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有一条大河,河水从东向西奔流不息地流淌。这,就是细河,汉族人也叫她马鞍河,蒙古百姓却把这条河叫细日塔拉河。“细日塔拉”是蒙古话,意思是“黄草甸子”,细日塔拉河也就是“黄草甸子河”。为什么蒙古百姓叫她“黄草甸子河”呢?在蒙古贞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传说在明朝晚期,一些蒙古族牧民从内蒙古河套地区来到现在的阜新市区北边的大山下定居,放牧牛羊。牛羊吃饱了就到山下的细河河边喝水。那时候,细河水很清很甜,河两岸土地肥沃,绿草如茵,百花盛开。蒙古牧民在这里过着安稳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长,一天,山上突然出现了一条几搂粗的大蟒蛇,它一开始吃牛羊,后来就吞吃牧民,吃饱了就到山下的细河喝水,然后回到山上,绕着大山盘三圈。一时间,这里的百姓惊慌失措,有些干脆拔起蒙古包逃往别处。大蟒蛇越来越凶,老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后来,一位牧民想出一个主意,打制了九百九十九把尖刀,埋在大蟒蛇出没的道上,两旁放上干草,用蒸好的牛羊肉引蛇出洞。大蟒蛇闻到牛羊肉的香味,马上从洞中爬来直奔大道,没想到,它的肚子立即被尖刀豁开。这时牧民点燃大道两旁的干草,大蟒蛇怕火光,不敢往两旁爬,只好往前爬,九百九十九把尖刀就全部扎进大蟒蛇的肚里。大蟒蛇疼得使劲挣扎,左右翻滚,一下滚到细河里,没扑腾几下就死了。大蟒蛇虽然死了,可是清清的细河水却被它搅浑了搅黄了;它的毒汁溅到细河两岸,绿草立刻变得枯黄。后来,蒙古牧民就把大蟒蛇住过的大山叫毛该布日山,汉语就是“蟒蛇山”,后来演变为骆驼山;把细河盆地叫黄草甸子,蒙古语即“细日塔拉”,细河也就变成 “细日塔拉河”了。

  当然,这只是个民间故事。真正把细河水变浑变黄,把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的细河盆地变得草木稀疏、黄沙漫岗的是人们对生态坏境的污染和破坏。

  据阜新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阜新市志》第一卷记载,在清代乾隆年间,细河的蒙古名称为细日塔拉河,汉名马鞍河,义州(义县)以下河段始名细河。日伪统治时期把阜新市区河段也称细河,上游称伊吗图河,也叫“丝河”。20世纪50年代,伊吗图河以下通称“西河”,阜新市区河段称细河。70年代以后出版的《阜新地图》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图》,市区以下河段直到大凌河通称细河,伊吗图河作为细河的主要支流,单独存在。

  细河是大凌河下游左侧最大支流。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他本扎兰东北的东骆驼山(清初名毛该布日山,即蟒蛇山)北坡牌楼营子村附近。流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阜新市区、东梁镇、伊吗图镇、卧凤沟乡以及清河门区的蔡家屯进入义县,在义县复兴堡汇入大凌河,全长113公里,总流域面积2932平方公里,河宽160米~300米。在阜新地区境内,细河水系的干支流分布在全市19个乡镇,210个村。主要支流有高林台河、九营子河、西灰同河,小胡家河(岗岗营子河)、伊吗图河、汤头河、花儿楼河、清河,控制面积2290平方公里,主流长94.3公里。

  细河水系发达,由细河冲积和沉积的细河盆地地下水开采条件好,土质肥沃,开发较早。辽太平元年(1021年),曾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乡古城遗址建睦州(后改名成州);清康熙元年(1662年),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设多罗达尔汗贝勒府(王府);清光绪年间细河盆地发现煤田。随着煤炭事业的发展,1940年日伪政权从阜新县划出25个村,在细河畔海州设置了阜新市。

  细河为季节性河流,实测最大流量505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为129.02米。清朝晚期,清朝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对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草原实行开禁放垦,允许关里百姓来这里买地开荒,加上解放初期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毁林开荒,过度开垦和放牧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细河盆地及其四周的山地丘陵水土流失严重。解放初期,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水土流失面积为69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4%。细河平均每平方公里泥沙流失量917吨,经常发生水患。

  1930年7月和8月,细河两次发大水,细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据《阜新县灾况报告表》记载:“水灾两次,灾民总数1.85万人,全破产450户,局部破产280户,伤250人”,“冲毁地亩1307万亩”,“直接损失11.5万元”。清河门地区的蒲草泡吴家屯临近细河,全村被冲,死亡105人,村子被迫迁到细河西岸,损失惨重。8月3日,阜新县城“土室陈屋全数倾倒,坍塌之声连续不断,水势怒号,恍如雷鸣”,“东北西门外波涛涌高数尺,与倒之城墙相平”。1960年7月,全县普降大雨,细河发大水,新义线东梁铁路大桥附近路基被冲毁,有5个公社受灾,受灾农作物面积达2670公顷,冲倒房屋126间。

  细河流经阜新市区中间,从东至西穿过。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的增加,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条河流的污染不断加重,特别是沿河29个排污口的大量污水排入,使细河及其周边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河床内冬季粉煤灰飞舞,污水横流;夏季蚊虫滋生,臭气熏天。近些年连年干旱少雨,加上卫生污染和生态破坏,细河几乎成了干河,一二百米的干枯河床中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沙石密布,只剩下一条窄窄的臭水沟。细河水真像被“大蟒蛇”搅翻了一样,变得又浑又黑又脏又臭。

  为了治理细河,彻底降服祸害细河的“大蟒蛇”,1976年3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细河的主要支流伊吗图河上修建水库,这就是佛寺水库。伊吗图河源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乡乌兰木头山南麓炮正庙。从北向南流经八家子、大五家子,红帽子、王府、佛寺等乡镇,到卧凤沟乡赵家窝堡村西北汇入细河。流长74.6公里,控制面积728.6平方公里。佛寺水库于1984年9月25日竣工。水库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腰窝堡。坝址以上集水面积600平方公里,控制伊吗图河流域82%。坝址以上河长55.5公里,总库容1.49亿立方米,是以灌溉兼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工程由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组织施工,动用土石方150万立方米,混凝土1.9万立方米。到1988年,累计投资1703.29万元,其中省补助1416.29万元,市县自筹287万元。枢纽工程有主坝、溢洪道和输水网。佛寺水库于1985年辟为市区供水水源,取水高程132.5米,取水能力每天三四万吨。

  佛寺水库原设计灌溉旱田11万亩,1980年调整灌溉水田2.3万亩。养鱼水面7950亩,每年捕鱼三四万公斤。下游新义线伊吗图铁路桥防洪能力由50年一遇提高至300年一遇,保护了下游27个村、2.5万人口和21.3万亩农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力推广“三沟经验”,植树造林,治山治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阜新市实施“森林城”建设工程,使细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为了方便细河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阜新市相继在细河上新建和扩建了大桥,修建了公园。

  解放初期,细河在阜新市区境内仅有桥梁两座,一座是建设桥,由解放大街的细河北岸,通往南岸的建设广场,用木桩打墩,上面铺设木板;另一座是海州桥,是由矿工大街的细河北岸往南岸火车站前,用钢筋混凝土建的不规整的漫水浮桥。随着市区运输的不断发展,人流日益增加,原有桥道狭窄,交通堵塞现象时有发生。为改变这种状况,1955年,对建设桥进行了重新翻建、拓宽,建成十孔二梁钢筋混凝土悬臂式大桥,拓宽为14米,加上两边各2米的人行道,桥宽共18米。建设桥的翻建、拓宽,改变了市区南北交通拥挤、秩序混乱的状况。1959年,建成了长213米、宽16米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海州桥。

  1984年8月18日,细河人民桥建设工程开工。此桥位于人民大街南端,北接人民大街,南连红树广场,采用刚性拱桥预制结构,桥长212.2米,宽21.5米,其中车行道宽17.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米,总面积4562.3平方米;桥为5孔,每孔净跨35米;荷载标准按平方厘米汽车20吨,挂车100吨设计,人群荷载350公斤/平方厘米,投资380万元。引道工程面积11,552平方米,投资89万元。

  以后,市政府又改造了细河小蓝桥,新建了迎宾桥等桥梁,不仅方便了行人,也给细河增添了几道靓丽的风景。

  1986年4月9日,阜新市建设“三一八”公园工程拉开序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以及市直机关干部、驻阜指战员一千余人参加园林植树活动。

  “三一八”公园位于阜新市区矿工大街南端东侧,包括细河河心岛及细河北岸丘陵地,建园面积81万平方米。1964年始建,取名滨河公园,逐年在园区植树。“文化大革命”期间建园工作停止,丘陵东部30万平方米绿化地被辟做住宅区。1979年,重新编制公园建设规划,公园总面积减至51万平方米,由共青团阜新市委发动市区青年植树,改名青年公园。1986年,成立公园建设指挥部,重新制定了规划设计。该园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集资及单位捐建的办法进行建设(市政府两年投资120万元)。为纪念1948年3月18日阜新解放,改名为“三一八”公园。公园规划是以自然景观为主,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已有的树木,运用借景、对景、障景和自然空间分割等造园艺术手法,以植物、山石、水面为主体,缀以亭、榭、长廊,并依其功能将公园分为9个景区、1个管理区。计有山水园区、纪念区、百花园区、水上活动区、秋景园区、树木园区、儿童乐园、安静休息区和服务区及园务管理区。秋景园区位于土山西侧临矿工大街,占地约2万平方米,最高点建1组亭、廊、阁式园林风景建筑,进园登山入亭可鸟瞰全市。山水园区位于土山的东南角,1984年在河心岛与北岸之间修筑钢筋混凝结构拱桥一座,与人工水面为一体。1988年采用水生植物——水葫芦净化污水成功,随即开辟水面4万平方米为水上活动区,添置游船供游人游玩。1987年10月1日,“三一八”公园建成开放。

  2000年,中共阜新市委、市政府把细河治理列为彻底改变城市面貌的核心工程。细河工程于2001年9月30日奠基,正式开工建设。治理工程东起东环路,西至海州桥,总长5.4公里。工程总投资11954万元。其中国家和省投资4040万元,市自筹资金7914万元。建设有4座橡胶坝,铺设污水截流干管9.5公里,新建河堤2.1公里,游览路10.72公里,改造旧堤9.5公里,并维修建设堤顶路、安装路灯和进行两岸绿化、美化。2004年12月14日,细河治理工程竣工,经省计委专家组验收合格,给予高度评价。

  治理后的细河,4座橡胶坝将细河城市中心段分为4个库区,总蓄水量为86万立方米,形成水面面积68万平方米,由于治理中采取防渗截流措施,使主城区地下水位上升了1米~3米,增加了市区水资源约300万立方米~500万立方米。同时,因库区日均蒸发水量3000吨~5000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净化了空气,改善了市中心的生态环境。通过对老河道的裁弯取直,建成了两个游园,其中,水上公园占地面积92.79公顷,玉带园占地面积33.55公顷。截污干管排放污水能力达到了10万吨/日。河堤防洪标准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水平。细河两岸绿化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布局办法,以针叶和落叶乡土树种为主,配以黄金槐、香花槐、金丝柳等珍贵树种,栽植树种达到二十多种,栽植乔木、针叶、花灌木二十余万株,栽种早熟禾等草坪1万多平方米,栽种草花10余万株,护坡地锦、凌霄2万余株,地石竹和五彩石竹15万株,南北护坡播种紫花苜蓿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为了配合细河治理工程,还投资建设了月亮广场、细河中心游园、露天游泳池、旱冰广场、迷宫喷泉、体育健身广场等群众性休闲娱乐场所。

  细河治理工程不仅使阜新城市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细河碧水、蓝天、绿树、鲜花的田园风光让市民流连忘返。优美的环境,使两岸的房屋每平方米销售价格上涨了三五百元,地价每平方米上涨了300元。治理后的细河不仅改变了城市风貌,改善了人文景观,带动了土地开发,而且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细河公园是阜新市的一张精美名片,笑迎八方来客,成为外地来宾游览、休闲、娱乐的又一新去处。

  昔日被可恶的“大蟒蛇”搅得浑浊而喧嚣的细河,如今已经变得风光旖旎,美景如画。

  静静的细河,阜新人的母亲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