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军人,他是曾被医生判死刑的再障患者,他自强不息与疾病作斗争,在病床上还关注农民,为中国农民写出几十万字的通俗读物,不仅如此,这个本应被社会关爱的人竟然走出病房提着药袋走进深山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农民。
他的事迹感动了千里之外的河北石家庄,被评为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他还为家乡江苏省盱眙县敬老院的老人们发起了每天一个鸡蛋行动。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全国百名优秀退役军人。
他叫戴忠金,我与他相识12年,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的壮举而敬仰,彼此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我写戴忠金的一篇稿子《戴忠金,爱心创造生命奇迹》在银河悦读网刊出后,受到读者高度评价,他也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老兵。
在他和银河悦读总编柴英的盛情相邀下,我参加了银河悦读淮水人分站组织的采风活动,在戴忠金的家乡与他再次相逢。
(右图:十二年后重逢在盱眙)
听说我要到盱眙,老戴特地从合肥赶来,早已等候在宾馆,老朋友相见分外亲。我看到他的脸上有了几丝血色,脸上也有了光泽,说话声音大了,走路也显得有力了,戴忠金还给我介绍了专程从北京赶来看他的宋庆龄扮演者刘磊女士。
接着,戴忠金与采风团一起到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参观。一起来到老营农业产业园。参观座谈。得知我们参加采风活动要交纳吃住等费用,戴忠金和刘磊等两位朋友也自觉地交费。
宋庆龄的扮演者刘磊,不仅长得酷似宋庆龄,更有一颗善良的心,她为人豪爽,热心公益,她不但与戴忠金是好友,还与我们河北的希望将军赵渭忠是好友,她在将军患病时曾先后十余次来到石家庄,并亲自照料老将军,被老将军称为干女儿。这令我对这位气质高雅的女人更多了一分敬重。
采风结束后,老戴不让我走,一定要尽尽地主之意,要带我到他的家乡看看,到洪泽湖畔走走,到淮河边体验一下生活,我说,好吧,我把自己交给你,你就看着安排吧。
于是,他首先带我来到他出生的地方——盱眙县官滩镇鱼沟村,在一座松树林覆盖的山坡上,他来到父母双亲的坟前给老人烧纸,他凝视着坟茔告诉我,在他3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在他母亲下葬的时候,他大哭不止,村人看着孩子太可怜,就让他趴在已经冰凉的母亲身上吃了最后一次奶。说起这件事,戴忠金的眼里含上了泪花。我想像着当时的场景,心像刀扎一样难受。
我与戴忠金相识在12年前的2007年4月。一天,我到我好友,石家庄再障贫血病医院院长郝相开办的医院里,院办室王主任给我说,我们医院有个病号可不简单,躺在病床上还写书,关注农民。我立即对这个病号产生了兴趣,让王主任领着我走进了戴忠金的病床。
随后我带着报社一位年轻记者又对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采访,写出《病床上的三农专家》,发表在2007年4月24日石家庄日报。
(左一为作者,左二为戴忠金,右二为刘磊)
全文如下:
蜡黄的脸,低沉飘忽的声音,说上十几分钟就要歇一歇,喘几口气;可是,那被浮肿的眼皮包裹的双目亮亮的,脸上也洋溢着浅浅笑意——4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在石家庄市再障贫血病医院见到了他,原武警安徽总队退职干部戴忠金。
住在二楼的戴忠金下楼来迎接我们。医院办公室王主任介绍:“老戴患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血色素仅有5克左右,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本应是安心养病的重症病人,却还自费写书关注农民。真不简单。”
上楼的时候,戴忠金一手扶着墙、一手垂在身侧攥成了拳头,似乎在默默地给自己加油,上两个台阶,就要停下来歇会儿。只需要十几步迈上去的楼梯,走了近10分钟。
戴忠金住的是一个单间,床头柜上摆满了药瓶和药袋;靠墙一个床上堆放着一沓稿纸和十几本书籍,地上还放着一个小电饭煲——这就是他的病房兼工作室。
“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贫困的苦涩……我研究‘三农’问题,就是想为父老乡亲们做一点能做的事情……”
戴忠金今年46岁,原籍江苏盱眙;1995年病退后便开始了漫漫的求医之路。他先后到过北京、天津、上海、杭州、西安、呼和浩特等十几个城市就医,平时则靠定期输血和服用药物维持。
地上的一包书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我编写的《新农村新农民读本》,刚为平山的几个老乡寄走几本。”老戴拿出一本书递到我们手上。这本28万字、320页的书由29章组成。其中有“共产党对咱农民好在哪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发展种植养殖,实现立体农业”等章节,还有“如何改善居住条件,盖好房子”、“如何教育好你的孩子”等内容。
翻开鲜红色的封面,我们看到,在开篇“致农民兄弟的一封信”中,戴忠金这样写道:“我是农民的儿子,在农村出生、长大,深知贫困的苦涩。一代代父老乡亲用淳朴和热诚耕耘着土地,期盼着富裕……多年来,我尽心竭力研究‘三农’问题,就是想为父老乡亲们做一点能做的事情……”这封信道出了他的心声。
老戴拿出一沓子照片摆在床上,指点着对我们讲:“这是去年6月我在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六安市沙雁村拍的。”“这还是几十年前盖的土坯房,墙上还裂着一指宽的缝,就是在这样的危房里竟然住了5口人。村里像这种情况的占到了一半……”
漫漫求医路变成农村调研路。12年来,戴忠金拖着病体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有好几次,他差点就回不来了。
1995年,戴忠金萌生了到农村调查的念头。从此,求医变成他生活中的“辅业”,到农村调研成了“主业”。他曾在江南和稻农们一起下水田插秧,在新疆与棉农们一块儿摘棉花,在东北的火炕上与大叔大爷们唠嗑……就是在这样与农民兄弟贴心贴肺的交流中,他发现了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甘肃某农村要调整产业结构,不是从当地的实际条件出发,而是盲目引进了美国荔枝;结果,荔枝刚开花,寒风就刮了起来,荔枝没收成,农民伤了心;安徽某农村的干部在城镇里盖了楼房后转手卖掉,卖楼的钱进了自己的腰包,却把建房的费用以“新农村公共设施”的名义申报上去,骗取国家补贴……
既要调研又要治疗,钱从哪里来?戴忠金所在的部队对他给予了很好的照顾,支持他到外地求医,并报销医药费。但是,按规定,还是有很多费用是不能报销的,比如,输血就是自费。他平均每月要输400CC—800CC血,病情严重时一次竟输了1200CC。即使如此,他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除去支付医疗生活费用,剩余就都用在调研上了。他家里除了一张床外,没有一件贵重物品,可是,每次到贫困农民家庭,他还要给人家留下一些钱……
再障患者最忌劳累,而且需要常年输血,由于长期供血不足,戴忠金的心脏状况也不太好,好几次,他都在农村调研的途中突发危险。
有一段时间,他的血色素直线下降,医院好几次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一次,他在北京郊区调研,忽然发现“自己没有一点气力了”,凭着感觉,他知道自己到了死亡边缘。他挣扎着拨打“120”求救,可是,看他仅有不到2000元,先后有两家医院竟然拒收;直到第三家医院的医生见他病情危重,马上发了病危通知书,给他输了1200CC的血,才脱离危险。
十多年来,不停地在全国各地奔波、调研,病情太严重了就去就近的医院输输血,然后再出发去调研……这就是戴忠金生活的轨迹。
在由一张病床和一床被子组成的“写字台”上,他用钢笔写了近60万字。他说:“以后还要写下去”。
在调研中,戴忠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力量太渺小了,在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面前,他总是显得力不从心。怎么办?2003年的一天,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为什么不把这些年的调研经历写下来,把想要告诉农民朋友们的话写到书里呢?”说干就干。他把叠好的被子挪到病床边,把被边和床边对齐,“桌子”就有了;再搬把椅子放在床前,“写字台”就成了。戴忠金又开始了他著书立说的生活。
没有电脑,他便用钢笔一笔一划地写;为省些买稿纸的钱,他便在病历纸的反面写……紧张而又艰难的两年多过去了,2006年3月,饱含着戴忠金心血的《新农村新农民读本》终于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当年,该书还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评为“全国服务‘三农’优秀图书”。
“本来出版社定的价是34元,可是我没同意。我出书不是为了赚钱,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我只想给农民朋友献上一本用得着也能买得起的书。”戴忠金多次找出版社,要求把价格降下来。经过出版社的两次社长会议讨论,“18元”的定价才最终定了下来。
“搞了几十年图书编辑工作,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有作者主动要求把书价降下来的,而且降的幅度还那么大!”该书的责任编辑李树林感叹道。
在石家庄住的时间长了,戴忠金把这里也当成自己的家。今年2月11日,春节前夕,戴忠金又萌生出一个念头:拿出500本《新农村新农民读本》,作为“年礼”给平山县古月镇的农民送去。
回忆那天的“盛况”,戴忠金激动不已:“发书时,我们请领到书的乡亲们登记下姓名,以便我更好地征求他们的意见。乡亲们都抢着签呢。最后,带去的500本书一本没剩。我们走的时候,几十个没领着书的乡亲还跟着我们的车跑。于是,我让他们留下了地址,回来后,又用特快专递给寄了去。”过年时,平山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还给戴忠金打电话拜年。在电话里,大爷激动地说:“俺只知道国家给取消了农业税,看了那本书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好政策,国家对咱农民就是好……”
按常人的眼光,戴忠金现在的生活非常困顿:每天要吃4袋中药,还有各种西药、中成药、激素;一个月至少输两次血,每月治疗费用数千元;平时还不能吃酸、甜、辣的东西;只有一套60多平方米、仅有一张床的空房子……可他却过得坦然且充实:“我正在写第二本书《新农村新干部读本》。最近出版社电话催了好几次,让我赶紧把书稿修改完好尽快出版,我得再加点儿紧了……”
“我现在只想能再多走一些地方,多了解一些基层的情况,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三农’问题,为农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儿。”说起未来,戴忠金的眼中闪动着憧憬的火花。
这篇文章发表后在石家庄产生巨大反响,一位从千里之外来求医的病人竟然为我们石家庄的农民做了这么多好事,很多市民为之感动。石家庄电视台马上派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当年在石家庄市感动省城十大人物评选中,戴忠金高票当选,石家庄电视台请他去作了专访。
从此,我们成为了好友。我常去医院看他,并积极参予他到农村献爱心等活动。
戴忠金的事迹不仅感动了石家庄,还感动了香港企业家黄春仪,这位爱心企业家多次到医院照顾戴忠金,还为他治疗捐款。戴忠金在到老区平山县向农民赠书时认识了平山县古月镇闰沟村农民,他看到大地小学设施较落后,就带领黄春仪一起专程来到石家庄平山县,为这个小学送来电脑桌椅。我与河北省博客圈的30多博友也为他们感动,一起献爱心。
那天,闫沟村百姓给过年一样热闹,村民在村口拉起长长的横幅标语,上写11个大字:老区平山人民感谢戴忠金。
从石家庄回去后,戴忠金一直在合肥市住院治疗,2015年,他病情危重,双目失明,腰椎也摔造成骨折,听到此消息,我对他十分挂念,于是,在那年国庆长假,让儿子开车到合肥市中医院去探望他。
走进病房,医生正给他输液,当时胳膊已经无法扎针了,只能从脚上输,他脸色铁青,说话有气无力,我心情十分沉重,真担心他活不了多久了。
没有想到,他又一次战胜死神,眼睛也能看清东西了。去年中秋节前夕,他竟然再次来石家庄,让我陪他到平山闫沟村扶贫。我当时劝他,你身体这样,还这么远来扶贫,身体怎么受得了!而他确微笑着说:只要我做善事,老天会保佑我的。
闫沟村百姓得知老戴来了,都说好人来了,拥到村口欢迎他。百姓们围在老戴身旁,聊着家常,老戴给每户人家都送上了一盒月饼。村民患喉癌刚作了手术,他从口袋里掏出200元,这位农民随然说不出话,把感激的语言写在一张纸上。
(右图:老戴和大家一起参观老营农业基地)
戴忠金,12年过去了,我见证了在你身上发生的奇迹,你的一言一行感动并感染着我,我们的友谊和感情越来越深。你的爱心让我敬佩,是你的善举感动了上苍,是你自强不息的精神吓退了死神,你是当代中国退役军人的典范,你无愧于“中国好人”的称号,你更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