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多执着,有多坚持,可能就会有多成功。

  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如今七十二岁的王世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执着于陕北革命题材的创作与研究,坚持了五十多年。早在1970年,在礼泉县的一次文艺创作会上,他就提出了陕北革命题材的创作思路,1975年到1976年相继创作出了《张思德》《白求恩》《彭大将军》《千山万水》《转战陕北》等连环画。2007年退休之后的十多年里,他独自一人,自费多次奔赴陕北,行程数万里,实地深入数百处延安革命旧址采风写生,完成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以及当年中共中央机关,学校、医院,战役旧址的写生画403幅。以中国画线描小写意的形式,记录和再现了当年红色旧址的风貌,也再现了一段值得铭记的红色历史。每幅画后都附有相关革命史,这些文字累计起来有11万多字。

  和七十多岁的王世泽先生聊天,谈起陕北,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哪个领袖人物在那里居住过多长时间,有什么故事,他都可以非常精确地说出来,他对于陕北那段改天换地的红色历史的熟稔程度,甚至不输于任何一个党史专家,而且可能更生动。

  作为一个地道的关中人,对陕北的感情源于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几十年来亲眼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切,如果没有了陕北,没有了延安,没有陕北广大的土地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的接纳和保护,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很早就萌生了要用画笔把当年革命领袖在陕北住过的旧址,红军当年在陕北的医院,学校所在旧址,甚至重大战役发生的旧址记录下来的想法。四十年多年前,创作连环画《张思德》《白求恩》《彭大将军》《千山万水》《转战陕北》的时候,他就开始了对那段历史、那片地域的研究和关注,但毕竟有具体的工作缠身,使他难以全身心投入。2007年退休之后,他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

  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爱好,也是他自己的选择,无数次地往返陕北,都只是他一个人来来往往。他内心里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愿望: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13年,领导革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也在那片黄土高原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旧址。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旧址得到了保护,而更多的旧址或破败不堪、或面目全非,或荡然无存。他就想以写生画和传记相结合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保存这些珍贵的革命旧址,让后人能够透过他的画笔生动地感受到当年的情景。

  陕北的很多革命旧址,即便是到了现在,也还是地处偏僻,山道崎岖,路途遥远,地旷人稀。所以,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纯属他个人行为的旧址写生,期间会遇到多少困难,也就不难想象。那次去靖边小河村写生,赶了一百多公里到了地方时,却遭遇大雨,洪水冲垮了桥,正在他发愁怎么过河的时候,一个骑着摩托车的陕北后生赶到他跟前,问他干啥去?他说要去毛主席当年在小河村住过的曹九林家写生。小伙子放下摩托,就说:叔,我背你过河!小伙子背着王世泽,淌着齐腰的河水,把他背过了河,到了原来曹九林的老屋旧址,这时才知道,那个背他过河的小伙子,竟然是曹九林的孙子。王世泽对此的理解是;不是我有多大能耐,那是陕北人对领袖的深厚感情。有一次去天赐湾写生,走了百余公里,同样遭遇大雨,道路不通,只好返回到安塞,但到底不死心,第二天从安塞又赶去天赐湾,山路崎岖,岔道多,四周荒无人烟,他迷路了。幸亏长庆油田的一位野外巡井(巡查油井)师傅,才把他带到了天赐湾,这才完成了旧址写生;在史家湾写生时,当地的许多人已经搬走,他坐在那里写生,一个还没有搬走的老人走过来问他干啥,王世泽说:画毛主席旧居,老人就给他讲了很多当时的情况,也帮助他复原了当时的场景,老人讲完就走了。他一个人继续画,上午十一点画完了,他要下山走的时候,才发现老人拿了一包干枣在路口等他,非要他带上。他因为一个人,行李实在不方便,推辞不要,但是老人坚决不行,并把他一直送了五里地外的桥上。画清凉山新闻纪念馆的时候,正值十一月。陕北的十一月,寒风嗖嗖,他一个人在那里画着,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身后围了一群广场锻炼的老人,他们用身体在他身后围了一个半圆的人墙,悄悄地为他当着背后吹来的飕飕寒风,直到他画完。一位老人甚至准确地告诉他:画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画得好!

  在革命旧址写生期间,像这样的故事多不胜数。王世泽深深觉得,自己是在写生,同时也是在净化灵魂。

  有人也曾经劝他,可以用照相机把那些地方照下来,然后回来再创作,用不着那样辛苦。但是,他总觉得照片无法真实再现旧址的全部风貌。于是,还是一次次实地写生。旧址写生,时光变换,物是人非,面对复杂的景物,需要瞬间分析,并即刻作出判断,选择、取舍,构图、抓住整体,突出特点,果断下笔。而且以线写生,必须准确,落笔后,线不可重复,也无法修改。一些写生,回来感到不满意,就再次去到现场。仅清涧石嘴驿旧址,他就去了三次,直到画好满意为止。

  陕北革命旧址的线描小写意,共403幅,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奠基陕北》:展示1928年到1937年1月12日,领袖人物,中央红军在陕北活动的旧址;第二部分《圣地延安》,反映1937年1月12日至1947年3月18日的活动旧址;第三部分《转战陕北》;展示1947年3月18日至1948年3月23日的活动旧址。

  除了陕北革命旧址之外,陕西的红色革命旧址,王世泽也都一一跑遍,并且也都画成了作品,铜川照金,薛家寨,咸阳旬邑马栏,泾阳云阳,安吴;以及渭南,宝鸡的革命旧址,他全部跑了一个遍。渭河以北76个县的革命旧址,他全部走完。

  王世泽执着却低调,他的画其实早有名声。1988年,在教育局工作的他辅导学生的712件精选作品,在北京举办《咸阳市职业技术教育工艺美术作品展》,这在全国尚属首次的展览,当时获得了人民日报总编丁济仓,著名画家华君武的高度评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有连环画《苏武牧羊》《将相和》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他的线描小写意再现革命旧址,更是开创了写生画系统表现中国革命历史的先河。除此之外,他的版画,他的国画也都造诣深厚,极有功力。

  在共和国七十年就要到来,建党一百年即将到来的时候,王世泽先生的陕北革命旧址线描作品无疑是一份非常厚重的礼物。那里,有一个红色画家的初心,有一个共产党员的忠心。用五十年的时间,情铸红色素材,用一个人的力量,默默地用画笔记录一段红色历史,这样的执着和坚持,应该得到每一个人的致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