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您,在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外国人有哪些?马可波罗?白求恩?爱因斯坦?……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但如果说出马克思的名字,我想应该可以排进知名度前十名吧。70后的我,从小就对马克思有两个最直接的印象:第一,小时候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播放最多的、最吸引我的是革命战争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董存瑞》等等。面对牺牲,影片中的革命英雄大义凛然,有时还会开一句玩笑:“我去向马克思报到,看他收不收!”。原来一般人死后,是去阴曹地府向阎王爷报到,共产党人死后则是由马克思负责接管的。第二,小学的教室墙上经常贴着名人名言,其中就有马克思的,而且还配了头像,一个长满络腮胡子的老头,有时旁边还会贴着恩格斯的、列宁的。所以,我的儿时记忆里,充满了对马克思的崇拜。于是,这次全市公安机关“读经典•强党性”活动中,我情有独钟地挑选了这本陈先达老师的著作——《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

        作文如做菜。写文章就像做菜一样,要考虑到食客们的兴趣爱好,考虑到对菜品本身营养价值的开发,进而通过精心选择食材、烹饪、摆盘等手艺,力求在色香味意形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读书如品菜,特别是大师的作品。陈先达老师绝对是一位至尊级的大厨。该书扉页这样写道:陈先达,1930年生,江西鄱阳人,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问了一下度娘,陈老此前已经撰写了不下数十篇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著作、研究论文。从1983年的《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到1990年的《被肢解的马克思》,再到1999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再到2004年的《处在夹缝中的哲学: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后还有《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等,被尊称为“行走的马列字典”的陈老耗费了近半生心血,执着于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渐渐到了“复得返自然”的境界。卷首语的落款,暗示了此书成稿于2018年,几乎可算是临近9旬的陈老的收山之作。一位大厨,长期致力于某一菜品的研发,即将耄耋又推出了该菜品系列的新力作,您说值不值得去尝一尝?!

        老年人往往注重养生,提倡饮食清淡。我读陈老的这本书,也能品味到这份淡淡的清雅。全书没有过多深奥语言,没有纠结于学术论辩,只在乎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向读者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正如卷首语的第一句话:我以为,“伟大的马克思——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这一书名,主题明确,旗帜鲜明。紧接着,陈老又开宗明义地点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伟大的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当然不会有马克思主义者;反之,如果世界上没有千千万万为马克思主义而奋斗的追随者、信仰者、实践者,马克思的伟大也无法彰显。

         书的正文简洁明了,分为导论、上、中、下三篇和结语共五段。导论,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上篇,着墨于马克思本人,用伟大的科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概括和印证了马克思“顶天立地的伟人”形象;中篇,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真理,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到“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及发展的必由之路”,再到“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直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思路清晰,思维缜密;下篇,将前面的论述归结于怎么做的问题,即“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马克思主义圣火的传播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素养和品格”四个方面,明确了“做”的内容和方法。结语,登高望远,指出“世界上没有万世一系的王朝,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思想体系。……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比较年轻的思想体系,它从诞生至今才一个半世纪左右,正处在方兴未艾之际。……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大的社会需要性……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具有实践性和群众性……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创造性……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语言是朴素的,道理却是深刻的。例如,书中上篇第三讲《作为伟大思想家的马克思》中指出“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理论思维方法的精髓”。“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必然会遇到马克思当时没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是以问题为导向,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说就是同解决中国不同时期面对的根本问题相结合,从而形成与其相适应的中国道路。”学以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重大时代课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精神为引领,查找自身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加强党性修养。

       再如,中篇第五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使命,以建设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第六讲“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及发展的必由之路”中指出“在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危机论’和‘过时论’。……苏东剧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教条主义的失败。……马克思主义虽然已经产生一百七十多年,但由于它是对世界、对历史、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具有永久的历史和当代价值。”这些论断,有理有据,让我进一步明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再如,下篇第十二讲“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素养和品格”中,陈老教育我们首先要“大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理论要说服人,必须要首先说服自己。只有自己信,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服别人。……一个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东倒西歪、站立不稳的人,别指望他能帮助别人站稳。”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自信”。在“读经典悟原理是提高理论水平的正确道路”中,陈老告诫我们:任何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所谓有新发现的解释,如果无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以实践活动方式展示的理论的实际内容,而是寻章摘句抓住某一手稿或文本中的只言片语来否定或曲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和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涵养正气 升华境界”中,陈老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共产党一直提倡实事求是,这也应该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勇于坚持真理的道德精神。我们所处的岗位、负担的责任、职业和收入方式可以不同,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同样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家国情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全体中国人是在同一条船上。你只要看看中东地区成百万难民逃离家园,有的甚至葬身大海,就会明白这个道理。陈老的爱党爱国爱人民之心,力透纸背,昭然若揭,使我深受感动和鼓舞。

      通篇读毕,感觉此书虽属研究论文类的专著,仿佛一道选材考究、药性浓烈的药膳,由于菜品本身的营养价值极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了大智慧),加上作者日积月累的理论功底和精益求精的至臻厨艺,所以让这道菜初尝口味清淡,极易入口,实则化繁为简,极易消化,而且回味无穷,受用终身。所以,该书绝对是道佳肴,是篇好文!是陈老终其一生研究成果,凭借科学严谨的态度,用心、用情制作的精品!

        陈老不仅通过该书向大家分享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心得,也分享了自己读书的心得。书中第232页写道:但读书有个方法问题。我们首先要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一些重要的原著应该认真钻研。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不仅会为它们深刻的真理性所征服,也会学到作者优美的文风……。第233页接着写道:但又不能信什么读什么,我们不能只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其他一概不读,结果弄得知识贫乏、眼界狭隘……。但是光多读也不行,还要思考。我们要站着读、不要跪着读,要用脑子读、不要仅用眼睛读,凡是我读的不管是对的错的,都要尽可能变成是我的,变成对我有用的。对的当然有用,可以增加我的知识;错的也同样有用,知错之为错,能说出它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这就是一种收获,大大的收获。我每每读到这些话,就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端坐在我的面前,拉着我的手,对我循循善诱。

        或许对每一位普通读者来说,读一本书,犹如尝一道菜,都希望能获得一次美好的感官体验和享受。或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获得了与陈老的一次精神交流,与马克思的一次情感交流,进而记住了书中的一些话,悟出了一些道理,便已感到足够。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不是普通的食客和读者,正如陈老所说的读书观,要读原著,要多读,要思考,要知对错。因此,党员同志一定要多读书,尤其是要紧紧抓住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力契机,努力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多下功夫,力求做到学思践悟、常学常新,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切实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才是共产党员的读书观,也是我读陈老这篇著作的一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