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茅”的成语有五个,拔茅连茹、初出茅庐、三顾茅庐、茅室蓬户、名列前茅。确切是“白茅”的是“拔茅连茹”。

    拔茅连茹,语出《周易·泰》:“拔茅茹以其汇。”《成语大字典》解释:“比喻互相举荐,引进。”此中的“茅”就是“白茅”。

    至于“初出茅庐”、“茅室蓬户”、“三顾茅庐”中的茅是不是“白茅”就不一定了,但一定是茅草无疑。

    白茅至今常见,来历久远,《诗经》时代就有记载。而且很浪漫。《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野外有一只獐鹿死了,用白茅包裹住它。有一位女子春心萌动,就有一位男子追逐。树林里小树婆娑,野地里有死去的野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女子美如玉。宽衣解带要缓慢,不要弄坏我的配巾,不要惊动那长毛狗儿去吠叫。

    明明是在白茅掩映下野合,却感觉淳朴美好健康生动,让人产生生而为人的冲动和意愿,这样情境下的白茅让人浮想联翩。

    白茅还曾经是美人纤纤玉手。《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柔荑”就是刚出生的白茅,那是现代人意想不到的,特别是城市人若是知道白茅是什么东西 ,那也是让人出乎意料的。现代人描述美人的玉手,想到金属的冰冷都不会想到柔细的白茅。

   白茅在那时还用于重大的祭祀、庆典、进贡等仪式,用于贡物的铺垫。《周易》的“大过 初六”:“籍用白茅,无咎。”只要用上白茅,就是隆重、诚信、尊重的象征了。

    可以如此庄重的白茅终究还是“茅室蓬户”,那就让白茅回归它的原本吧。

    茅室蓬户,出处,《宋书·孔淳传》:“茅室蓬户,庭草芜径,唯床上有数卷书。”意思就是住房及其简陋,就是用茅草和飞蓬草草搭建,即使在这样的居所,他的床上却放着“数卷书”这样的奢侈品。

    三顾茅庐,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很出名,刘备的“三顾茅庐”也很出名,刘备“三顾“了”茅庐“,“顾”出了大才诸葛亮,成就了“三国鼎立”之势。所以后世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物,都愿意做“三顾茅庐“的事,以期调出个的人物,能让自己“修齐治平”。

   可惜,准“诸葛亮”们并不都能遇到真“刘备”,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没人“顾”啊,所以怀才不遇啊。

    诸葛亮有幸,不仅被“三顾茅庐”而且“初出茅庐”就旗开得胜。

    初出茅庐,出处,《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说的是诸葛亮离开自己的茅舍首次用兵打曹操,神机妙算,旗开得胜,得到众将的佩服。后来却是指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没有经验。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是“初出茅庐”旗开得胜了,在众将面前是“名列前茅”,当然此“茅”和诸葛亮没关系了。

    名列前茅,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意思是楚国的令尹孙叔敖使用军令,行军时最前面的哨兵若是发现敌情就会高举茅草给后面的军队报警。晋国还学习他们的经验。后来报警用的道具因为在队列的最前面就演变为“名列前茅”。再引申就成了成绩优异。

    以“名列前茅”结束茅草的旅程甚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