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一辈子与文字打交道,写得一手好文章,想当年有“沙河口第一笔”之称。受老爸耳濡目染,也喜欢摆弄点文字。刚开始写东西时,由于对自己不自信,总喜欢让老爸修改。老爸对文字十分严谨,甚至可以说极其苛刻。记得我写的第一份材料,是区妇联的全区妇联工作总结。因从小就受老爸的熏陶,尽管是第一次写政府部门的工作总结,但并不觉得太生疏,反而下起笔来十分流畅。用了两天的时间,洋洋洒洒地写了近二十页稿纸。完稿后,拿给老爸看,得意地说:怎么样?第一次写,一气呵成。本以为,老爸只会大略地看看。没想到,人家却一字不漏地认认真真地审阅起来。看过一遍后,老爸说话了:第一次写,还算可以,基本上路,但离合格还差得远,必须修改。于是便拿起笔来,改了起来。我写了两整天,老爸改了一整天。待老爸把改过的稿子拿给我时,愣了。整篇密密麻麻写满了用铅笔划的圈圈、点点、勾勾,全然看不明白。老爸让我坐在他身旁,认真地讲解:这个地方应该是这样的;那个地方不应该这样写;这个标点符号用的不对;这个词前面用过了,不要再用,一篇文章里,最好不要用重复的词语;这一段显得多余,可以不要;这个词用的不恰当;这一句太啰嗦…………最后总结性发言:写文章要注意:一是条理要清晰,二是结构要严谨,三是语言要精练,四是逻辑性要强等等,哇,好一堂写作课呀,受益匪浅。那时没有电脑,我用了大半宿的时间,才把老爸改过的稿子抄写完,老爸怕我看不懂他修改过的地方,硬是陪我到半夜。上班拿给领导看时,领导眼睛一亮:像你老爸,好文笔。我心里话:这哪是我的功劳呀,一半老爸的心血和文才。从此,无论写什么,都习惯让老爸修改,而老爸每一次都如老师给学生修改作文般仔仔细细地边修改边点评。经老爸修改过的文章,精练、紧凑,一个字不多,一个字不少,没有多余的段落,没有多余的词汇。如果说,我写的文章打60分,那老爸修改后就完全可以打100分了。

     印象最深的是老爸对标点符号的严格要求。我不是一个仔细的人,做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表现在写文章上就是对标点符号的运用。刚开始写文章时,从不关注标点符号,很随意地去点。而老爸在修改我的文章时,却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常常是一篇文章里,他修改的文字并不多,而标点符号却修改了近半。我时常有些不理解,不就一个标点符号吗,差不多就行啦,逗号与句号有时也没太大区别。老爸为此曾提出过非常严肃的批评:不要小看标点符号,它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点符号运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性。为此,老爸特意拿出一段文字,把标点符号做了些修改,让我读,感觉一下标点符号的不同运用,所表达的意思是否是一样的?别说,还真是不一样呢。我赞叹地对老爸说:您应该去做语文老师。老爸退休后还真是给小学生们讲过作文课,可受欢迎了。其实,老爸更适合做编辑。

     在老爸的指导下,我的文字渐渐地成熟起来,也渐渐地脱离了老爸的框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用老爸改稿了。也许是因为我的思维越来越宽阔,也许是因为老爸越来越老了,文章的结构方式、语言的运用等多方面都与老爸有了一定的差异。但还是喜欢把写好的文章给老爸看,老爸还是情不自禁地要改改,不过往往又都被我悄悄地改了回来。

      前些年,我把在博客上发的文章汇集了一本小册子,就是留作睡前随便翻翻。那一日,下班回家,发现那本小册子放在了老爸的书桌前,咦,难道老爸看了?翻开一看,目录全被老爸用铅笔标上了不同的符号,分别表示:可以发表的,需要修改的,标题有待商讨的,立意好论证不足的………..而且小册里还夹了无数个小纸条,每个纸条上都注明了此文章需要修改的地方。无心无意编的小册子,老爸竟如此有心有意地阅读。走进厨房,看着在忙碌的老爸,我的语言顿时贫乏了,舍也说不出来。决定,专门写一篇文章让老爸改,绝不再改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