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有幸参加海南省作协组织的“走进椰林”采风活动,再次亲密接触椰树,受益匪浅。椰树那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坚忍不拔、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品格和精神,让我灵魂得到了又一次的升华和洗礼,

  椰树是海南的省树,琼岛的“名片”。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而占据了海南半壁江山的文昌,则集中在东郊,故有“中国椰子半海南,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东郊”之说。饮誉海内外的东郊椰林,有“椰子王国”、“黄金海岸”之称,绵延十里的海岸线上,葱翠的椰林一望无际。

  在文昌市作协领导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了东郊椰林的椰子公园。

  我曾多次游览东郊椰林,而到椰子公园,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公园内,一棵棵牢牢地扎根在地上,无枝无蔓、笔直挺拔的椰树,连绵不绝。似伞型的绿色叶片,集中在树顶。椰叶下面,结着一串串圆圆的椰子。恰似明朝诗人王佐赞美的那样:“半空张翠复垂黄,仿佛云端见上方。黄目上尊看荏苒,高牙大纛倚苍茫。两间硕果输魁品,五岭高株在子行。遮莫中原多沃壤,只知琼岛是生乡。”触摸园里的那栋百年椰木楼,沧桑的历史,仿佛瞬间与时空链接。那棵用红漆标注的“椰树王”,顶部长出两枝同样大小的枝丫,像和我隔空对话,诉说着大自然的造物神奇。

  “看,这里有好多椰苗。”随着美女作家的惊呼,我们迅即来到一堆长出幼苗的椰子面前。端详美女手中的椰苗,我的脑海里,闪现出宋朝诗人赵升“落蒂累累入海航,枯皮犹吐绿芽长。金丝发裹乌龙脑,白兔脂凝碧玉浆。未许分瓢饮醽醁,且堪切肉配槟榔。”的诗句。似乎站在精神高地上使命感的招引,那椰子汁和椰肉的诱惑,情不自禁地牵引着我绽放的味蕾。

  文昌市作协的领导似乎看出了端倪,吆喝了一声:“走,到海边赏风景、喝椰汁、吃椰肉。”

  不一会,我们来到了树立“椰乡皇后”宋庆龄、宋美龄、谢飞塑像旁的度假村。一边沐浴着椰风海韵,倾听大海的声音,一边享受椰子的甘甜乳汁和脆嫩芳香的美味,品味人生。

  当汁清如水、晶莹剔透的椰子水沁入,立感清甜爽口,通体舒畅,疲劳顿消,精神抖擞。那种感觉,与第一次亲密接触椰子,如同一辙。那已逝的往事,恍若昨日,历历在目。

  记得闯海的那年八月,轮船抵达新港码头,已是中午时分。天气十分炎热,看到从未见过的椰树,在天空中摇曳,我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充满了好奇。于是,乘在树荫下躲太阳的机会,拍打着椰树干,仔细分辨与家乡枝叶繁茂树种的不同。

  街上摊旁买椰子的大嫂瞧了瞧我们的装束打扮和神情,看出是刚上岛的“内地仔”,热情地招呼:

  “阿弟,买个椰子吧?清甜可口,降暑解渴。”

  说实在的,那第一次喝椰子水的印象,特别深刻,日久弥深。以致后来每次回老家,我总要在这里买上一网蔸削去青皮的椰子,送给亲友品尝。

  海边的这个度假村,基本上是每个游客访问东郊椰林的必到之地。而我第一次来此,居然巧遇当地老农徒手爬树摘椰子,大饱了眼福。

  那时,为编撰展示海南旅游商品风采的书,我仅在海口采访了一些从事椰制品加工的企业和老板,其中就有文昌的朋友。朋友挪愉地“蛊惑”:不到东郊见识椰子,就编不好旅游商品书。

  那天,我们刚刚走进度假村,就看到老农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赤着脚飞快地爬上20多米高的椰树,其娴熟的技艺,令我惊讶。尔后,他熟练地用刀砍削刚刚摘下的椰子,在根部挖一个小孔,插上吸管。待我们喝完后,他又砍开椰壳,让我们享用鲜嫩无比、清脆甘美的椰肉。那情那景,颇似王佐的另一首椰子诗:“千颗云房落浑沦,园丁择嫩请尝新。擎来玉碗倾甘露,看取金刀削软银。更讶坤灵钟笋玉,别为天一閟纯真。”不同的是,王佐是把椰子水倒在碗里喝,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懂得用更加生态和环保的吸管。

  文昌市作协的几位领导,都是土生土长的文昌人,对椰树的感情,尤为特殊。乘“走进椰林”采风团走进东郊的机会,我不失时机向他们请教,补了一堂椰树知识“普及课”。

  他们如数家珍地介绍:海南种植椰树,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品种有高矮之分,矮种仅为了生产嫩果和观赏,种植较少;其余则为给人们带来经济价值的高种。椰树不怕旱、不怕涝,不怕盐碱,不惧台风,不畏暴雨。烈日晒不死,大风刮不倒,路边、海滩、山上、水里,都能生长。不少文昌人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具,也大多由椰树制作而成。而且,文昌人还有嫁女儿把椰苗当做嫁妆的习俗,也由此推动了椰树的大面积种植。如今,许多人通过开发、加工椰产品,发家致富,富甲一方。

  椰树被海南人们誉为“宝树”,用途多达360余种。直接食用的椰肉,可以做菜、榨油、榨汁或制成椰奶、椰蓉、椰丝、椰子糖果和椰子罐头等,榨出来的椰子油不但可以食用,还能制成蜡烛、肥皂、香料、化妆品和人造奶油。椰子水具有促进肾脏血液循环、利尿消肿等作用,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琼崖纵队,曾直接用椰子水给伤员输液。椰叶可以用来包食品,编织成小盒子盛装精美的美食。椰壳不仅能雕刻成各种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做成香喷喷的“椰子饭”,其提炼出的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适合民用、军用。而椰皮可制成扫把、床垫,椰花可以酿酒,椰木可以制作家具,椰根可入药。难能可贵的是,成片的椰林还是抵御台风、保护农田的天然屏障。2014年7月,台风“威马逊”横扫文昌、海口等地,很多树种被连根拔起、拦腰斩断,惟有椰树损毁极少。也印证了董必武同志1964年视察海南时写下的“海岸椰林一片春,叶高撑盖总亭亭;年年抵住台风袭,干伟花繁子实馨。”诗句。

  东郊是海南加工椰产品最集中,工厂数量最多的地方。之前,我并没有进入加工椰产品的车间。而这次,却大开了眼界,观看了椰子加工和椰雕制作的全过程。半成品加工车间的水泥蓄水池里,浸泡着剜出来的大块白嫩椰肉,忙碌的工人将捞起的椰肉从机器上面喂进去,下面出来的,是雪白的椰丝。他们写在脸上的微笑,让我们分享到了喜悦。椰雕制作车间,师傅们一丝不苟地切割、拼接、打磨、抛光。一位据说是椰雕非遗传人的老师傅,请我们观赏了他制作的《百鹤图》和一对用椰壳制作、高逾两米的花瓶。那一百只各具神态的白鹤,栩栩如生。惊叹其工艺超群、手法非凡之余,我更多的是对他们十年磨一剑的钦佩。

  在海南生活这么多年,我听到最多的名词,是“椰风海韵”、“椰岛”、“椰城”,见到过许多以“椰”冠名的企业。曾经工作过的报社,报纸头版也专门开辟了“椰子树下”栏目。我深深地体味到,椰树不仅走进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与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不可或缺,还是海南人民的生命树。漫步椰树下,我忽然觉得:这一棵棵椰树,就像一个个身穿绿军装、恪尽职守、默默无闻地保卫祖国海疆的忠实哨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椰树也是这样,从苗到树,从叶到根,每一丝、每一寸,都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无论是活着或是死去,从不索取,不图任何回报。这种自始自终造福人类,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她不仅是海南人民的象征,更体现了海南的人文精神和宝贵品质。

  社会需要椰树精神,时代呼唤椰树精神。弘扬椰树精神,既是一种勇气、一种境界,更是一份担当、一份责任。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