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横流,暑往寒来,岁月沧桑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内丘这块美丽神奇而又富饶的热土。早在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此繁行生息,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成为人类活动的富庶之地。北魏《水经注》载西部山区“松柏凡凡,橡栎遮天,山清水秀”。明清旧志“境内松柏参天,橡栎蔽日,虎豹出没,燕雀争鸣”。可见内丘自古以来就环境优美,物产丰饶。在内丘东西长达100千米的境内繁衍着众多的古村落。



   内丘的传统古村落素有重生态环境的传统,在选址时特别注重四周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精心的构思布局是古村落得以生生不息的奥秘。传统古村依山傍水,花木扶疏,体现了内丘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传统古村落特别注重维护生态环境,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回归自然的审美传统。古村落追求顺应自然,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审美准则,古村落的建筑完美地融入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0f500055608958660f8.jpg   几千年来,传统的农耕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自然条件的优劣对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优势,趋利避害,成为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首要标准。村落的建设以珍惜土地,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资源的原则,村落选址大多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黄岔和神头便是内丘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它们有共同的特征,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随山就势,美丽的神话传说,可观的太行古楼,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更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底蕴。走近它们,仿佛几百年的景象被重放,当时人们的生活劳作好像也历历在目,在这里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整个节奏慢了下来,身心得到极大的舒展。


  村里都有一条清澈的小河穿流而过,沿岸绿木蔽日,村头千年古柏,庙宇林立。整个村子围绕在青山翠树之中,清澈如明镜的小溪倒下房屋的倩影,显得格外的安静祥和,凭借其古朴的风格,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


  村里的房屋用石头建成,走进村庄,石墙石巷石路石桥石阶扑面而来,有浓厚的历史感,村民住宅采用石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很少,多为灰色的石头,是上好的建筑材料。村内整体看上去是一个石头的世界,非常有特色,现存古建筑多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建筑群格局完整,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


  村里的景色也很美,青山绿水,小村很安静,小溪清澈见底,周围是绿色的山林,村里有古庙,有池塘,空气清新,没有过度开发,基本是原汁原味,一石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故事。


  相对于黄岔,神头古村历史更为悠久,它背靠煤山,九龙河穿村而过,取背山面水之象。这里的山岭呈浑圆敦厚之势,河水有娟秀娇妍之态,既见清丽景致,又显庄严肃穆。这里的庙会远近闻名,重要的活动是朝拜医圣,以祈求驱灾祛病,添子生女,富贵平安,吉祥如意。


  黄岔建村历史800年左右,保存完好,有冀南山乡风貌特色,房屋依山随形,高低错落有致,大多为单层建筑,少数为二层楼房建筑。整个村子四面环山,处在河岔交汇地带,民居均背山临河而建。抗战时期,是八路军冀西游击队的主要交通站和内丘独立团独立营驻扎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山路深邃,曲径通幽。


  内丘古村落饱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农耕文明里逐步传承形成,不仅凝结着历史的记忆,也在反映着属于我们自己文明的进步。古村落蕴含的多重价值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伴随着乡村旅游开发及人口外流等多重社会问题的挑战冲击,古村落正遭受持续的破坏。造成原因一是长期荒废导致古村建筑的自然衰退。大量村民的外出务工更是加速了村落的凋敝和损毁,加上破败严重,自生自灭已成为古村落建筑的常态。二是利益导致的破坏,新农村建设的悄然兴起,村民认识不到古村落的文化和文物价值,致使古建筑被新兴楼房所替代。三是传统古村落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人流,旅游需求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一些不当利用,以及缺乏规划或不科学的旅游接待建设,对古村落造成破坏。


  内丘传统古村落,是内丘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传承,村落间的老屋不仅经历了岁月变迁的风雨,还见证了农村文化的兴衰,寄托着几代人的思想情感。


  只有保护好我们的古村落,才能让它们成为永久可以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