悉的政法战线。此时,被迫害11年的父亲,健康已受极大损害,每一天,都带着病吃着药兢兢业业的工作,在检察院任职期间,为让“冤假错”案早日平反,他在办公室一看卷案就忘记回家,回到家一看就到半夜。有些人还找到家门喊着要伸冤!母亲为父亲担心,因为父亲太累了!在办公室办案就行了,在家这样干身体能受得了吗?(父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可父亲说:“我以前是受冤屈才关进去的,现在出来了,如果不去管那些需要解决问题的人,于心不忍啊!”这些人的问题不少属于历史老案,但只要“冤假错”,父亲找来有关人员细细甄别,这也体现了父亲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

       1978年到1983年,父亲回岗7年,夜以继日工作了7年。他总是想着要把逝去的时间夺回来!检察院新老同志这样评价:“林老工作认真,废寝忘食,办案公正,作风扎实,平易近人,是德高望重的领导,更是我们的楷模!”

 

    (八)  夕阳西照 奉献晚年

      1983年10月,父亲离休了。60多岁的父亲住在秀月街的建立巷。房子不大,附近有山,家有小院,父亲喜欢游泳喜欢登山,喜欢读书吟诗,离休后第一年,报名上了老干部大学,成为《沧海潮诗社》的会员。他和子女住一起,常让孩子买来新书,他更喜欢整理自己的书柜。1996年12月,父亲写了《老年抒怀》“名利如浮云,终生铸恩深,老年犹拂拭,不使染埃尘”。可见父亲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如一,就是到了晚年也从不懈怠。父亲离休后还学写书法,写了不少感怀和打油诗,有几十篇,有的被编入诗社文集,有的刊登在老干部学报上,抗大校友文集刊登父亲的多篇回忆,父亲不仅自己学还为子女编改文章,当子女们在报纸和电台发表作品并获奖时,父亲由衷的高兴,他不断勉励我们“要不骄不躁,扎实学习,有进取才行啊!”

       谈及锻炼,这也是父亲晚年的习惯。每天起床,洗漱完毕就去秀月山上走一圈。并在山上结识不少老人,成了山友。父亲离休后还参加了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多次为贫困山区捐款,2008年5月,在他病重期间还嘱咐儿子为汶川灾区替他捐款。

      1983年5月,父亲去了日思夜想的延安!站在延河旁感慨万千当晚便写下《延安行》:“赤子之心老犹盛,宝塔延河匆匆行,抬头重温旧时恩,低首更念今日情。”正是延安走出的老战士才有那样的灵感!1998年春,宋平(延安中央党校三部组教科科长,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大连视察时到家看望父亲。当时父母刚回家,宋平便和随行人员便直奔家门。坐在客厅里他们谈笑风生,更多的话题是延安。临别,宋平还和父母及放学的小孙女合了影。

       2004年7月,父亲85岁了,检察院老干部处为他操办了快乐的生日聚会,当时父亲身刚出院,坐着轮椅到了饭店。席间,从不喝酒的父亲喝了半杯啤的,看到检察院送来的大蛋糕,大寿桃,父亲笑的是那样开心。2008年8月,刚过完89岁生日的父亲走了。

       3年后,父亲被安葬在旅顺玉皇顶。他一生喜欢海,在那里,他面向大海找到永远的归宿。3年后,母亲陈志明主编,子女参与的父亲纪念文集《生命之树常青》完稿。

微信图片_20190628212757.jpg

作者之一阳光珠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