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美牡丹


  什么是“国色”?什么是“天香”?我知道,“国色天香”一词典出唐代李浚的《摭异记》中“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但理解一直是模模糊糊的。

  牡丹到底有多美?那一年在洛阳的王成公园第一眼见到牡丹花海,我惊呆了。那一片色彩之海的怒放,犹如解冻的江河,浩浩荡荡、流淌着辉煌与灿烂;又如排山倒海的巨浪,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无穷无尽的美丽。整个公园就像是一块若大的锦绣,千朵万朵的牡丹花就像绣在大地上一样,那样的皎洁,那样的鲜丽,又是那样的端庄。

  看过了洛阳的牡丹,才知道世间的大美集于牡丹一身。那是一种令人惊心动魄之美,那是一种令人无言表达之美,在牡丹花面前,世间的一切词语都黯然失色。难怪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散文《洛阳牡丹》一文中说:“我对牡丹花真是一往情深,我觉得,值此时机最好的方法就是喊上几声:奈何!奈何!”

  “谷雨三朝看牡丹”。每年的谷雨时节,牡丹花就烂烂漫漫地开放了。花开时节,万人出游,满城皆狂。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诗句可为佐证。牡丹给文人墨客以无尽的灵感和想象,给绣娘画工们龙飞凤舞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牡丹有鼠姑、鹿韭、百两金等别名,因花似芍药而本干如木,又名木芍药。古时有三百七十多种类,以姚黄魏紫最著名。还有萼绿华、醉杨妃、醉西施、无瑕玉、万卷书、海天霞、紫罗袍等名种,实在是不胜枚举。李白沉香亭咏牡丹的《清平调》三首,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他将杨妃的丽容与牡丹花交互在一起写,人即花,花即人。人面花光交融生辉,同蒙帝恩。第一章咏的是白牡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牡丹之美,首先美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牡丹不仅是自然界一丛简简单单的花,还是一种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牡丹以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人们称颂,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三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牡丹作为一种药用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期,北齐的杨子华画牡丹,牡丹进入了艺术领域。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易州进牡丹20箱于西苑,牡丹正式进入皇家园林。在诗歌发展到鼎盛的唐宋,咏牡丹的诗词如繁花盛开,各种牡丹专著、花谱次第涌现。遍布民间的牡丹传说,以牡丹为题材的绘画、雕刻、刺绣、戏剧、服饰、比比皆是。

  在花海人潮中凝视一朵红牡丹,那鲜艳的花朵似红莲映水,红得晃人的眼睛。一阵微风吹来,层层叠叠的花瓣似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欲展翅飞翔,向世人昭示她百花之王那艳压群芳的风姿。置身牡丹花海中,整个人被美所包围,仿佛一朵花就是一尊美好庄严的菩萨像。

  菩萨所以个个心性皆美,长相也无不庄严,也是在昭示世人,只要是美的,人人都膜拜。最深刻的美来自最深刻的锤炼。在佛教世界里,十方诸佛都是“相好庄严”,经典里说到佛之美,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说,佛的心,佛的相,堪称绝美。

  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传说中的牡丹有傲骨、不媚俗。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下诏,百花必须在同一时间集体开放,桃、李、杏、海棠、芍药、蔷薇等等皆依次开放,惟有牡丹不开,气得武则天下令放火焚烧,下旨将其贬至洛阳。哪知道,被大火焚烧过而生命力顽强的焦骨牡丹,如凤凰涅槃,欲发红艳凝香,这一品种就是著名的“洛阳红”。

  牡丹之美,惊世骇俗。她花瓣大而有致,花形大而芬芳,高贵如百合,纯净如少女,开时热烈奔放,昂首挺胸,彰显着高贵与端庄。谢时随一阵清风,整朵整朵坠落,铺落一地绚丽的花瓣,依然娇艳鲜嫩。牡丹没有花败之时,要么灿烂枝头,要么归于泥土。牡丹壮美的告别留给世人净化心灵的体味。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富贵与高贵只在一念之间。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歌唱家蒋大为演唱的《牡丹之歌》家喻户晓,唱出了牡丹烈火焚烧若等闲,历尽风雨花更艳的品格。

  从一朵牡丹花,使人看到世间美与苦难是并存的。一个人的人格境界的确立也是如此,只有在人世间苦难的洪炉中打滚、提炼、才能不断地觉悟,葆有清明的心性,才能体验到深刻、广大、雄浑的美。

  生命的成长,季节的成长也是这样。绝对不能打折!一个人如果没有此时此刻全身心忘情的投入,理想之树的发芽生长就不可能,一朵花不经过漫长的等待和孕育,美好的盛开就不可能。

  大美牡丹。国色天香的牡丹有富贵圆满、繁荣昌盛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与富强和平的中国梦不谋而合。国色天香的牡丹代表着一种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

  身着红裳站立牡丹花丛中,花不醉人人自醉。我的心也如一朵花开,我把自己藏在绿叶中,人虽不美,善从心生。花海中弥漫着沁人肺腑的清香。我看花,花亦看我。那盛开的牡丹,濒临绝境处起死回生,富贵荣华中淡定从容;想想平凡的自己,一路跌跌撞撞,历经坎坷仍痴心不改。

  拈花微笑,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在困境中不必惊慌,在得意处须得警醒。与最真实、最纯朴、最善良的美感情怀息息相通,把自信与自强留给自己,我就是一个具足的小宇宙,我就是一朵蕴涵大美的牡丹。


  二、最忆故园木槿花


  初秋的黄昏,走到现在居住在省城南昌的小区紫金城王府花园散步,繁花衬着绿叶,满园芳菲之间,一片紫色的花吸引了我的视线,走近前一看,这不是儿时故园朝夕相伴的木槿花么?木槿花开得沉稳端庄,再仔细瞧,红蒂紫瓣的花朵,里面是粉粉的花蕊,那花瓣,好似用薄如蝉翼的皱纹纸做的,非常美丽。

  木槿花朝开暮落,只有一天的寿命。《本草纲目》中的“日及”、“朝开暮落花”都是它的别名。《诗经·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的句子,这“舜华”就是木槿花,意思是瞬间的光华。木槿花生命力极强,朝开暮落,日日常新。唐代诗人崔道融有“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的诗句。因为生命力顽强旺盛,韩国人称作“无穷花”,并以木槿为国花,取其无穷无尽、生生不息之寓意。

  木槿花是我少年时期印象最深的花。那时,没有手机、电视、网络游戏,甚至连电风扇也没有。童年就飘洒在一片天然的泥土和红花绿树中。小伙伴们玩躲猫猫的游戏,常常跨过人家用木槿花扎实的蓠笆,把自己藏在树上草丛或是人家屋中的角角落落。当木槿花盛开的时候,我们这一群小孩子个个都是“采花大盗”,争先恐后地采摘一朵朵红的、紫的、白的木槿花。母亲摘去粉粉的花蕊,用清水洗净,用木槿花瓣下面,或做汤,丝滑柔脆,润口甜心。母亲说,这木槿花,可是个宝哇,在四川一带叫作“面汤花”,可以下面条做面疙瘩。木槿花食之滑爽,并没有特别的香味,但用鲜花下面条,再加上红红的辣椒,这在我小小的少年心里,觉得这是一碗特别开胃又美味的面。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吃木槿花在几千年前就是福建漳州人的习惯,用和稀的面粉、葱花,下锅油煎。俗称“面花”、“花煎”。

  按照老家萍乡的风俗,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女人和女孩子们要用木槿树叶洗头乞巧。木槿又叫“槿七柳”,叶子含皂角,可以润发。传说,有沉鱼落雁之容颜的越女西施美于发,她就是用墨绿色的木槿汁液打理一头青丝,使之顺滑柔亮,光彩照人的。要泡木槿花洗头发啦!女孩子们个个心中充满着期待。采来碧绿碧绿的木槿叶,洗净后揉搓成碎片,用冷水浸泡一夜。母亲挽起袖子,为三个小女儿和白发的祖母用木槿汁液洗头,用毛巾擦拭,任自然风吹干。七月初七那么天临近中午饭时分,女孩子们个个披散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芬芳青丝,怀着喜悦,坐在屋前用彩色的棉线端茶盘,暗自却在心里比赛着谁的头发最长,谁的脸庞最美。最后一个洗头发的是母亲,那时候的母亲好美好年轻,白皙的皮肤,乌黑的秀发,特别是眯缝着眼睛看太阳时的棕色大眼睛最动人。望着浑身散发着木槿香味的母亲,心里觉得,这世界上最亲最美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暗自祈祷,母亲永远不会老,永远这么美。

  独自漫步在花木扶苏的花园小径,回想起少年时故园中有关木槿花的点点滴滴,思念的潮水涨开了一墙的木槿花,曾经伴着花香的故园厮守,曾经父慈母爱、兄弟姐妹相扶相持的手足情怀,随着四十几年时光流逝的渐渐疏落。如今故园已经荒芜,平添了许多的忧伤。我的心也充满惆怅,不忍再去采摘一束寂寞的木槿花。我已经不会再用木槿花叶洗头发,也捕捉不到已经飞远的花蝴蝶,也挽留不住儿时的白月光。到如今,只有回忆,只有乡愁,在木槿花的香雾中凝结。

  木槿花,优雅,淡定,用梦幻般的浪漫色彩湿润了故乡的老屋,使煤城小镇有了生机和芬芳,满树的芳华,似喷薄欲出的朝阳,又似柔碎如金的夕阳,芬芳着我一天一天的梦幻和希望。在故乡,在安源煤矿,有多少朵木槿花,就有多少像木槿花一样的女子,默默地坚持,温柔地等待,因为,她们是矿工的妻。

  矿工的妻子,就像是木槿花,生命力特别顽强,重情重义,不论遇到多少的纷扰和困苦,历经多少的磨难,一心一意相夫教子,操持着简朴而又清贫的家,爱的信仰永恒不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矿山,死难家属、因伤因残致贫的家庭不是一个小数目,工人家庭普遍清贫,家家户户的婆娘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裳,心中亮亮堂堂,手上出活计,肩上有担当。就像是木槿花一样,不论是门前屋外,还是墙头篱边,插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这夏秋交替之季馥郁芬芳的黄昏散步,秋风渐起,心中有一份淡淡的愁绪,木槿花朵的淡紫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故园木槿花开的时节,我们都在憧憬着未来,很纯真,很质朴,眼里没有杂质,人的品质之美就如同木槿花,淡然,优雅、平凡却脱俗,一尘不染。

  月光下,映照出故乡的亲人的脸庞,我的心里有一朵木槿花盛开。不论是走在人潮喧哗的闹市,还是落入年华老去的沦桑,故乡的木槿花和木槿蓠笆,依然在我的心间珍藏。


  三、杜鹃花开映山红


  在中国,作为一种花卉,杜鹃花被赋予了一种革命的政治的意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革命样板戏《杜鹃山》家喻户晓,党代表柯湘成了老百姓心中一枝心明眼亮、意志坚定的红杜鹃。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主题歌“夜半三更哟盼黎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唱得人心暖意盈怀,激起人们对红军的向往。歌中的映山红既是自然界春天里盛开的花朵,更是老百姓心中的红军队伍,革命的火种,革命的红潮。

  映山红是杜鹃花的别名,农历三、四月间,杜鹃啼血的时候,杜鹃花便漫山遍野烂烂漫漫地开放起来,映得满山红遍,像燃烧的火,因此有了映山红这个称呼。杜鹃花又称踯躅、红踯躅、谢豺花、山石榴,在日本称之为皋月。颜色有红、紫、黄、白、浅紫、浅红、桃红,又有单瓣、双瓣、复瓣之别,春季开放的是春鹃,夏季开放的是夏鹃。因为杜鹃花红得耀眼,在一片绿色的山野上,只要有几簇红红的杜鹃盛开,就能将山野点燃,更不用说岭上开遍映山红,那红色花海的热烈与奔放让人血脉贲张。所以,杜鹃花的别名只是映山红,而不是映山紫、映山粉或映山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古诗中咏杜鹃花,多牵连到杜鹃鸟,甚至说杜鹃花是杜鹃鸟啼血染成红色的。大诗人李白在宣城见到杜鹃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人杨万里这样咏杜鹃花:“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能多少血,恐是征人滴泪成。”杨巽斋的杜鹃花诗云“鲜血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如果说,杜鹃花鲜艳的红色是杜鹃鸟啼血而成,那为何为有诸如粉、白、紫、黄的杜鹃花,可见,这是不科学的。

  花有花名,鸟有鸟名。而花鸟同冠一名,惟杜鹃,实为难得。杜鹃鸟有好几个别名,以杜宇、子规、谢豹三个最为常见。杜鹃是一只益鸟,吃害虫,借莺的巢生存长大。形状如雀鹞,灰麻色,红口小冠。杜鹃鸟从暮春时节开始鸣叫,向着北方,从黄昏时分一直鸣叫到第二天黎明,声音哀切,到了夏天,哀号更切。农人都以杜鹃鸟的鸣叫声为节候,开始一年的农事活动。杜鹃的鸣叫声哀怨急切,猜测应当是出于唤起农人们辛勤劳动的至诚之心吧?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鸟的身上寄托着一个神话,据说蜀帝杜宇称帝,号望帝。那时荆州有一个叫鳖灵的人,死而复生。望帝立他为相。在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的危难中,鳖灵凿巫峡、开三峡,扼住了水患。隔了几年,望帝让贤于功高的鳖灵,自己入西山隐居修道。鳖灵号开明氏,望帝死后化为杜鹃鸟,到了春天总要悲啼不止,那啼声好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让人听了心酸不已。不少诗歌就是以此传说为题材的,宋代的大诗人、大将军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