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一日是陈昌华和刘玉梅两位老人结婚54周年纪念日。自从上世纪60年代起到现在,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了已经半个多世纪。翻开已经发黄的影集,两位老人的思绪倒回到了几十年前,昔日的故事一一闪现在眼前……

        第一张照片,是陈昌华大学毕业的照片。照片里的他,风华正茂、血气方刚,英俊潇洒。看着这张照片,老人回忆起了难忘的大学岁月……

        如火如荼年代。南方农业大学校园里彩旗飘扬,青年学子们热血沸腾,广播里不断播放革命歌曲,同学们高喊着革命的口号:“同学们,我们要心向祖国,到最艰苦的地方,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农林系的陈昌华再也在教室里坐不住了,他心情特别的激动。最近以来,班里许多同学纷纷报名,决定毕业后奔赴祖国边疆,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边疆建设。毕业分配的名单中,有去西藏的同学,有去黑龙江的同学,陈昌华选择的是新疆。早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听说过新疆。那时候,村子里有位解放军叔叔,是解放大西北时进疆的。村里人经常说起这位叔叔的英雄事迹。陈昌华打小就敬仰这位解放军叔叔,对新疆充满了无尽的憧憬。他在想,将来一定要去新疆,到那里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在毕业“分配去向”一栏里毫不犹豫地写上了“新疆”。

        班主任看着表格,不解地问道:“昌华同学,你了解新疆吗?你为什么要去那里呀?”

        陈昌华向老师谈了自己的想法,最后,他引用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就这样,陈昌华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来到新疆,来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热土——生产建设兵团。

        出发前,陈昌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父母。他原以为父母会理解他、支持他。可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反映强烈。母亲的态度是坚决反对,她掏出手绢,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昌华,你可是在家的独苗,你去了那么远的地方,我和你爸爸年龄越来越大了,如果有个头疼脑热,我们该怎么办,你想过没有?”

       “这个……”母亲的问话,令他陷入沉思,他低着头,沉思良久,对母亲说:“妈妈,新疆地处祖国边陲,哪里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这次去,不仅是我,还有十多名同学,我们要在那里挥洒自己的青春年华。妈妈,我也知道,作为独子,我不应该离开你们,可是,以后我在新疆发展好了,我就把你们二老接过去,以尽孝心……”陈昌华的一番话并没有打动母亲,听了儿子的话,他拉下脸说道:“去,你去吧,以后就别回来,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儿子!”

        母亲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在一旁的父亲。他放下手中的活,反驳道:“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好男儿志在四方。儿子响应国家的号召,去新疆没有错,我们应该支持他才对。”  父亲的话,给了陈昌华莫大的鼓舞,他用敬佩的目光看着父亲。可是,母亲就是过了过了这个坎,她一言不发,只是不断地抽泣,擦拭着眼泪。

       “昌华,这张照片是你来新疆以后不久照的吧?”妻子刘玉梅问道。

老人点点头,他回忆到,那是在50多年前的初秋,新疆夏日里的酷暑渐渐远去,明显有了早晚之分,这正是采摘棉花的时节。

        就在在连队安顿下来的第四天,早晨一大早,连长把陈昌华等同学召集起来,他向大家宣布道:“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和职工们一起下地拾棉花,我希望大家好好干,连队每天都要评比,最后还要进行表彰,评选出‘拾花状元’、‘拾花标兵’。”

        连长的一下话,顷刻激起了同学们的一片热情。陈昌华暗下决心,一定要夺回“拾花状元”的光荣称号,为母校争光,为父母争光!

        吃过早饭,天还蒙蒙亮,陈昌华和同学们就出发了。早晨天亮,手下出活,到了中午,热了起来,人很疲劳,人困马乏,到那时候,干活的效率就差远了。

        陈昌华出生在南方,插秧种稻,乃是他十分熟悉的事情。小的时候,只要看见父母插秧或者收割水稻,陈昌华就会闲不住,主动地帮父母一把。可是,现在遇到的是拾棉花,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的,第一次干这样的活。他不知道怎么才能捡得更快更好。他抬头看看,模仿者老职工的样子。他只见一名姓张的老职工,看上去已经年近六十。

        别看他年龄是大了点,可是,他干起活来,动作非常麻利。只见她弯着腰,一句话不说,双手不停地采摘,不大一会,她的棉带不知不觉地鼓了起来。在一旁的陈昌华看得很专注,他也感到很纳闷,为什么这位老职工捡棉花速度这么快?而他初来乍到,对什么都不懂。

        于是,他向老阿姨讨教起来:“阿姨,拾棉花怎样才能快,更干净呢?”

        老阿姨笑着说道:“其实没啥,最主要的是不要讲话,不要分心,两只手左右开弓。把棉花收干净,不要留‘羊尾巴’。”

       “阿姨,什么叫‘羊尾巴’?”陈昌华纳闷地问道。

        老职工解释说,“羊尾巴”就是在手棉花的时候,手不干净,总会留一些残留。

        老职工不愧是老职工,他们的确很厉害。陈昌华求教过的那位老阿姨,她每天采摘量达到了150公斤之多!这令陈昌华十分佩服。一天不停地忙碌,陈昌华他们几个青年学生工作量还达不到50公斤!一天下来,腰痛腿酸,整个人似乎散了架。有些性格柔弱的女同学忍受不了这样的磨练,竟然大哭起来。陈昌华明白,这是自己长期不锻炼的结果,他意识到了自己和老职工的差距。每天的总结大会上,那位阿姨遥遥领先,黑板上会在醒目的位置上出现她的名字,大广播里一次次播放着她的名字。陈昌华打开日记,他写道:“一定要想老职工学习,

        第三章照片是陈昌华冬季打柴火时照的。冬季渐渐来临,寒风大雪相继而至。对于连队职工来说,要抵御这严寒的冬季,首要的就是要打柴火,充分备好过冬的取暖燃料。

        红星农场二连,地处大漠腹地。要打柴火,必须到近50公里以外的胡杨林里。那里有一大片原始的胡杨林,也许是缺水的原因,或者是老化的问题,那里有许多干枯的胡杨树。二连的职工每年到来这里打柴火。按照老职工的指点。陈昌华他们赶着毛驴车,摇摇晃晃向那片胡杨林驶去。大漠无垠,浩瀚无边。那几辆毛驴车如同几艘小舟,在茫茫的大海里摇曳。

       大漠风平浪静,异常沉寂无声。猛然间,天公不作美,沉睡的大漠开始付出了剧烈的咆哮,一时间,狂风大作。

       “不好,大沙暴来了!”连长大声喊道。连长的喊声,没有引起陈昌华等人的警觉。他们来自东南,对于沙尘暴没有丁点认识。

        沙尘暴突袭,方才还风平浪静的大漠,瞬间狂风大作,沙尘四起,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沙土味。每个人的头发上、衣服上、身上铺满了细细的砂砾。

       “大家别慌,蹲下,不要乱跑!”连长大喊着,总担心在这狂风中遭遇不幸。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风满满地变小了,沙尘暴减弱了许多。此时此刻,满身是土的陈昌华被这突如其来的沙暴吓坏了,他真没想到在新疆还会遭遇这样的恶劣的天气,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的奇遇,这奇遇令他永世难忘!

        沙尘暴退却后,在连长的带领下,大家继续前行。这时,天渐渐黑了下来。经历了沙尘暴,陈昌华以为万事大吉了,可是,他想错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又接踵而至——寒流。

        随着夜幕降临,大漠里刮起了呼呼的寒风,这寒风,带着刺耳的哨子,刮到人脸上,如同刀割一般。

       “连长,太冷了!”不大一会,大家被动地满脸通红、手脚麻木。此时温度大约降到了零下40多度,的确很寒冷。

        面对如此严寒的天气,赵连长富有经验,他提醒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必须加快速度,赶快赶到羚羊滩,那里有几间屋子,我们必须在那里避寒,否则,大家都要冻死在这里。”

        在连长的带领下,大家不敢懈怠,快马加鞭,用急行军的速度感到了羚羊滩。在这里,大家生起了火,围坐在火堆旁,陈昌华感到温暖了许多。

        过了春节,新年悄然而至。新年对于红星团来说,意义非凡。概念正好是红星农场成立10周年。为了献礼,红星团决定发动全团干部职工,进行大会战,改扩建原来的水库。为此,师、团领导专门请来了水利工程专家。

        正月十五刚过。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年还没有过完。连长就召集职工开会,宣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红星农场即将改扩建“猛进”水库!消息一传开,职工们欢欣鼓舞,它标志着红星农场大发展的远景规划。

        一场大会战随即拉开序幕。各连队都派了最强大的阵容。二连的队伍中就有陈昌华的身影。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他成熟了许多、坚强了许多,不再是那个刚走出校门的书生。任务紧、工期短,陈昌华他们肩扛背拉,来回在工地上穿梭。工地上,“青年突击队”、“青年先锋队”、“延安战斗团”等书面旗帜迎风招展。有劳动强度大,陈昌华等同学的手上磨出了还几个血泡,连长劝他休息,他却坚强的说:“连长,这点上算不了什么?不,我要做到‘轻伤不下火线’!”

        这次大会战,二连突击队战果辉煌,被评为“模范突击队”。陈昌华也被评为团“劳动模范”。拿到这个荣誉,陈昌华特别激动,他很快写信把这个喜讯告诉给了远在上海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分享自己的喜悦。陈昌华在信中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说实话,新疆这里的条件是艰苦了些,一开始,我适应不了,我也曾经后悔过,后悔当初没有听妈妈的劝阻。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你们的儿子不在懦弱,他没有被困难吓到,而是坚强了起来。近段时间,团里在搞大会战,修建‘猛进’水库。由于是我表现积极,每天都超额完成任务,我被评为团‘劳动模范’。表彰会上,团领导亲自给我戴上了大红花。儿子没有给你们丢脸,你们应该为儿子高兴才对!”

        陈昌华来新疆的时候,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乡亲见面后,两人人感觉都不错,都有继续交往的想法。可是,事出突然,陈昌华来了新疆,而女朋友还在江苏。女朋友名叫刘玉梅,邻村人,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她面容娇美,身材纤细,性格温柔,特别会体贴别人。

        来到新疆后,陈昌华觉得,他和女朋友从此天各一方,女朋友的父母可能会反对女儿来新疆,女朋友可能会告吹。因此,来到新疆后,其他一切都还好,可就是,每次提及那个女朋友,陈昌华便变得闷闷不乐。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天下午,陈昌华刚收工回来,张连长变叫住了他:“陈昌华,你看谁来了!”

        陈昌华抬头一看,令他万万没有先到的是,在他的面前,竟然是女朋友刘玉梅!

        他一阵惊喜,以为自己在做梦,情不自禁地问道:“玉梅,怎么会是你?你啥时候从江苏动身的,你来也不给我说一声?”他激动地看着女朋友。当时,要不是连长在当面,他肯定会紧紧拥抱女朋友,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

        连长立马退了出来。连长“办公室”里只剩下陈昌华和女朋友两个人。这时,陈昌华和女朋友再也抑制不住各自的感情,他们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刘玉梅流着眼泪说道:“你让我找得好辛苦啊!”

       “玉梅,你怎么来这里了,你家里不是给你找了呢?”陈昌华不解地问道。

       “行了,别说了,一言难尽……”刘玉梅介绍说,自从陈昌华去了新疆后,她心里一直还想着他。当时,父母托人给她又找了一个,劝她忘记陈昌华。父母包办,强逼迫她领取结婚证。刘玉梅死活不从,她倔强地对父母说:“你们不要逼我,我不想嫁给别人,我只愿意嫁给陈昌华!”

    beeb8d93f5e6c47f396ec6bcfb580f0.jpg   “混账,糊涂,那个姓陈的有啥好的,再说啦,他已经去了新疆,说不定他已经在新疆结婚了。”

        刘玉梅根本就不相信陈昌华会结婚,对于父母的劝说,她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在父母一手策划下,一切都在按既定计划进行着。他们接受了男方送来的彩礼,并计划在一个月内领取结婚证,并办婚礼。刘玉梅明白,自己挣脱的对自己婚姻的羁绊,就必须当机立断。否则,自己会后悔终生!

        眼看领结婚的日子就要到了,刘玉梅心急如焚。连日来,她四处打听,询问陈昌华在新疆的详细地址。因此,就在父母决定领结婚证的当天,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刘玉梅失踪了!

        女儿的离奇“失踪”,令她的母亲十分担心。她再三催促孩儿她爸,赶快派人去人啊。

        刘玉梅的父亲暴跳如雷,他气愤至极:“真是女大不中留,她肯定去新疆,去找那个陈昌华了。这该死的女子,气死我了。走,赶快走,走得越远越好,走了以后就别回来,就等于我们没有这个女儿!”

        了解了这些悲壮的故事,陈昌华感慨万千,他拉着刘玉梅的手,动情地说道:“玉梅,你也看了,新疆的自然环境没有办法和老家相比,这里的条件很差。你能在这里陪我吃苦吗?”

        刘玉梅看着陈昌华坚定地说道:“不用说了,既然来了,我早已经把一切都想通了,以后无论再苦再累,我都愿意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

        听到这话,陈昌华激动万分,他动情地与女朋友拥抱在一起,第一次甜蜜地亲吻了她。


        元月一日,这是陈昌华和刘玉梅大喜之日。当时,连队居住条件改善了许多,连队盖起了土块房。张连长特地给陈昌华和刘玉梅分了一套平方,房子不大,大约三,四十平方米。陈昌华特地把房子打扫的很干净,刘玉梅特地给窗户上贴上了红“喜”字,门口还贴上了一副对联:“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横批:“志同道合。”举办婚礼那天,张连长、许多老职工以及陈昌华过去的同学朋友都来捧场,大家纷纷给带了礼物,给这对新人送来了祝福。这里贺礼中,有印有“抓革命、促生产”语录的搪瓷盆、《毛泽东选集》、印有“毛主席万岁”枕巾……这些贺礼中,还有一件特殊的贺礼——一块段缎被面,上面有一同从江苏来新疆同学的签名。那天,同事、同学们嗑瓜子,吃着喜糖,大家唱起《大海航行靠舵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东方红》等革命歌曲,大家歌声嘹亮,尽情地欢唱。屋外虽说已经天寒地冻,可是,新房内却其乐融融,欢乐无比……

        正是那一代代勇于奉献的兵团人,成就了兵团事业的辉煌,成就了共和国无比辉煌的屯垦史。 伟哉  兵团人!

        壮哉  兵团魂!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