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是地道的中国原产。久远的从前物质匮乏,水果品种稀少,尤其还没有蔗糖的时候,甜香的枣子一定是人们的钟爱。
周时,枣就是礼仪馈赠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仪礼 士昏礼第二》就规定:新妇第二天拜见公婆时,必须“执䒪枣栗……进拜。”
枣子在婚礼中更是充当重任,就是取其“早(枣)生贵子”的谐音,人们在新人的床上撒枣子和花生(男孩女孩花插着生),这是无言的祝福,又是由衷的愿望。至今这一习俗犹存。
我知道最早记录枣树作为栽培果树的是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在“种枣第三十三”中介绍了枣的种类,种法,制作法。尤其是枣的种类看起来就很吸引人,壶枣、白枣、羊枣、紫枣、西王母枣、梁国夫人枣、狗牙枣、牛头枣、猕猴枣等等,每一种都让你想一探究竟,不,一吃究竟。
还有一种枣的制作法是如今没听说过的,不妨说来:“枣油法:郑玄曰:‘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只是知道了这种做法,仍不能想“枣油”的口味。当然,一定是甜的。我是说其特殊味道。
比《齐民要术》更早记录枣的是《诗经》,在《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大意是:六月里吃李子和野葡萄,七月里煮冬葵和大豆。八月里打枣,十月里收稻。酿好春酒,给老人祝寿。七月里吃瓜,八月里摘葫芦,九月收苎麻。采苦菜砍柴火,养活咱农家人。
正是收获季节,辛苦并快乐着,所有的果实,只有枣子最甜,最能让人愉悦吧。
再让我们看看成语里的枣,囫囵吞枣、祸枣灾梨、让枣推梨。一看就是有故事的,那就逐一分解吧。
囫囵吞枣,宋·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人正在大快朵颐,又是吃梨,又是吃枣,吃的不亦乐乎。有朋友看见就告他:“吃梨有利于牙齿,但吃多了伤脾;吃枣有利于脾胃,但吃多了伤牙齿。”那人一听,思忖片刻,说:“好办,我吃梨不咽,吃枣不嚼。岂不是两全其美?”朋友说:“你这不是囫囵吞枣吗?”
这就是不求甚解的形象解释。
祸枣灾梨,说的是旧时印书,多用枣木和梨木刻板,滥刻无用的书,就是糟蹋枣树和梨树。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矣。”
看来滥刻图书古已有之,但是那时条件到底差,还需雕版,才能印刷,所以“滥刻”,就得“祸枣灾梨”,现在不用,电脑就搞定了,枣树和梨树没有一点“灾祸”,灾祸的是无用文章漫天乱飞一文不值。
让枣推梨,这是两个故事,“让枣”出自《南史·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
“推梨”出自《后汉书·孔融传》注引《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合起来最早的引用《梁书·武陵王纪传》:“兄肥弟瘦,无复相代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
兄弟谦让友爱令人动容。
好,就在“让枣推梨”中结束枣的甜蜜之旅吧。